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附录五 说“公子”
    从古人的名字,可以看出他的地位。如果名叫“公子什么”或者“子什么”,就标志他是国君的儿子辈。比如“公子商人”、“公子无亏”、“太子昭”,以及从前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
    如果是王的儿子就叫“王子带”、“王子职”、“王子虎”什么的。
    总之,在古代,“公子”两个字不是随便谁就能叫的。并不向武侠书里那样,随便那个书生或者浓眉大眼的家伙,就叫公子了。“公子”一词被滥用,是很后代的事情。不知什么时候,“王子”也要被滥用呢。
    今天我在机场,碰巧看见一本柏杨先生写的《中国人史纲》,买来翻阅,看见里边全是“姬寤生”之类的东西。柏杨似乎为了标新立异,就不管齐桓公叫齐桓公,而叫他姜小白,还有姜诸儿(齐襄公)、姬重耳什么的。把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硬叫姬忽。都是错误的!
    齐国是姜姓,郑国是姬姓,秦朝是嬴姓,不假。但这个“姓”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张王李赵”那种后来才出现的“姓氏”,而是国君一族整体的“姓”,类似一种族徽,它属于全君族,不能挂在其中某一个具体人的名前。你可以说周朝王族是姬姓,但不能把这个“姬”放在周王族的某个人的名前,譬如叫“姬昌”,就是错误的。同样,嬴政、姜小白、姜无亏什么的,都是可笑而错误的。
    应该叫他们:西伯昌、秦王政、公子小白、公子无亏。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名”(即“昌”“政”“小白”“无亏”这些“名”)前加上官号或身份,即可。这是当时人以及史书上的后人对他们的一贯称呼法。因此这才是正确的。
    柏杨还把卫国“公子寿”,叫卫寿——这更为可笑,卫国也是姬姓啊,至少应该按你的逻辑叫他“姬寿”啊——虽然这也是错误的,而不是“卫寿”啊。全是不懂,还恶搞。
    而且,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全以“好人、坏人”来看待历史,美其名曰“人性史观”,何其鄙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