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章 勾践吞吴(500B.C.-473B.C.)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庐在他胜利的故乡苏州,过着歌舞升平、嬉戏冶游的幸福生活,但他一刻都没有忘记,九年前自己占领郢都时,越国居然偷袭吴国老窝。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一年,越王“允常”新丧,儿子“勾践”走上了领导岗位,立足未稳,吴王阖庐遂发出数目不详的捣乱军,南下300里,去教训勾践。
    身经百战,曾经攻破强楚、捣碎郢都的吴国威猛之师,去打孱弱落后的越国子弟兵,实在如泰山压卵,就像大学生找小学生比赛算术一样。
    事实也果真如此,到了浙江嘉兴地区,勾践的阻击部队北上至此,与胜券在握的吴军遭遇。勾践派出“敢死队”,正面猛击吴军,吴军岿然不动、阵形刚整,就像一个炼就铁布裆的大侠,让你随便凿他几下,毫发无伤。
    勾践猛攻两次无效,吴人都不稀罕还手。勾践急了,想出了一个只有他才能想出的下作主意。勾践找出一大帮罪犯,排成三排,上阵前自杀给吴国人看。
    奇怪,平野战场上怎么会突然冒出一帮罪犯呢?在古代,打仗是贵族和城市平民的特权,而少量的犯罪分子和奴隶则随军干活:搬道具啊,修武器啊,发盒饭啊,打草啊,喂马啊,必要的情况下也当军人的替身演员,比如现在勾践就拉他们出来了。
    这帮罪犯,手捏着宝剑,排成三行,正步走,来到吴军阵前,以剑加颈,说:“吴越两国国君在此治兵开战,我们服务不周,行动迟缓(道具搬慢了?),我们干犯军令,愿意领死。Ya——hoo——”说完,上百名罪犯,自刎而死,扑通扑通倒在地上,血肉模糊。
    吴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争相往前边挤,观赏这一瑰丽动人场面,队伍一下子就秩序大乱,就像因为围观交通事故而引发了更大的交通堵塞。而我们知道,假如一百人打架,靠的是谁胳膊粗,但上万队伍,有秩序的军阵则是最宝贵的竞争力所在。吴军因为看热闹,阵形波动,机不可失,越王勾践挥戈操剑一声呐喊,形成山海之势,越人齐冲上来,把吴军冲得七零八乱。
    吴人大败。
    越人勇于任事,敢于牺牲的精神,给吴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吴王阖庐本人最惨,大脚趾头被射了一箭,鞋子也跑丢一只,被越将“灵姑浮”拾了去(一说“灵姑浮”以戈击伤阖庐的大脚趾)。
    俗话说,十指连心,脚趾也是连着心的,阖庐岁数大了,禁不起疼,或者是由于江南瘴疠之气厉害,伤口被破伤风细菌感染,细菌攻心。阖庐随军溃散出七里远之后,以脚伤阵亡于军中。吴人大恸。
    阖庐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必勿忘越!”
    从此江苏的吴与浙江的越,就结下了深如太湖一样的世仇。
    同年,夫差即位,发誓报仇雪恨,他责成仆人更番立于庭中,每当自己出人经过,必大声呼其名而告诫说:“夫差!尔忘越王之杀尔父乎?”
    夫差回答:“唯!不敢忘!”夫差这时候还是有血气的啊,他练兵讲武,勤习战射,积极地在太湖训练水军,并在姑苏灵岩山下建立“射棚”,以娴熟战技,积极备战。(吴越之人剑厉害,但不会射箭,据外国人笑话他们说,吴人射箭,射向敌方跟往天上射,结果是一样的)。伍子胥对吴王阖庐的死也深深自责,特意停止性生活,饭也不吃饱,衣服也穿破烂的,日夜积蓄钱粮,制造武器,思索报仇。每当伍子胥出外抚慰伤兵,士兵们都握着他的手垂泪啼哭。
    夫差也是个大孝子,夫差发出十万人丁,挖池堆丘,甚至役使了几头大象转木,把老爹的遗体用三重铜棺下殓了,四周泼水银为池,深达丈余,广六十步,以黄金珠玉塑造凫鸥飞雁,把他老爹阖庐最喜欢的鱼肠剑,以及另外三千把宝剑,都陪葬了。
    这就是今天的苏州虎丘(叫虎丘是因为葬后三天,坟上出现一只白虎,据说是剑的精气汇制,当然,也许是阖庐变的)。后来秦始皇挖丘求剑,费了很大功力也没挖出来,倒是弄出了个“剑池”,旅游的时候可以去看。
    浙江地区的越国,“越”这个字,就是“杀人越货”——语出《尚书》,意思是杀了远处的人并抢掉其财物(就是抢外地人的意思,因为远处来的人东西好抢)。“越”因而是遥远的意思,越国因为离中原很遥远而这样被命名。
    越国人属于“南太平洋系”人种。所谓“南太平洋系”人种,是指分布于东南沿海(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称为“百越”之族,向西一直达到越南。水稻种植成为百越共同的特征。
    百越向北,最前锋就是越国,抵达了浙江北部地区,再往北,苏南地区的吴人,也是百越的人种。吴人、越人,同是百越人,他们勇于任事,轻于赴死,和现代的江南人不一样。
    当然,这都是针对当地土著人种而言,吴越的国君,则是华夏帝王的后裔与当地人杂交的结果。
    越国的国君,最久远的亲戚,可以攀到大禹先生。
    大禹的爹“鲧”,据说很笨,尧让他治理洪水,他就采取围追堵截的办法,结果水患连年加剧,被尧砍了脑袋。另一种说法,说“鲧”盗窃了上帝的息壤,铺在地上,土地就不断地伸长,使人们在新生土地上躲避洪水。上帝发现以后,大怒,把“鲧”宣判了死刑。
    实际上,鲧并不是“普罗米修斯”(盗神火的)。
    4000年前,尧手下的大臣,有四个坏蛋,史称“四凶”。他们头一个就是“鲧”,第二个是撞了不周山的冒失鬼“共工”,以及楚人的先祖“三苗”,还有一个不知来历的“欢兜”。四个人都具体干了什么坏事,不晓得。总之,等尧一死,舜一上台,拨乱反正,把这“四凶”全部流放。“鲧”流放后自然死亡,而并不是被斩首。
    按神化的说法,鲧死了以后,他的肚子里,光芒隐约,裂口爆开,一位伟丈夫缓缓升起,遍身有大光辉,这就是鲧同性繁殖产生的儿子,大禹。
    禹作为鲧的儿子,治理洪水有功,终于建立夏朝。
    禹的儿子启,继位后打败了“有扈氏”,把帝位传给儿子“太康”。 “太康”由于暴戾,而被山东的东夷领袖“夷羿”夺位。少康时候,夏朝恢复中兴。少康的小妾之子,被封到浙江北部,建立越国,就是我们首任的越国国君。
    这个名字叫“无余”的国君,大禹的第七代后人,拿着政府的红头文件,来到长江下游,浙江流域。发现那里是禽兽逼人的原始森林,老百姓脆弱而且愚昧,喜欢吃鱼虾水产,架屋而居,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土著们的模样也奇特,都扎着“椎髻”,就是朝天辫,锥形发髻,类似王菲的麻花辫子,脑袋上翘着棍子。
    而一帮女孩儿正在她们的额头、面颊上刺绘精细的花纹,因为她们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需要装扮自己了。
    女孩儿们纹完面,就拿出块石头,上边的门牙也要锤掉,露出一个豁子,拔出的牙送给男朋友当定情礼物(现在来自宁波的上海人管定亲叫“敲定”)。而女的如果不拔牙的话,就会克夫,没人要。拔了牙以后,黑洞洞的嘴里含着珠子,是当地人最奢侈的时尚,因为样子象蛇口。越人崇拜蛇,蛇嘴里只有两颗大牙,门牙却没有,所以越人“凿齿”。
    如果你怕拔牙疼的话,也可以用木炭把门牙涂黑,象宋丹丹演小品的老太太那样,越黑越性感。白牙呲着那是煮熟了的猪头。
    这些风俗,后来随着越人在亡国后的迁徙,在更南的福建广东地区风韵尤存。
    无余之所以被派到遥远的越国来,是为守护大禹的坟墓。大禹于会稽山召聚诸侯万邦开会时病死,并就埋葬在那里了。无余在会稽地区,教导越人土著割掉荒草,驱赶禽兽,建立村邑,耕种谷物,把租子交给无余,无余用它来维修、供奉、祭祀大禹的神庙。
    (注:在此之前,越人种地,属于粗放式经营,办法是引火烧荒,赶跑猴子老虎,再拿石制的工具剜坑,再把种子弄进地里去,就可以了。不用施肥,草木灰就是肥,当然,还有鸟粪和动物粪,落在田里的,也是肥。这种不经人工施肥的土地,需要轮耕,让土地休息几年,等着天上掉下鸟粪来,接满珍贵的鸟粪,再用。
    后来,越人种地中逐渐也引入了高科技——当时北方种地用牛,南方越人也有“牛耕”,但是非常出洋相:在水田里,让牛啊、狗啊、大象啊,整群地跑到水田里撒欢、洗澡,把地践踏得稀烂,人们撒种其上,就算是牛耕了
    此外他们种地还用鸟。让鸟们在田里乱爬乱抓,把地抓松了,就可以撒籽进去了——这个叫做“鸟田”。)
    又一千年过去了,经过二十几代,越王传到“允常”,越国开始变得不安分了。允常得到楚国人的扶植,为楚国人去牵制吴国。在楚国的传、帮、带之下,越国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多次北上骚扰吴国,与北边的吴人战斗,以减轻楚国的压力。战斗的结果是,允常被迫年年向吴国上缴保护费。
    公元前505年,允常明着斗不过,就暗着来,趁吴王阖庐外出“五战破楚”期间,得了机会,带着越兵去偷袭吴国,掳掠了一通而归,给自己翻了本儿,非常高兴。
    允常死后,其子勾践即位,射死了领兵来犯、前来报复的吴王阖庐。吴王阖庐之子“夫差”即位。两国矛盾达到空前炽热化。
    公元前494年,当鲁国失意下野的孔子像丧家犬那样正在周游列国,吴国的新任国君夫差,经过连续两年积极备战,日夜勤兵,预备南下攻越,给爸爸阖庐报仇。
    不用说也知道,春秋第九、第十大蜥蜴,就是我们最后出场的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二位好朋友了。
    夫差磨剑霍霍,使越王勾践非常不安。勾践准备先发制人,出兵攻吴。
    越大夫范蠡上前劝阻,范蠡说话习惯戴大帽儿,上来就从天地起谈:“天贵持盈;持盈者,言不失阴阳、日月、星辰之纲纪。地贵定倾;定倾者,地之长生,丘陵平均,无不得宜。人贵节事;节事者,王者已下,公卿大夫,当调阴阳,和顺天下……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
    勾践听了半天,好像是在说天气预报,非常不耐烦:“你能不能说普通一点。”
    范蠢就说:“我的大致意思是,我们的实力还不行,国小,人口小,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好用凶器,试于自身,上帝禁之……”
    勾践说:“你又来了,你又来了!我已经决定了,你不要再说了。”遂调集部队,亲自统率,以自己信任的石买为大将,向吴进攻,兵临苏州附近。
    吴王夫差一看,省得我再出远门了,于是尽发国中精兵,迎战于夫椒山,
    勾践听了半天,好像在听天气预报,非常不耐烦
    范蠢就说:“我的大致意思是,我们的实力还不行,国小,人口少,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好用凶器,试于自身,上帝禁之”
    勾践说:“你又来了,你又来了!我已经决定了,你不要再说了。”遂调集部队,由他所信任的大将“石买”指挥向北伐吴,兵临苏州附近。(
    吴王夫差一看,好啊,省得我出远门了,尽发国中精兵,与越军接战于太湖。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水战,越军三万人抢先占领了太湖中最大的岛屿夫椒山(今无锡马山)。夫差、伍子胥、伯嚭亲自登船指挥,督励将士奋勇拼杀。吴兵励志已久,无不以一当十,经过激战,把勾践打得抱头鼠窜,人伤马折,越将灵姑浮、胥犴等战死,越人大窘。
    越指挥官“石买”在逃跑途中还折磨这些败兵,斩杀无罪之人,士卒恐惧,军心更乱,闹哄着要哗变。勾践无奈,只好斩杀石买以息众怒(从而给了范蠡、文种未来以出头机会)。
    勾践收敛残兵,一路退回浙江会稽(今绍兴),夫差在屁股后面追。
    勾践被迫放弃绍兴城,吴人把会稽城墙堕塌,以瓦解越人意志。勾践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退保绍兴东南的“会稽山”,被夫差大军围住,动弹不得,自知无力挽回败局,一日三惊。
    勾践以卵击石,大败于夫椒山,再困于会稽山,九死一生,后悔莫及,悔不听当初范蠡的劝阻。
    “现在夫差围困了我们,我们怎么办啊?在山上打游击吗?”
    范蠡又播报天气了:“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尔身……”
    “您还是讲大白话吧!谢谢您了,谢谢您了。我这回肯定听你的了。”
    范蠡说:“事到如今,我是说,只有给吴国送礼求和了。为了避免亡军亡国的结局,唯一的办法是求和。如果对方有幸能答应,就委屈大王自己去服侍吴王吧。”
    勾践无奈,派大夫“文种”去吴军营中请和。
    文种带着礼物用膝盖跪着爬到吴王夫差面前,顿首说道:“亡国之君勾践派我请示大王,勾践请求为大王奴婢,他老婆当大王婢女,他当大王的勤杂工。”
    伍子胥是有名的“复仇男神”,主张除恶务尽,他说,勾践这人肯花钱,颇能结交贤人,我们必须彻底消灭越国,否则反受其害。这就像蛇小的时候不砍死它,大了更将它如何?切勿答应越国!他还举了从前的“有过氏”的例子,“有过氏”曾一度灭掉夏朝,但没有斩尽杀绝夏的后代,使少康得以复国,灭了有过氏。(这个故事讲的不错,只是伍子胥没好好学历史,把“有穷氏”说成“有过氏”了。应该是有穷氏的Jr.后羿,详见我的《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文种回来,把坏消息报告勾践。勾践喟然长叹:“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投降都不可以啦?”勾践打算破罐子破摔,杀掉妻子儿女,燔烧宝器,决一死战。
    大夫文种赶紧劝慰:“过去,商汤囚于夏台,文王系于羑里,晋公子重耳奔狄,齐公子小白奔莒,最终都成就了霸业,由这些事情看来,现在的困境又何尝不是福呢?”
    于是勾践又挑选出美女珠宝,找吴国太宰“伯嚭”通融,走曲线救国的道路。
    伯嚭(读匹)本来是吴国的第三号人物,排在伍子胥和孙武后边,但是夫差即位以后,提拔他做国王助理(太宰),宠信有加。
    伯嚭收了好处,又为了压倒伍子胥,故意逆伍子胥而动,分析道:“与其跟勾践决战,冒着玉石俱焚的危险,不如接受他投降,让他上贡,国家获利。”
    伍子胥说:“勾践是个贤君,文种、范蠡都是良臣,放他们回去的话,必定生乱。我们攻克了越国而不把它纳入自己的版图,等于违背上天的赐予,而且敌寇也不会感谢我们,反倒增长了他们的仇恨,别说求霸不可能了,将来后悔都来不及了。”
    “如果你担心这个,那我们把勾践等人扣留在我国,不就可以了吗?”
    夫差听了二人争论,想了想,高瞻远瞩地做结论说:“我将有志于争霸中原,所以现在先答应讲和吧。如果越国不改,翻覆无常,我再振旅伐它好了。”
    于是争论的结果,伯嚭的意见被采纳,越国获得了一线生机。 伍子胥愤然道:“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后,吴国宫殿,就是一片泥淖了。”(伍子胥随着年岁变老,气筒子加粗,说话总是恨恨地,口气总是不容置疑地,见解总是先人一筹的,未免让夫差讨厌。)
    夫差觉得越国已经衰落,不足为患,以后他不老师再来收编也来得及。夫差就象松鼠一样,喜欢把好东西留到后面吃;或者象蜗牛,行动总要留个尾巴;或者象猫,喜欢玩弄耗子,欣赏耗子哀怨无助的眼神。
    夫差命令:勾践赶紧回会稽,处理善后事宜,然后带着老婆和范蠡,从速来吴国报到,到拘留所当勤杂工。
    勾践回家收拾东西,就开始咧嘴了,总是仰天太息,举杯垂泪。大臣们赶紧劝,文种、范蠡劝道:“古人说,处境如果不困厄,志向就不会远大,形体没有大悲大痛,考虑问题就不周全。周文王,不能逃避监狱的囚禁,痛哭流涕,身受欺凌,但他自学《易经》,终于通达,取天下而如返掌。”
    勾践叹道:“死,是人所畏惧的。可是现在我听到死,在心中却一点惧怕都没有。”(是啊,后面的日子比死还难受呢)。
    期限终于到了,临行的时候正是五月,梅子黄熟时节,不知从哪一夜起,整个江南已不觉笼在漫天漫地的云烟雾霭中了。酥雨细触,使树木绿得兴致勃勃,而鸟雀,早已耐不住寂寞,清脆得愈加可人的颤声,引得柔绿的雨林,簌簌地翩然起舞了。
    群臣在浙江江畔摆酒钱别,给勾践送行,君臣凄然泪下。勾践神色黯然,挥手而别,忧形于色。坐船渡江的时候,看见鸟鹊啄食江渚的细虾,自由自在,飞去复来。勾践的媳妇触景生情,还爬在船舷上,唱了个歌:“去我国兮心摇,情愤惋兮谁识?”
    陪同勾践入吴为臣妾的(这里“臣妾”是奴婢的意思,甲骨文上看,都是被捆着的,比如那个臣,身子弯来弯曲,双手缚在后面),除了有刚才的歌唱家——勾践的夫人,还有范蠡。一干人到了吴国,俯伏着谒见夫差请罪:“我勾践上愧皇天,下愧后土,自不量力,污辱大王的军士,到鄙国问罪。大王宽赦于我,使我保住须臾之性命,拿着簸箕和扫帚,给您干活,不胜感愧。”
    夫差说:“寡人也有过错啊,我这样饶了你,就是对我先君说话不算数啊。”(当初夫差向爸爸阖庐郑重承诺:“必勿忘越!”
    勾践吓得要命,赶紧叩首回答:“惟大王怜之!”
    伍子胥在旁边,目如流火,声若雷霆,怒道:“大王,当飞鸟在青云之上,我们尚且还要弯弓射之,现在就停栖在庭堂之下,怎么可以反倒放过。现在的勾践,大厨师就能办了他,岂可再失良机?”
    夫差说:“诛杀投降的俘虏,我听说,会祸延三代。我不是敢私爱越国,是怕皇天降罪。”
    伯嚭也赶紧帮忙,顺着夫差说:“伍大夫说的是一时之计,大王说的才是安国之道。”
    于是命令勾践夫妇穿着仆人的衣服,当马夫和饲养员,住在一个石窟里,地点在苏州西南郊外的“木渎镇”, “吴中第一峰”的灵岩山下。
    越王勾践现在穿的服装,只比“断发纹身“略强一点儿,是“犊鼻”,也就是司马相如在落魄卖酒的时候穿的那种东西,有人把它理解成“三角裤衩”,实际没有那么惨,应该是围裙,或者叫“作裙”,工作时候穿的,跟工厂里的车工老师傅,或者杀猪的屠夫,穿的围裙差不多,但正前方有块四方的小盖布(像牛鼻子),内侧有个方形的兜,可以放小零碎。
    冠也不许带了(顺便说一句,当时的诸侯国君,也戴类似秦始皇那样的冕,只是玉珠子的串串儿少,只有9串、7串不等),勾践就发髻上戴块头巾,经常停着一只蝇子,因为他的工作地点是在马厩,负责给马儿切草。他老伴儿负责洒扫,除粪。老伴儿穿得也惨了,衣服边缘襟领,本来应该是另用一条带纹彩图案的布做的,但她只许用同一块布,没有襟领,而且是“左衽”,这是蛮夷的打扮,中原只有丧服才是“左衽”(衣襟从左腋下绕过)。
    勾践养马,一干就是三年,同时还负责给夫差开车——其实准确的说,是走在车前面,牵着马步行——开车是另有驾驶员在车上的,是光荣的职位(挨着大王夫差),还轮不到勾践做。
    每逢夫差外出,勾践就步行在前,寸步不离,以便随时听从夫差使唤。吴地的老百姓指着他说:“那仆人就是越王勾践!”“瞧他那鹰钩鼻子,像个鹭鸶。”
    勾践听后,只好忍气吞声,虽然内心十分震怒,但表面上满不在乎,神色愈发恭敬,丝毫看不出任何温怒之色。他只能将一整桶越来越凉的秋天被迫咽下。
    夫差有一次出行,登上高台,啸咏远眺,回过眼来,看见勾践坐在马粪堆旁,老婆和范蠡侍坐旁边,虽然蓬首垢面,却非常肃穆,仍然严守着君臣、夫妇之礼。夫差非常诧异(换了一个枭雄的话,就可能因此把勾践杀了)。
    夫差有感而发,对伯嚭说:“勾践大小也是一个越王,范蠡不过一介之士。俩人虽在穷厄之地,却不失君臣之礼。寡人伤之。”
    伯嚭赶紧跟着煽乎,夫差于是犯了妇人之仁,打算放勾践回国去。
    伍子胥立刻入谏,耿耿而谈:“过去,夏桀囚禁了商汤,商纣囚禁了文王,最后释放了他们,反倒被他们所灭。您不记得了吗?大王俘虏了勾践却不加诛,臣认为大王迷惑很深啊,闹不好落得夏商一样的后患啊。”(又在批评,而且把夫差比做桀纣——尽管不是故意的)。
    伯嚭则很会说,把夫差比做齐桓公(霸王龙):“齐桓公当年,把‘燕留‘五十里土地割给燕庄公,从而获得扶弱济危的美名。宋襄公仁义之师,不攻打渡河中的敌人,一样被后人称赞,列名霸主。大王诚能效法前人,赦越王回国,也必名冠千古,成就霸名。”
    夫差说:“我最近肚子不好,折腾三个月了,很烦。这事等我病好了再说吧。”
    范蠡不是越国人,他也是国际主义战士,来自楚国人,打小长在安徽宣城的穷困家庭,没有父母,跟大哥和大嫂一起过着贫苦的生活。
    范蠡小的时候还弱智,一会儿癫狂,一会儿清醒,当时的人都认为他神经不正常,没人理他。他还经常自省(就仿佛气功师的入定),入起定来,就好像盲人一样,什么都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跟聋子一样。
    据他宣称,他曾经拜“辛文子”为师,研习治国治军的方策,获得了圣贤的聪明(但这是否属于“入定”时的幻觉,就难说了)。总之他是一个典型的布衣,在当时,布衣从政,是没戏的,政坛都被毫族时代霸占。
    范蠡也因此很苦闷,索性又使出小时候的毛病,被发佯狂,不与于世,行为怪异,倜傥负俗,类似现在流长发的小青年,被视为狂人。
    这招还真有用。当地的地方官就是“文种”,被范蠡的怪异行为吸引了的注意,派手下人去探访,回来说:此人患有疯癫病,是一个狂人。
    文种不以为然,说:“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枉之讥。”认为范蠡大智若愚,于是亲自前去拜访。范蠡蹲在狗洞里,看见文种的车马过来了,“汪汪”地冲着文种样狂吠(跟狗一样)。文种一看,这东西是人是狗,下属赶紧掀起衣服挡住文种。
    文种说:“我听说,狗见了人就会叫,他叫,是认可我是人。不要怕他。”于是下车给范蠡施礼。
    范蠡并不为礼,“汪汪”着跑开了(可能真得了“狂犬病”了)。
    次日,范蠡对兄嫂说:“今天又有贵客要来了,您把衣帽借我用用吧。”(是够穷的)。
    过了一会,文种果然又来了。范蠡也不抽风了,进退有节、揖让有礼,一副彬彬君子的仪容,(看来是间歇性的病)。范蠡、文种二人一见如故,“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结为终身好友。文种聘范蠡为僚属,朝夕在一起。
    俩人算了一卦,发现霸王的征兆出现在东南方,于是抛弃了官职,相邀来到吴国,但是感觉伍子胥在朝中势大,自己难有作为,而且伍子胥总想打楚国,他俩犯不着替伍子胥卖命,征发自己的故国,落个“汉奸”的罪名。于是相邀离开吴国,来到了越国。
    越国也并不好混,当时的越国大权臣名叫“石买”,能言善辩,向越王“允常”进言说:“卖弄风姿的女子不讲贞节,自我夸耀的士人不守信用。这种周游列国的宾客,自己找上门来,大概不会是真正的贤人。如果是和氏之壁,谁都会不争价钱地求取的,可是这俩个烂货,周游诸侯却得不到任用,可见没有真才实学,希望君王明察。”
    文种因为以前是当官的,贵人出身,而且是在文明先进的楚国当过官,在越国人眼里是老美,就很快得到一个差使,但范蠡因为有抽风的前科,越王不愿意用他,只好在楚、越一带闲游。
    文种于是对越王说:“从前有一个小偷在晋国自荐求用,晋国就任用了他,结果战胜了楚国;伊尹背着炊具来到殷都,于是辅佐成汤夺取了天下。有才智的人,君王选拔他们时并不考虑他们路近路远,这就叫做挑选人才的人,必定有帝王必定失败。《易经》上说:‘具有超出世俗之才的人,必定有不能适应世俗的毛病’。建立大功勋的人不拘泥于世俗的见识。”于是范蠡也被录用,但是官还不大。
    俩人费了好大劲,终于扳倒石买,后者指挥太湖大战溃败外出带兵,被哗变的军士杀死。范蠡和文种地位隆起。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亡,他的儿子勾践继位,范蠡和文种继续得到重用。在这一对儿好朋友的王霸之术”辅导下,勾践蒸蒸日上,没三年时间,就发展到了国破家亡,投降为奴的地步。呵呵。
    范蠡的确是个传奇人物,他不但善于谈天气预报,而且能掐会算。以至于身陷吴国为奴期间,夫差都一度很欣赏他,把他招来,想收为己用。
    勾践从后面一听,心想坏了,范蠡要不属于我了,不觉得涕泪交加,以头顿地。
    然而范蠡仰头答说:“臣在越国而不能辅佐越王为善,致得罪大王,幸不加诛,已经倍感满足,怎么还敢奢望富贵呢?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然后和勾践主动钻回石窟。夫差一阵嗟叹。
    范蠡除了会算卦,还懂点医学,他听说吴王连着三个月坏肚子,就算了一卦,告诉勾践说:“大王,卦象显示,到‘己巳’日,吴王的病就会好的。我们只要再尝一下他的粪,看看它的颜色,跟他一说己巳日病好,他一定会心存感激的。”
    “范大夫,你不远千里来到越国帮我,又为了我,抛家舍子,到吴国来受罪,还要尝粪,我今后怎么感谢你啊。”
    “不是啊,大王,我是说让你尝粪啊!”
    “啊——?”勾践赶紧一捂嘴。
    第二天,勾践请求吴王召见,走到吴王卧室门口,仆人正端着贵吴王的大小便出来。勾践赶紧下拜:“稍等,请让我尝——尝一下大王的便溲,看看病情凶吉。”随即就用手捏了一点粪样,放在嘴里,人工化验了一下,然后面带喜色地扑进屋里。
    “大王,下臣勾践恭贺大王。您的贵病,到‘己巳’日就可以好了。”(“己巳”日经学者推算,是公元前489年4月26日,如果要写历史上的今天的话,可以说:“2500年前的今天,吴王夫差拉肚子病不拉了。”)
    吴王夫差卧在床上,有气无力地问:“你何以知道?”
    “大王,下臣勾践曾经向‘闻粪者’学艺,粪的色味必须和时令气节相顺。我刚才私下尝了大王的贵粪。”
    “怎么样?”
    “味酸、又苦、又辣,正好和春夏之交的时气相符(此时时气酸戾),是以断定大王‘己巳’日痊愈。”
    人在病中就比较脆弱,吴王夫差大为动情,衷心赞叹道:“勾践,仁人也。”
    (“闻粪者”也是当时一种行业吗?也为了种地施肥吗?鉴定粪肥的发酵度?最早人们是放火烧掉田间的稻杆杂草,或把杂草锄断沤肥,变成庄稼爱吃的肥料。现在有了“闻粪者”,说明已经使用人畜肥了。庄稼们长得更胖了。)
    据范蠡回忆,自从尝了粪以后,勾践就开始口臭。范蠡为了怕勾践伤自尊,就让左右的人都吃“岑菜”,这种植物叶子,天生有一股粪味,跟榴莲差不多。大家满嘴都是这个味,就谁也别说谁口臭了。
    鉴于勾践忠心耿耿,到了细致入微,无以复加地步,并且越国连年向吴国奉送珍奇玩好,越国国库空虚,但君臣面无恨色,实在是思想改造非常成功,于是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89年4月26日,如期病愈以后,让勾践搬出石窟,并摆下酒宴,招待勾践,以客礼相待(不再是端着扫帚簸箕的“奴仆之礼”了),并请吴国的臣子礼敬这位“客人”。
    伍子胥到场,一看大伙正给勾践劝酒呢,气立刻就不顺了,拂袖而去。旁边伯嚭立刻煽火:“大王,伍大夫是刚勇之人,看见您仁善之心,他惭愧了,逃掉了,是吧?”
    夫差说:“然也——”
    次日,一宿没睡好觉的伍子胥又跑来了,给心情愉快的夫差泼冷水:“大王,我听说,豺狼,是不能亲近的。狐狸和野鸡搏斗,狐狸故意弯下腰,显出低卑的样子,其实是为了扑猎出击。野鸭,两眼发花,才会被罩入罗网,鱼,贪图痛快,而死于诱饵(伍子胥对小动物观察很细啊)。您怎么可以放弃忠直之言,而听信谗夫之语。暴虐的夏桀登上高处而自知身危,但不知道如何转危为安(又拿夫差比桀纣了,人比人,真气死人)……”
    夫差打断,说:“寡人连病三月,您一句话也没来慰问。勾践尝寡人之便溲,这是他的慈祥仁爱。勾践虚其府库,尽其币宝,以奉寡人而面无恨色,这是他的忠信啊。”
    “勾践下尝大王之溲,他日一定上食大王之心,勾践下尝大王之便,他日一定上食大王之肝。唉呀,吴国早晚要被越国所擒。宗庙社稷,废为荆棘。”
    “伍大夫不要再说了,寡人不想再听。”
    伍子胥青筋暴跳,呲牙咧嘴,好半天,把话又咽回去了。施了个礼,转身出宫。走在殿下庭院里,伍子胥用手牵起衣服,摸索而行。
    旁人差异非常:“伍大夫这是被气疯了吧,糊涂了吧。天也没下雨啊,院子里也没泥水啊,您高高牵起衣服干吗?”
    伍子胥说:“我只怕20年之后,这里全是草棘废墟,晨露沾衣。”
    闻者无不悲伤。
    (当初,夫差跟诸公子争夺继承权,他老爸阖庐并不看好夫差,说夫差性格仁善,是个无用的败类。伍子胥冒死相争,说服阖庐,终于使夫差封为太子。夫差感恩不尽,要把吴国的江山分一半给伍子胥,为子胥所谢绝。谁料时至今日,大恩人“堕落”为讨厌鬼了)。
    公元前489年的冬天,合计在吴国挣扎3余年,当了3余年勤杂工,熟练掌握各种马具的清洗和安装方法之后,勾践夫妇“学成归来”。“东道主”吴王夫差亲自在“蛇门”以外送行,拉着勾践夫妇的手,送他们上车,勉力他们一定好好工作忠于吴国。范蠡驾驶着,一干人千恩万谢地辞别了夫差,离开了苏州,回奔山清地秀,梦牵魂绕的祖国。
    越国的百姓闻讯欢呼,群臣祝贺,勾践要继续担任越国的领导职务,领导越国人民,做好吴国的附庸了。
    (四年之后,在印度洋畔恒河流域,一个八十岁的佛陀,走到了人生终点。这位叫释迦牟尼的先生,卧在一棵枝叶婆娑的印度大树下,悄悄涅槃了。但等他变成人们心目中的如来佛祖,还要再过几百年。而他的徒弟们,那些未来的罗汉和菩萨,把他的尸体火化,得到很多舍利,分赠诸侯各国。如今这些舍利全世界只剩一枚了,在陕西法门寺内,是一小截手指头。)
    潇水曰:据说,君主的喉咙底下有“逆鳞”,劝说君主是件危险的事情,韩非子总结出的七种错误的说服君主的方法,伍子胥占了两种:一是君主有错,他就明言而挑其错,进行人身攻击,给君主扣上恶名大帽子如桀纣;二是强迫君主做他所不能做的,或是中止他所不可能中止的事。这都会给进谏者招致人身危险。
    但我们必须指出,夫差杀伍子胥还不是因为进谏。自从抓住勾践以后,随后的十年里,伍子胥反复多次进谏,夫差都并没有杀他。最后伍子胥的死,是因为严重偏离夫差的战略方向,甚至开始在行动上“交结敌国”,干扰军心国策,这才杀他。具体后面再说吧。总之,伍子胥并不是简单地死在进谏上的,夫差也不是不能容进谏者的小人。夫差能容伍子胥进谏十年,已经很不容易了夫差实际上也是个比较仁软的人。这既表现他容忍了伍子胥的十年聒噪,也表现在他对越王的仁义态度上。而夫差之所以不听伍子胥的话,是因为他有他的想法和战略,而伍子胥的建议也未必全对。关于这一点,我们书后附文再谈吧。
    勾践回国以后,大夫范蠡又发挥他的建筑特长(这家伙文、武、工程、艺术、财经、流通、天文、占卜一身兼备),修筑了会稽山下的新都城。范蠡苦心运思,筑大小两城。大城又称蠡城,周长20里,有陆门三,水门三(西北角无门无墙,表示对吴国不设防,心扉洞开)。小城周长3里余,设陆门四,水门一,有“勾践小城”之称。
    勾践以文种治理国政,开垦田畴,奖励生孩子,厚植经济,轻敛薄赋,减刑省罚,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受到远在400里外吴国领导人的肯定。夫差很快发来嘉奖电报,恢复勾践对越国原80%领土的统制权,勾践大喜。夫差是把勾践当成中央下派地方的干部来支持对待了(夫差一定是脑子进水了),让勾践料理好南边的事物,每年春秋两次进贡,然后夫差可以安安心心地经营北方中原。
    勾践为了向“中央”表功,特发出国中男女,入山采集葛藤,沤制抽丝之后,纺成葛布(比丝还薄,透气性比丝好,适合夏天穿,染色之后也很漂亮),合计十万匹,以及蜂蜜九大桶,狐皮五双,造箭的竹子十船,献到吴王那里。
    吴王立刻赐给勾践旗帜的羽毛,诸侯的装饰几杖。两国人民欢欣跳跃。
    勾践这个人,是短性子,也就是说比较任性,易于反复。当初一即位,就着急打吴国,导致被囚三年;在吴国的时候,也许他真是诚心臣服了的,对吴国象亲爹似的;哭丧着脸,谄着笑,装了三年孙子刚回来,经济稍有振作就又还阳,又猖狂了,又要你死我活了。
    勾践遂召集众臣,痛骂了一顿吴国,然后要求讨论战斗方案,征集大家策谋。(刚刚指天划地发誓效忠,答应人家不造反,现在又变卦了,要背信弃义了。)
    他下边的人不象他这么任性轻率,大夫逢同说:“国内稍微刚有点儿殷实,立刻整顿军备,锋芒毕露的话,恐怕会惊动吴国,那我们就大难再至了(也是对将士人民性命不负责任)。鸷鸟将要搏斗,必须低飞收羽,圣人将要造反,先应该装出和顺。”
    范蠡和大夫苦成也劝。勾践只好稍安勿躁,接受文种的六条外交方略。(范蠡从此也感受到了勾践是个危险份子,需要警惕对待)。
    文种的方略,第一条,祭天,讨老天爷喜欢(咒夫差死)
    第二,贿赂吴国的君王、大臣
    第三,高价收购吴国的大米、粮草,挖空吴国,而自己偷着储备粮食
    第四,赠送美女,扰乱君心,使吴王在声色犬马中自溺其志
    第五,秋两季照例进贡以外,进献能工巧匠和深山大木,把大批建材源源不断运往姑苏,胁助吴国建造华丽的宫殿,使他消耗民力(那时候搞点土木建筑就可能累得民生凋敝,现在搞个登月计划也无碍于经济民生,时代是不同了啊)
    第六,扶植吴国的阿谀奉承之臣。
    总之,文种的这些主意都比较“下作”,都不是军事对抗,而是进行政治经济干扰,拖对方领导干部下水,拿糖衣炮弹腐蚀对方的精神,以及经济瓦解,即便现代国际间也不多用这些“损招”,用多了,难免搞得自己臭名昭著。文种后来不得好死,宜也。(这些“损招”对一个民族和地域的损害,比几场战争还要来得消极,春秋时代以前,一直没有这种打法)
    夫差果然中计,下令修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能远望二百里。为了修建这个东西,木材堆积如山,以至堵塞河道,民力疲弊,人不聊生,道死巷哭,心生怨望。(伍子胥预见了野猪和麋鹿,未来将游荡于这里,因为吴国的奢华迟早要使它灭亡。当然,2500年后,这里成了游人游荡的地方,著名旅游景点有“吴王井、玩月池、琴台、砚池、西施洞”,都在灵岩山,这是古人化费血汗留给后来居民的生财之路,回报值数倍于原初的投资额)。
    与此同时,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所谓“生聚”,就是生孩子和攒粮食。关于生孩子,勾践采取奖国生育政策,老男人不准娶少女为妻(以免资源浪费);男20岁女17岁还不结婚的父母要受罚;妇女临产票报官以便医官去照顾;生了孩子的家庭由国家给奖:生一个男孩,奖励一只小狗,生一个女孩,奖励一个小猪,生两个的官府给养一个,生三个的政府给雇奶妈。于是,越国的人家里,满院子爬的都是小孩儿和猪崽。关于攒粮食,越国根据天气预报,合理种收,还嫌粮食积得不够多,派人跑到吴国去哭穷,说粮食绝收,人民饥乏。于是,好心人夫差就象供儿子上大学的爹似的,又拨出大量新粟借给越国。越国群臣都拿了红包,偷着大乐。
    次年,越国把上好的粟米,拿鼎蒸了,再晒了,还给吴国,让吴国人当种子用。吴国人把“做过绝育手术的种子”撒播在地里,一颗苗也不长,气得骂娘。吴人是岁大饥。真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啊。吴王不是玩fair py吗,人家可不跟他这么玩。
    另外,鉴于勾践是个短性子,对待过去他的事情,不论是别人给他的恩德还是侮辱,撂了爪就忘,翻脸就不认帐,吃饱了就骂厨子,挨了打就忘疼,为了克服这个毛病,让屈辱的历史铭记在心,勾践在众大夫的督促下,有意识地进行了“励志”训练,加强恒心和意志力训练。
    他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重采,眼睛不看美女,耳朵不听音乐,夜里不许睡觉(困了就拿小草扎自己的眼睛),冷了不许生火(拿凉水往脚上泼),冬常抱冰,夏常握火,使劲折磨自己。当然,这中间最有名的励志训练项目就是“卧薪尝胆”:勾践睡在一捆稻草上,并且把苦胆当做口香糖放在嘴里嚼。喔!好苦。
    文种的九大“损招”中最传为“美谈”的,那就是培养了“西施”这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地下工作者,以献的方式(类似于交公粮),成功地打入了反动派吴王夫差的核心机构。
    据说,一千个人心中,对哈姆雷特的形象,有一千个理解,这是审美的主观性不同。那么,一千个人心中,对西施的形姿,也就有一千种猜度。在我们看来,她和中国其他三大美女比较起来,最大的不同,在于她一直是个少女(而那三位则是已婚的),她的容颜,总是清纯稚气的,不过就是“苎萝山”下,若耶溪畔的一个浣纱女子,尽得山水秀灵之气,独得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八字。
    众所周知,西施是在全国选美中被发现的。勾践归国以后,鉴于历次送往吴国的美女效果不佳,于是派出星探(相士)巡行各地,决心要寻觅一两个绝色的美女,再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和包装,以期一鸣惊人,用温柔的绳索,达到绊系吴王并趁机离间吴国君臣的目的。
    相士们在浙江诸暨县南的“苎萝山”下终于找到了浣纱美女西施,(这里是有两个姓施的村子,西施的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这只是一种指代了——她的本名不算好听,叫夷光,爸爸是个樵夫,她主要帮人家浣纱,但是家庭条件差——因为吃的东西不好,心口总发烧,要用手背轻轻压捂着,蹙着眉头,惹人怜爱。
    众所周知,东边那个村子也姓施,里边还有一个恐龙,叫东施,她的好美之心很强,经常效颦,用手一捂胸口,眉头一拧,立刻飞沙走石,众人避之惟恐不及。
    范蠡得到相士们的报告,立刻跑到若耶溪畔,看见西施和郑旦,果然令人目眩神迷,虽然生在穷乡僻壤,却目如秋水,顾盼生姿,出落得清莲似的惹人怜爱。在楚国见多识广夜生活经验十分丰富的范蠡,不但在楚国从未见过如此艳丽的女子,就算在吴国宫中所看到的莺莺燕燕,也没有一个可以与此妣美。正这时候,西施唱到:
    西施:[西皮慢板]
    西施女生长在苎萝村里,难得有开怀事常锁双眉。
    只为着守清寒柴门近水,每日里浣纱去又傍清溪。
    怕只怕损玉颜青春易去,对清波时照影白整罗衣。
    范蠡一听,不自禁想道:“就是说话口音重了点,语气直白了点,如果再加以琢磨,必然成为稀世的珍宝,一定可以赢得吴王夫差的欢心。”
    范蠡:(西皮倒板)
    提起当年泪难忍,
    待下官与姑娘细说分明。
    我越国与吴邦旧有仇恨,为争战失了寨空有我军。
    我有心替主爷报仇雪恨,空有这救国志怎奈无人!
    范蠡这人不简单,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西施与郑旦,山野弱女子,对国家前途竟是变得如此重要,于是慨然应允,愿意为国家奉献出她们的一切。
    于是,在范蠡的策划与主持下迅速地展开,西施等十多名来自不同地区的美女,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宫廷礼仪的传授,以及美唇、护齿、画眉、亮身的培训,尤其着重在歌舞、仪态、礼节、走台步和蛊惑人心技巧上的磨炼,在短期的密集训练中,快速变化她们的气质,培养出思想忠贞、气质高贵的一批特种工作人员,准备用裙子去统一吴国。受训地点就在绍兴附近,如今叫“西施山”,当时叫“美人宫”。
    西施与郑旦在众多名师的调教下,很快便展露了过人的才情,三年下来已是能歌善舞、雍容华贵,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表现出妩媚动人的风情。当然,一同跟西施接受训练的众美女中,还有一个叫郑旦的女孩,也是超级美女——姐妹俩练习完毕,课余到附近大街上去逛,手挽着手,经常被本地色迷迷的老头子跟梢。或者被附近的知识分子、电影导演所搭讪。当她俩扭起腰肢,转动屁股前进时候,许多驻足围观的男生们纷纷流下鲜红的鼻血。
    在美女们的三年大专补习阶段,范蠡屏除私心杂念,扫清身上那些与革命不相干的情调,把西施就当成一个解除国家灾难,蛊惑敌国君王的政治工具。
    三年期满,越王勾践经过测试,学员扎实用功,学习成效显著,政治素质过关。于是让范蠡择期动身,带着西施、郑旦等一干美丽的“贡品”前往吴国。
    美女西施被“献”到吴王夫差那里,吴王一看,西施原本就有出水芙蓉般的美丽,经过前一时期的理论学习和雨露滋润,更如牡丹盛开般鲜妍媚人,美艳眷婉,那脉脉含情又知书达理的眼睛,使得夫差几乎无法自持。郑旦则是一副杏花初放时的清秀模样,给人一种冰清雅致的感受。二人一温一凉,给夫差以山花烂漫和径廊苔绿的双重别致感受。
    从此,吴国人惊异的眼睛,注视着夫差心中放纵地盛开着的,对于美丽西施的热爱。 西施的一颦一笑,一捧心一皱眉,都紧紧地扣住吴王的心弦;郑旦的若即若离、矜持秀雅,也使吴王神魂颠倒而穷追不舍。一个走淑女路线,一个走冷酷路线,两个轮换着,永远让人腻不了。夫差除了使劲地向越国人说谢谢谢谢,使劲地忙碌着,就再没空说别的,干别的了。
    (注:据说范蠡带着美女上路,这就像老鼠把奶酪给猫送去,一路上自己如何忍得住馋。于是范蠡在路上一时放弃原则,就跟西施好上了,火热得如胶似漆,走了三年才走到吴国,路上还生了一个孩子。这是唐朝人的说法,也不知是真是假的。看来,唐朝人也是很八卦的。
    但是,得天下者得美女,西施还是得送给吴王那里。走在返程路中的范蠡,心中酸酸的,悒郁痛苦着。想着自己心爱的西施跟吴王温存上了,范蠡喃喃自语着:“以后伊就是吴王的人了···以后伊就是吴王的人了···”
    于是,范蠡在马车上唱道:“他一定很爱你,也把我比下去,分手也只用了一分钟而已。我应该在车底,不应该在车里,看到你们有多甜蜜。这样一来,我也比较容易死心,给我离开的勇气。”)
    可是,有乌鸦嘴却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夏桀因为妹喜而亡,商纣因为妲己而亡,西周因为褒姒而亡。越王勾践昼夜读书,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劳,折节听贤,厚遇宾客,聚众死士(包括收纳一个精于“越女剑”的女侠,伶俐过人,曾打跑一只试图调戏她的老猿,还被金庸大侠写在里),勾践这么干,内怀不二之志,没安好心啊……”
    夫差不听吴子胥聒噪,把西施安置在“灵岩山”下——就是西南郊外勾践曾经石窟养马的那个地方,号称“吴中第一峰”。说是第一峰,其实只有182米高,但是江南才子没见过世面,在他们的文学作品把它吹嘘成“灵岩奇绝胜天台”。真是没法儿!
    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大型王室园林“馆娃宫”(开苏州园林建筑之先河)。宫内铜勾玉槛,饰以珠玉,楼阁玲珑,金碧辉煌。夫差还挖空心思构筑“响履廊”, 西施及宫女们穿着木屐在上面走动,发出铮琮的响声,木琴般的悦耳。又修一人工湖,沿湖遍植奇花异卉,湖上布置锦帆,珠歌翠舞,供宴无穷(吴王对我们西施还是爱的啊,在古代,这就是love的表现啦,还要怎么样啊)。
    “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清?吴梅村《圆圆曲》)。
    至于西施爱不爱吴王,可能西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的内存。经过政治学习,这个“盖世太保枪口下的”越国女孩,任务比较单一,就是消磨夫差的革命意志,使他在不该腐败的时候腐败,不该玩女人的时候玩女人,总之是爱吧,又有点怪,不爱吧,又离不开。但是,传递情报、吹枕头风、搞破坏、搞运动之类的事,和西施无关。因为不涉及任何机密,所以也没有任何危险(比较人道,也不需要有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我们大可不必为她担忧。
    “千重越甲夜围城,战罢君王醉不知;
    若论破吴功第一,黄金且合酬西施。”
    接下来的几年里,吴王也并不只是光泡妞不干正事,相反,他很busy。
    夫差打败越国后,安定了后方,获得越国的经济支持,然后积极向北扩展,一路争霸,第一个打击目标是陈国。陈国是吴国从东南方向进入巴尔干的必经之路。当年,吴王阖庐当年五战攻楚的时候,从楚西北进军,未获得该地区的陈国相助,后者又以“有病”为名,拒绝出访吴国,吴怒。夫差于是一再攻打陈国,获得三个城邑而去。楚国恐惧,担心阖庐破郢的噩梦再次重演,楚昭王亲自发兵襄助陈国。但他不来还好,一来却病死军中了。楚军裹尸撤退,吴兵亦退。(这个时候,孔子被迫从政府辞职,正也周游列国,呆在陈国,但是什么忙都没帮上,只是跟陈国司寇讨论鲁昭公如何称呼自己的小媳妇。)
    蔡国(蔡昭侯)当初帮助吴王阖庐,也没得好,因为楚国随后来打他,进行抱复,蔡国被攻破,投降,然后又反水,终于是不堪其扰,只得投奔吴国,把国都和先君的坟墓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离吴国近了)。蔡昭侯入吴访问,他手下的“反对搬迁派”担心又要搬家了,急了,拿箭射中蔡昭侯,蔡躲入民居而死(白狐狸皮裘不知在身上否)。蔡在40年后,被楚昭王的儿子所灭(这回是彻底的了,再没复国,成为楚国的一个县)。
    西北向巴尔干地区发展告一段落,夫差第7年,公元前490年,齐国的“老不死蜥蜴”齐景公终于老死了,夫差又想往北挺进,探索一下山东半岛。
    吴军北上,抵达其南部的鲁国。鲁哀公非常重视,跑到山东枣庄地区接待吴人。吴太宰伯嚭故意难为鲁国,向鲁国强拉赞助——征取一百牢供礼(牛、羊、猪各一头为一牢。天子才十二牢)。鲁国人震惊,说:“从前我们给晋国的卿,才不过十一牢。怎么你们疯了?”
    “我们是王啊,按照《王制》,享受卿的十倍待遇啊。”
    “没这个道理的,周王制礼,天下最大的数,不过十二,一百是打哪儿来的啊?”
    吴国人不理会,闭上眼,鲁国惹不起,只好拿出300头牛、羊、猪打发吴人。
    吴人出来只是为了探探路子,如今拿了好处,也就回兵苏州。
    随后,鲁国攻打老仇家“邾国”,触怒吴国(因为邾国是吴国的小弟)。吴王夫差次年亲自率军攻打鲁国,攻下了武城、东阳,驻军泗水边上。
    鲁人向来勇士很多,半夜的时候,拉出700人的敢死队,比赛“原地负重跳高”,连续跳了三次,淘汰了三轮,挑出最优等的300人,要摸黑偷袭吴王。夫差恐惧,一宿换了三地方。
    但是鲁国勇士并没有出击,主要是不想把精锐死伤太多,并且国内投降派占了上风,嚷嚷着要请和。
    于是吴王夫差接受了鲁国的请和书,两国宣布结盟,罢兵开联欢会,喝酒。
    当时齐国在东方称雄,吴与鲁结盟以后,遂把共同的矛头指向齐国。(鲁国人跟齐国人,是世代的老冤家,这里结吴攻齐。)
    次年,吴国与鲁、邾、郯会合进攻齐国。
    齐国自从老国君死后,已经死掉一个小傀儡了,被势大的陈氏(田氏,田乞)杀掉,这个小傀儡就是当初齐景公衔着绳子学为他作牛的“孺子”。现在是第二个小傀儡齐悼公,被鲍氏的人因为私怨,又给杀了。
    吴国联军听到讣告以后,当即在城外改穿白衣服(当时的军装是黑衣服),哭了三天(流得全是鳄鱼的眼泪),表示对死去国君的礼仪。
    哭完接着,吴军由海上对齐作试探性的进攻,被打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海战记录,吴国远航至黄海海面攻击齐国,时间是公元前485年。
    吴鲁等联军,这次之所以无功而返,主要是被运输能力掣肘。吴人向北扩张,悬军千里,军需物资,不能完全依赖占领地区供应,而需要国内源源接济。此前一年,吴王夫差为了向北运兵运粮,开始凿通运河,使长江与淮水贯通,成为尔后军事运输的重要水道(即是古代有名的“邗沟”,从江苏中部的扬州(当时叫邗)到江苏北部淮安,全长150公里,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是后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江苏段的基础,成为我国东部平原的水上运输大动脉,流淌2500年,滋养着东南儿女,繁荣起扬州在内一连串的城市,至今尤在使用)。
    夫差为配合倾举国之师北伐齐鲁,开凿邗沟运河,以开通北上粮道。越王勾践派文种带领一万人工、百船粮食助吴开河,以坚定夫差北进的决心。伍子胥识破勾践的不良用心,再次进谏,说“吴越势不两立”。
    关于北上与齐国争锋,老头子伍子胥一直持反对意见。伍子胥认为越国是吴的心腹之患,齐国只是疥癣之疾,夫差搞反了它们的权重。齐国人有可能到江淮之间与我们争利吗?不可能。只能是越国,和我们同被三河包围,两者不能独存。我们夺取了越国土地,立刻就可以乘他们的船,吃他们的大米。而北方人乘车服马,我们乘舟船,我们得到遥远的齐国土地,就像得到一块石田,长不出苗来的。”
    夫差想想也对,刚要再次征伐越国,越国使者跑来哀求:“吴王饶恕了我们国家的罪愆,好比给白骨生上了血肉。如今又要攻伐我们,好比种下的禾苗又砍掉,四方诸侯知道了,如何侍奉吴国啊。谚语说,狐狸埋下了它想储藏的野味,又不放心,再扒开来看看,翻来覆去,终于无成功。”
    伯嚭受到越王的重贿,极力迎合越方意愿,向吴王陈述伐齐可以使吴威镇四方,四夷宾服,诸候来朝,包括越国,全都摆平啦,一举两得。
    夫差于是作罢。正这时候,子贡(大圣人孔子最有出息的学生),也来添火加油,怂恿吴国攻齐了。缘由是这样的:
    齐国的相国田乞(陈氏),刚刚杀掉了原齐景公的继承人,改扶立了他喜欢的齐悼公,想独掌政权,但国内的四大家族“国、高、鲍、晏”实力依旧不弱,都不买他的帐,竟杀了齐悼公,立了齐简公。齐简公不太带劲田氏。田氏打算干掉齐简公。他们为了转移大家的视线,于是采取“外放政策”,鼓励大伙向外侵略扩张,让大伙happy happy。于是齐兵大举伐鲁。
    孔老夫子这时候已经周游完了,回国了,听说之后,愤然而起,和门徒商量挽救国家的对策。子贡最善于辞令,前往齐、吴、越、晋等国游说。
    子贡展开外交活动,先找齐国田常(田乞的儿子,攻鲁军总司令)说话:“吴国的城墙很高,很厚,护城河又深又广,甲革坚固簇新,兵器锋利无敌,士兵经过严格挑选并且喂得很饱。我建议贵军去打吴国好了。”
    田常鼻子差点气歪:“您没吃错药吧,让我们找死去啊。”
    “目的就是找死啊。国、高、鲍、晏四大家族的战士,遭遇刚猛勇厉的吴国兵,不死也擒。那么,你的反对派不就力量削弱了吗?(借刀杀人啊!)。如果他们来打我们最没出息的鲁国,城薄池狭,大臣无用,国君鲁钝,必定大获全胜。那他们有了战功,您的国内的位置,还想好吗?”
    田常一听,拍案叫绝,“可是,我也没法无缘无故让他们改去打吴国啊,他们也不傻。”
    “我让吴国来打您齐国不就可以了吗?哈哈。”
    于是,子贡南奔吴国,利用吴王夫差全力称霸的心理,鼓励吴王放弃伐越,转而攻齐,以与齐争雄天下,从而还获得解救鲁国的美名。否则,齐国一旦控制了鲁国,您再动手就晚了。
    这话搁谁一听都觉得有道理,但是吴王夫差担心背后的越国:“勾践苦心劳力,夜以继日,内修其政,外事诸侯,总想报复我。”(看来,夫差并不是糊涂虫,他是知道越国对自己并非忠信不移。当初不斩灭越国,是心存侥幸,以为对方可以塌塌实实当自己的附庸,而一旦随便越人什么时候造反,我都可以踏平他的鸡卵。同时夫差也是想为自己树立王者大度,学习齐桓公“服则舍之”,积累霸主的名誉。霸主都应该有一两个被自己恩威并施的小弟国啊。)
    而这位鲁国使者子贡先生,出于保存鲁国的考虑,极力怂恿吴国攻齐,以解去齐国对鲁国的威胁,而不要夫差先南下对付越王。子贡说:“您的担心可以理解。但是畏惧区区越国,是无勇,越国连鲁国的实力都没有,您怕什么呢?”
    夫差还是不敢放心北上,自己后方的越国这些年来虽然表现出俯首帖耳巴结自己的样子,但暗中活动并没有停止,并不能说后院安稳。
    子贡说:“为了打消您的顾虑,我这就去越国,让他出兵帮您,共同伐齐。”
    “那固然好。”
    OK,子贡来到越国。越国最蛮荒落后,因此它的国君勾践也最诚惶诚恐,亲自弓着腰,到郊外迎接子贡,又造访馆驿,向子贡虚心求教。
    子贡说:“你们要完蛋啦!”
    勾践一哆嗦:“啊?先生何出此言?”
    “你们时刻想着报复吴国,可是给人家看出来啦。你们暗中交接晋、齐、楚的事情,人家都知道。你们这还想好吗!”
    勾践汗流浃背,赶紧辟谣,先说当初自己多么愚昧,触犯吴国,导致吴国来打。又说吴王多么专横,杀伐我们的人民,鄙视我们的百姓。但是我对吴王那还是赤胆忠心,就象儿子对老子,弟弟对大哥,国家成为废墟,田里只剩荆棘,百姓成为鱼鳖王八,我们照样不惜重宝侍奉吴王。
    子贡不听他胡说,告诉勾践,如今最好的办法,是拿出实际行动支援吴国,出人、出枪、出钱,帮助他攻打齐国,如果不胜,他的兵力将大大削弱;如果胜了,必然接着向晋进军。到那时,吴的精兵被消耗子齐,吴之重甲部队被困于晋,越国趁机灭吴,百无遗算。
    勾践惊叹,立刻避席而起(站起来不敢站在席子上),还是中原人敢想敢说啊,立刻赠子贡良马宝剑。子贡不受,临走说:“夫差这个人啊,贪图功名而不知厉害。”(一语道破)。
    勾践立刻派大夫文种前往吴国表忠心,派三千兵助战,并把越国镇国之室——屈庐之矛,步光之剑以及二十套祖传的犀甲,一齐献给吴王,一心一意鼓励吴国作军事冒险(以收渔人之利)。并且请示出兵日期。连普通吴国兵也都收到了越国人馈赠,军士们上下欢腾,喜气盈庭,纷纷要求出征。
    吴王夫差知道越国不会是诚心诚意的,但至少现在越国不会从后方捣乱。只要自己倾全国之兵北上的时候,越国不捣乱,等回来,也就不怕了。
    子贡还没够,又跑到晋国去,劝晋国保持中立状态,修兵休卒,充分准备,等待后面跟吴国争锋。
    唉,子贡是把吴国给害了,他的这次外出活动,起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的重要作用,几乎影响了列国未来十年的发展大局。古来游说君王者,无出子贡之右者。(当然,孔子仍然看不上自贡,说他太入世,是“器皿”,而不是“思想家”。 子贡不以为意,口头上承认自己笨:“颜回闻一知十,我只闻一知二”。并不跟孔老头子计较。”
    夫差一心火热要攻打东方大齐,收取无意义的霸主虚名。公元前484年,夫差率领倾国之兵北伐,兵甲粮草乘船北去,逆长江,出邗沟一直达到淮水,逆淮水支流进入山东,北进鲁境,会合鲁军,经过鲁国首邑曲阜,沿汶水南岸东进,进入齐境。齐国驻汶上部队以敌人势力强大而未加抵抗,即向东撤退,吴军跟踪追击,攻克泰安,进展到莱芜。从汶上东退的齐军,得到临淄增援部队的加强,回军西进,与吴军先遣部队相遇于艾陵附近,当即展开紧张剧烈的交战。“艾陵之战”即刻爆发,时间是吴王夫差十二年,齐简公元年,鲁哀公十一年,越王勾践十三年(公元前484年)。
    吴齐两军作战序列
    吴军                                   齐军
    统帅  吴王夫差                         统帅      国书
    上军大夫   胥门巢                      上军大夫  高无丕
    下军大夫   王子姑曹                    中军元帅  国书
    中军统帅   夫差                        下军大夫  宗楼
    右军大夫   展如                        大夫      公孙挥、公孙夏、闾丘明、
    田书、东郭书
    越军将领   诸稽郢
    鲁军将令   叔孙州仇
    兵力   吴军十万人左右                  战车千余乘,兵力10万人左右
    越军三千人
    鲁军两千人
    (兵力规模够大,淮海战役,一天里面,也没有投入这么多同一战场作战士兵。同时可以看得出来,齐国一方都是“国、高”两姓旧贵族的统帅,新势力田常正躲在幕后,捂着嘴乐,等着给“国、高”收尸呢。不过田氏自己也有参与,就是田乞的弟弟田书。)
    时间正是初夏,浪漫飞花的季节。齐国的各个大将,都有不详的预兆,但他们都准备死战,田乞对自己的弟弟田书说:“这次你一定要死战,给家族立功。你战死了,我以后必然得志!”田书说:“没问题,这次我打仗,只听鼓声前进,不听鸣金后退。”其他将军也表示死战,东郭书把自己心爱的琴作为纪念品送给后方友人,说:“我将不再见你啦。”将军公孙夏则唱起挽歌,陈子逆则口中含玉(死人下殓时候,嘴里才含玉的),准备死战。传言吴军强悍,所以他们都自知将败。唯独齐将“公孙挥”自信骄傲地叫嚣,命令士兵各自准备八尺长的绳子,用于拴吴国人的脑袋(平常打仗,是把俘虏脑袋割下来,用头发编成一串,回去按数目领赏。吴国人是断发,头发短,所以公孙挥准备拴脑袋绳)。
    来不及多唱多想了!吴、齐两军正式展开声势浩大的艾陵会战。
    吴王夫差首先命令右军进攻齐上军,右军大夫展如当即奋勇出击,把齐国上军将高无丕战退。第二仗由吴上军主打,吴王则掌握中军支援作战,作为预备力量。吴上军将“胥门巢”指挥上军并且携带越军(不是越南军)向齐下军挑战。
    齐下军宗楼挥兵迎上来接住厮杀,一时不分胜负。齐军元帅“国书”沉不住气,因为自己败了一仗,怕又输了第二阵,就饬令手下的中军驰往增援,下、中合力,把吴上军胥门巢一阵暴揍,胥门巢节节败退。
    齐国书把上中下军全部投入战场(太早了,大败笔)。吴王夫差则保留中军主力,看见己方上军渐有支持不住对方两军攻击之势,招令下军王子姑曹率兵驰援。齐军抽出部分主力,应付王子姑曹。
    吴王夫差乘齐军抽兵移动的时机,方把中军主力全员撒出,趁机从侧面实施出其不意的突然猛烈攻击(也够狡猾,从侧翼攻击也正是绝招,正点)。
    原已苦战疲困的齐三军,突然又遭受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吴中军主力强大兵力的潮涌似的夹击,上下惊恐,阵势大乱,失去斗志,虽有部分将领坚持战斗,也无力抵抗吴军急风骤雨的攻击,终于崩溃而奔散。10万齐国大军,除少数脱逃之外,大部被歼于战场。革车、甲盾,损失殆尽,光是被缴获的,就有800乘。
    齐国将领“公孙挥”战死沙场(就是要拿捆吴国人头的),中军元帅“国书”及大将“闾丘明、公孙夏、东郭书、陈书”等被俘,后被吴军所杀;齐下军将“宗楼”下落不明,仅有上军将“高无丕”突围逃脱。也就是说,齐三军的指挥将官序列中,只有一人脱逃,其它人的名单可以全部直接抄到烈士墓碑上去。
    艾陵战役,吴军大胜。十万齐军,只有3%(3000人)侥幸以俘虏的形式苟活(齐人也够猛的,宁死不降)。吴军自损人数不详。“艾陵之战”,成为春秋以来列国间战争又一次规模最大而又最彻底的歼灭战,写下了公元前七世纪到五世纪初,最惨烈的一页,最惊心动魄的一页,至今读来让人哀惋无比。
    吴军于此役全歼齐军,本应乘胜直趋临淄,攻克齐国都城。但是吴王担心楚国乘机从侧背进攻,因而不愿把主力军长久地停留于偏东的齐国,想适可而止。这样既可对齐国留有余地,又可取得其他诸侯国对自己的敬重。
    于是齐简公与夫差议和,签订盟约,齐国接受吴国的老大地位,同时齐相国田乞、田常父子借助外力解决政敌的目的已经达到。(齐国“国、高”两氏本来是周天子委派的,此役过后,国书、高无丕两位及其将臣部属,为之一空。田氏成了最大的赢家,从此独揽齐国政权,最终田氏的后代篡齐。)
    这一切都源自于“子贡”的推泼助澜,“艾陵之战”具有典型的军事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色彩。
    吴军凯旋而归,中原巴尔干卫、宋等国,纷纷表示对吴归服。吴军虽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在国际政治上也声望如日中天。
    总结这次艾陵战役,从单兵作战能力来讲,吴兵与山东兵各有千秋。吴越之人水性好,是共识,但不长于射箭。他们体格短小,不利于张弓,他们射箭是刚从上一世纪的巫臣那里学会的,而且也没怎么学好。他们的弓弦,甚至不是动物筋,而是用麻绳做成,能射得远吗?但吴人善于利用自己的短小特色,被坚甲,持坚盾,操短剑,冒死而前,灵活犀利,轻锐机敏,的确是笨拙的战车兵所无从抵御的,这次居然俘获齐国八百乘战车,表现了经过严格训练后的步兵对于战车兵的高度优势。吴兵以短剑为主要兵器,和中原异趣。剑轻便,利于肉搏,易于携带,适合长途行军跋涉。
    齐军失败之惨,为当时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中所少见。主要原因是吴军步兵强悍。其次是,当战况紧张时,齐军元帅“国书”竟不考虑全局,过早地使用预备队,把中军主力全部投入战斗。等到吴军精锐兵力由侧面迂回攻击时,无力扭转战局,以致全军覆没。
    而夫差则表现得难能可贵。吴王夫差在当时已具有先进的“预备队思想”,属于一种创先。双方战斗开始,使用兵力相对有限的右军,诱使齐军上军被动出击,然后以胥门巢指挥的上军与越军,与齐下军接战。在战况呈胶着状况时,齐军将中军主力全部投入,吴王急令下军解救驰援。齐军全部力量均已投入战场,而吴王手上仍然保持有强大的机动兵力(中军主力),把握全局,抓住战机,及时地使用机动主力部队,出其不意地由侧面猛击齐军,获得全面的胜利。
    可以看出,在兵力部署方面,夫差错落有秩,区分为诱敌、接战和预备力量三种,自己直接控制强有力的机动主力部队,显示出高度的军事指挥艺术,完全突破了前人三军正面作战的陈规,而是夫差分了四军,上、中、下、右,把中军作为了预备队,把中军预备队机动主力运用得臻于化境。使得在冷兵器还很不发达的时代,能全歼10万之众的齐军,而无脱漏。这不是常人和前人所能做到的。
    夫差具有清醒的战略头脑 当吴军歼灭齐军后,他能冷静地控制战局的发展,断然止戈,与齐议和。这既不结深怨于齐,又考虑和关照了楚、越两国可能从背后袭击吴国的危险局面,同时收获臣服齐国的功效,实为深谋远虑的一着。
    至此,经过吴王阖庐与吴王夫差两代人努力,先后实现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宏伟目标,成为中原一时之赫赫霸主。
    直到这一阶段,回顾当初饶过越国,以越国作为自己的经济后方,还不能判定其是否为失算。重要是要看今后的工作做得如何。
    伍子胥之死,应该是在“艾陵之战”之前。
    当时,“艾陵之战”之前,夫差曾派伍子胥前去齐国出差,出差的目的未必是如某些古书所说的,去下战书,但至少负有打探虚实的任务。伍子胥的思路,是把吴国的霸业局限在东南,彻底消灭越国,并得东南之地,但他反对进攻齐国。他认为夺得齐国是没有用的“石田”。而夫差的目标比他要高远的多,要成为北方中原霸主,所以一心火热要攻打东方大齐,而对越国却轻视它,先在那里放着,并不作为首要主攻的目标,他对越国人估计得太低。伍子胥坚信,吴国必定亡在越国手里。于是他把自己的儿子,随同出差,带到了齐国,留在了齐国大夫鲍牧的家里,算是战前转移固定资产,托付给鲍牧照顾。
    齐国是吴国一贯要瞄准攻击的敌国啊。伍子胥的这个作法,就好比美国要和日本打仗,美国国务卿却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日本首相家里去避难。不但动摇军心,甚至有背叛祖国的嫌疑。
    这件事情,成为伍子胥致死的直接原因。伍子胥从齐国出差回来,吴王夫差听说了这件事情,遂赐伍子胥死。
    在夫差作这个决定前,伯嚭还趁机推波助澜地发言到:“伍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忌,满腹牢骚,专爱唱反调。上次大王您伐齐,他就深以为不可,但是您打得很顺利,他耻于自己的预言落空,就心生怨望。现在您正式要大举伐齐(指“艾陵之战”),他犯颜强谏,阻拦用事,就是希望您打输了他才快意。您最终决定出征,他托病不行,并且把儿子托付到仇敌齐国。此人不得志于国内,就想倚托于诸侯,自以为是先世老臣,就心怀怨望,希望大王您早做处理。”
    伯嚭的话,颇能自圆其说,夫差遂赐剑给伍子胥,伍子胥自杀。可是说夫差不是没给伍子胥机会,对于伍子胥的犯颜强谏,他是一忍再忍,伯嚭的谗言固然起到混淆黑白、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根本导致伍子胥之死的还是他与夫差长期政见不合,在言论上和行动上对夫差的北上伐齐争霸构成了破坏,所以夫差在其它古书中“承认”:寡人亦恨伍子胥。一般上一朝的老臣,都会在下一代君主眼里变得讨厌,这大约也是一种代沟吧,何况政见又长期不合呢。
    伍子胥之死,有两大原因。
    第一是次要原因:怪伍子胥个性太强,反复冲撞、作贱、恶比(恶毒地比喻)夫差,动不动就口称桀纣,多次大闹朝堂,作为“人臣”,伍子胥一贯的言语和沟通表达方式确实有些过分。如果伍子胥在“艾陵之战”后一时期能稍微收敛一下,不把夫差逼得那么狠,夫差绝不要杀他——伍子胥这么闹腾了十年,夫差都没有杀他。
    第二是主要原因:伍子胥交结齐国的事,属于不审慎,使得夫差对他的“忠信”产生了怀疑。从前他进谏,夫差十年容忍,都没有要杀他。看来夫差并不要杀谏臣。但现在“忠信”都出了问题,这才成为伍子胥被杀的原因。
    其实,夫差杀伍子胥,80%原因都不是杀他进谏,而是杀他不“忠信”。夫差杀伍子胥,不单在于“进谏”什么的,更主要是因为伍子胥已经在行动上表现出于对吴国总体战略的偏离和实际干扰,所谓的不“忠信”:我让你去齐国打探敌人情报,你却把儿子送到齐国去了。
    伍子胥也是,即便为儿子未来安全考虑,要送到外国,那也不必送到敌国齐国去啊。送到任何一个中立国——比如丹麦,不好吗?非要送去齐国,是不是跟夫差一贯的伐齐国策叫板啊。确实是不“忠”了。夫差前后曾伐齐多次。在攻破越国以后,这是夫差的一贯国策。他不会不知道。
    事后,在王孙骆的劝说下,夫差迅速后悔了。王孙骆说:“假如伍子胥没有‘忠信’,有背叛主子之嫌(指交结敌国齐人)。是不可能被先王选为重臣的。”夫差也开始醒悟,觉得伍子胥是两世老臣,积功于吴,若说他私通敌人,不忠信于我,实在属于瞎说和污蔑。自己是冤枉伍子胥了。夫差对于杀伍子胥的事极端后悔,《吴越春秋》说:“吴王中心悷然(凄恻),悔杀子胥”。同时他也意识到了伯嚭的煽风点火,导致了自己的一时鲁莽,错杀了伍子胥。于是他对王孙骆说:“岂非宰嚭之谗子胥?”意思是我认定伍子胥不“忠信”,岂不是伯嚭的谗言所至。于是他打算杀掉伯嚭,以惩他谗害伍子胥不“忠信”的罪。但王孙骆说:“伯嚭毕竟也是颇有能力。杀了伯嚭,吴国等于又失去了一个伍子胥,还是算了吧。”于是放下伯嚭不杀。但伯嚭此后在吴国政治中的影响力和出镜率,明显低了。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夫差总是不肯接受伍子胥的进谏呢?害得老伍都急成那样了。
    这是因为,伍子胥“灭越”之论颇不足以服人。
    伍子胥虽然一再强调灭越的重要意义,但说服力不强,也就是说,姑息越国,把它当作附庸对待而不加以除灭,未必就将招致什么灾祸。综观春秋历史,附庸是一种最常见的国际关系,没有什么错。楚国一直把陈、蔡作为附庸,时而灭掉它,时而又使其复国,都没有造成什么好与不好,凭什么夫差就不能把越国当作附庸而暂不兼灭呢。倒是楚灵王灭掉陈、蔡,反倒身受其咎,在陈蔡人勾结楚公子弃疾而掀起的“独立战争”中被逼杀。
    但夫差也有失误,他应该派重臣到越国,控制越国的朝廷和外交,监控勾践,把勾践傀儡化,这就叫羁縻政策。这是夫差的失误。可惜伍子胥罗嗦了半天,却未见他建议用羁縻政策制越。
    其实,吴国的问题在于,不论南服越人,还是北上伐齐,战争之余,一定要注意安抚国内人民和发展经济,否则国力耗损,元气大伤,最终将无力支持战争,甚至无力保家卫国。如果吴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即便先饶了勾践,勾践若再叛,伐灭之可也;没有经济实力,即使先开始杀了勾践,灭掉越国,也难免越国在未来的复国运动中快速“吞吴”。
    伍子胥整天罗嗦越国的事,实际没抓住重点,他更应该提醒夫差的是:节制战争,避免以好战而亡国;同时爱惜民力,发展经济,以支持长期征战。吴国文化落后,地方狭小,唯有迅速发展经济,把自己从落后的蛮夷状态全方位提升,才能保障持续的战争胜利。否则,在争霸战中一再耗损元气,即便不断获胜,也将发生肾亏。当战争越引越远越大,最终将无力支持战争,无力维持霸业,以至于无力保家卫国。到最后,即便不是越国,随便哪个诸侯,用一个手指头一捅,都足以使吴国毙命。所以,后人——譬如吴起,正是把吴国最终的失败归结为“屡战屡胜”:吴国对外扩张战争推得太快,国力虚耗于战争中,摊子铺得太大,经营能力跟不上业务增长速度,终于消化不良,倒闭破产。这和“纣之百克而卒无后”是一个意思,纣王百战百胜,终于消耗太大,被周人乘机干掉。吴起并没有把吴亡的原因归结为对越政策不当。
    归根结底,经济是争霸的基础。晋、楚能够百年争霸而不倒,靠的就是地大物博的经济实力。吴国走上了军国主义路线而忽视了经济国力提升,是最大的结症,伍子胥倒一句也没有针砭过,光是听他罗嗦越国的事。倘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让越国当附庸,也无妨。否则,灭了越国也终会被它闹独立而失去它。灭越还是以越为附庸,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不管怎样,为了吴国贡献了毕生热血、青春和才智的伍子胥先生,在帮助先王阖庐夺得王位,五战及郢,西破强楚,南服越人之后,终于在吴王夫差手里含恨九泉了。临死,他要求,把我的坟墓上种上梓树,因为这是做棺材的最佳木料,将来吴国亡国的时候,要等着好些梓木用呢!(呵呵,伯嚭说他“心生怨望”,确实不假)。网友评:哦,是这样啊,那我得告诉我们以前的董事长,他的名字叫刘梓木。
    据说,在处理伍子胥的尸体上,吴王夫差也是下了功夫的。夫差把伍子胥的body,放在大锅里煮了一下(似不可信),然后塞在皮兜子里(却是事实),投放到长江中去,让它象个皮划艇似地飘走。伍子胥的眼睛则按照他的遗愿保留下来了(不是捐献角膜,作为医学科研使用),眼睛被挂在国都的东门,因为伍子胥说:“我要亲眼看见越人打破我们的家园。”(有也说法是,夫差怕伍子胥看见吴国破亡,所以把他包在黑不见亮的皮兜子里,投于长江而放逐于海,眼珠自然也不会往城门上挂了——自己给自己催死啊)
    据说,伍子胥到了大海以后(以遗体的形式),灵魂并没有消灭,他愤恨异常,于是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人家河边渔民招谁惹谁了)。从此,“海门山”一带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馀里。有的时候还看见“复仇男神”伍子胥乘着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这就是所谓“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当地老百姓因为水患,都怕了伍子胥,立伍子胥的庙,想安慰安慰他,止住迅猛的涛浪,现在苏州太湖一带,还有伍子胥庙。当然也有不信邪的,后代的地方大员,也曾经招募五百人,手持强弩,以射潮头。每来一排浪,就发出一排箭,据说很管用,简直就是精卫填海了。
    伍子胥死后,地球继续公转,并没有发生他所预言的大灾难,两年以后,公元前482年,吴国形势继续一片大好,是东南地区及东部地区与中原地区无与匹敌的强国。吴王夫差继续贯彻北上中原与诸国争霸的目标,开挖了鲁东地区第二条运河,从盟国鲁国向东到达宋国的边界(贯通了沂水、济水),吴王夫差打算从鲁国经这条水路进入宋国,涉足巴尔干东部地区,参加在那里举行的诸侯会盟,与晋定公一争高下,乃至最终“霸中国以全周室”。
    这个伟大的计划被年轻的太子“太子友”看做南辕北辙,吃力不讨好。太子友不敢象“取死有道”的伍子胥那样切言直谏,而是拎着一个弹弓子跑到满是露水的花园里溜达,然后把花园里的遭遇给爹爹夫差绘声绘色地描述:“父王,适才我在后园拿着弹弓子(弹弓子的历史比弓箭还早,据说弓箭是从弹弓子改版来的,把箭放在弹弓子上发射就是弓箭)。一只蝉正在树梢吸风饮露地高鸣,它自以为安然无事,但是一只螳螂正在攀缘着枝条,挥舞着前锯,向它摸来。螳螂志在必得,见利而喜,可是它背后一只觅食的黄雀,徘徊跳跃,正在伺机啄食它。这只黄雀,盘算着嘴边的美味,却不晓得我挟持弓弹,在在瞄准它的翅膀。我专心致志,寻找下手的机会,不料一个趔趄,拌倒在下边土坑里,滚得浑身是泥。我只为了贪图前边的利益,却忽视了身后的祸患。”
    这个动物寓言故事,没有在吴王夫差那里获得共鸣,夫差即便晓得越国从背后的威胁,但他实在是太富于risk taking(冒险精神)了,而且认为越国没有身后的螳螂那么大的武力,于是启动境内全部轻锐,尽出府库积蓄,准备“暴师千里”北上争霸。
    (注:同时期希腊的奴隶伊索也有一个“蚊子战胜了狮子”的类似寓言:蚊子叮了狮子的脸,狮子气急了,乱抓自己,结果把自己抓死了。蚊子骄傲自负地往回飞,却撞上了蜘蛛的网,被蜘蛛吃了。)
    吴三军乘坐各类运输、战斗船只,沿邗沟、运河北上。
    吴国三军乘坐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各类运输、战斗船只,沿水路北上。“大翼”相当于陆军战车的“重车”;“小翼”相当于轻车;“突冒”相当于冲车;“楼船”相当于楼车,是一种有叠层的大船,非常高大,是舟师中的旗舰;桥船相当于轻足骠骑,善于游击。这些战舰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比如“大翼”,长约20余米,宽近10米,容战士二十六人,摇桨五十人,舵手三人,操长钩(钩住敌船不让它逃跑,或不让它进攻)、矛、斧者四,合计近百人,装备齐整,能攻能守,是古代的航母。
    俗话讲,“春雨贵如油”,这时候的江南正开始忙于春耕了。水面的齐崭崭的青苗,很是善解人意的,欣欣然伸展开叶茎,吮着春雨,无声而迅速地生长,向人们展示着这一年的希望。
    这时候的越王勾践,正在四百里以南的绍兴郊外列军训话:“现在,夫差拥兵十三万,个个身穿犀牛皮甲(精装啊,奢侈!一只犀牛值多少钱啊!),但是仍然贪心不足,还想扩军。寡人不在乎兵员多寡,只要求你们有知耻之心。我不要求你们有匹夫之勇,而是必须军纪严明,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有罚。晓得了吗?”
    越王勾践目前回国已经9年了,扩充军队、制造武器,修筑城廓,加强训练,造就了一支士气高昂的军队,“赴矢石如渴得饮”(扑向敌人的箭雨就象饥渴的人扑在汽水上一样)。并且勾践还弄了一个“寡妇山”,把犯了错误的寡妇(主要是风化错误,红杏出墙之类)拘到山上,让当兵的花两个钱儿,爽一爽,以娱军士之意。这是有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官妓和军妓,始作俑者是“忍者”勾践(并且当时已经有了性病,根据《黄帝内经》记载)。这些寡妇的产生,固然是由于她们的丈夫捐死战场,现在她们也步丈夫后尘,在二线战场上捐躯了。
    但是勾践还不知道他这支军队斗志如何。文种想了个鬼点子教他:“咱们把王宫点着了,然后驱赶士兵去救,看看他们卖不卖力气。”(文种这家伙没正经,该死!净出馊主意)果然士兵争抢救火,把身上涂上泥巴,衣服浸上水,纷纷跳入火海找死。好啊,是个能顶用的军队啦。
    范蠡说:“吴王夫差率领吴国精锐部队参加黄池之会,国中空虚,只有太子友和老弱兵卒守卫苏州,正是我们袭击它的最佳良机。但是吴军出发不久,建议暂缓行动,按师整兵,以免他们掉回头来添兵营救。等到夏天他们抵达中原以后,我们再倾巢出击罢。”
    数月以后,吴军贯穿江苏,北上山东,水路两千里,抵达河南东部,在黄池(河南封丘县)与诸侯约齐。
    这时候,范蠡对吴发动突然袭击。越军五万人兵分两路,先锋军一路泛舟于波涛滚滚的大海,从淮河入海口逆流而上,切断吴军归路,率先抵达苏州郊外。吴太子友坚守不出,但是手下大将跟越人有杀父之仇,私自率部署5000人出战,俘虏越军正副统帅,吴人大喜。但是随后,勾践亲自率领的越军主力北上“三江口”,直接兵临苏州城外,吴军力量对比立刻下降为劣势。但是吴人受刚才小胜的鼓舞(或者说迷惑),再次全员出击,与越军邀战,被越军主力包围歼灭。太子友和两名副将被俘,遭杀。(他应该据城而守,守城比攻城占很大优势,守上一年半年不成问题。但是他却贪功出击,身死兵亡。)
    越人从出征,到攻陷苏州外城,杀吴太子友,缴获吴人大舟,焚烧姑苏台,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确实是乘虚捣隙,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争取战役上的优势和主动。
    消息传到两千里外的“黄池之会”上,吴人大骇。越国人从背后摸上来啦。夫差立刻封锁消息,杀死帐下七名副官(这七个人也够倒霉的,就是因为不小心听了一耳朵后方传来的噩耗),然后赶紧召集心腹讨论对策。
    “越国人背信弃义,偷袭了我们,我们是赶紧回去营救,还是在这里争霸?” 吴王夫差问。他的王储死了,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城外旅游景点“姑苏台”也被可恶的越人烧了抢了。
    大夫“王孙雒”(念落)说:“如果我们不争霸而归,越人就会更加有恃无恐,我们国人也会人心溃散,齐、宋诸侯,也会趁机报复,背后掩杀我们,我们完全没命了。局势已经无可挽回,眼下当务之急是在黄池争霸,压服晋国,执诸侯之权柄而反击越国,越人必然恐惧而走,而我们国人不会叛离,得以保住老家安稳。”
    “那我们怎么压服晋国呢?”
    “我们这几天跟晋人争第一,辩论谁应该先歃血,执会盟之牛耳。我们说,周家王室,我们吴人是老大(因为吴国先祖“吴太伯”是周文王的大伯父,辈分高啊),所以我们先歃血;晋人说,他们是诸侯伯长,已经五代以上好几十年了。争来争去,没有个结果。打嘴皮子仗有什么用?以我之见,必须连夜挑战,跟晋国人动真家伙。”
    夫差点头,于是激励士卒,高悬赏赐,后陈刑罚,把这帮剽悍强壮,贯于征战的吴军连夜拉了出来,在黄池野外布阵。(黄池就是河南东部的封丘县,是历史名城,商汤攻灭夏桀的“鸣条之战”据说就是在这里,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皇袍加身,也是在这里)。
    吴王夫差列出带甲悍卒三万六千,布成方形大阵,持“扁诸”之剑,握犀牛皮长形盾牌。左翼军穿红色甲裳,挥红旗,腰悬箭袋,露出红色羽毛箭尾,远望似火;右翼军穿黑色甲裳,黑色战车,挥黑旗,腰悬箭袋,露出黑色羽毛箭尾,远望似墨;中军穿白色甲裳,挥白旗,腰悬箭袋,露出白色羽毛箭尾,远望如茅草的白花。(好不阔气的军队啊!“如火如荼”成语就出在这里。)吴王手执铜钺,头顶战旗,居最中,号令这帮如火如荼的三军儿郎,士兵衔枚,战马络首,扑灭灶火,在漆黑的夜里,鸦雀无声地向晋人的营垒迫近。
    当鸡鸣三声,晋人伸着懒腰起床出来,妈呀!煞神来啦——!只见三万六千红、白、黑的大军方阵摆在门前,哪来的天兵天将啊。赶紧跑进营帐报警,晋人慌乱失措。这时候,就见吴王亲自擂动战鼓,三军随同振呼,声震屋瓦,天地失色。晋人大惊,坚御营垒,收缩不敢出头。
    过了好半天,晋国人相互争吵一通,结论说:“吴国人这是怎么了?咱出去问问吧?”
    最后,周天子派来的与会人员,大夫“董褐”,因为是天子脚下的,面子大,仗着胆,躬着腰,跑到吴军那里问缘由:“好好的会盟,怎么来这么一出啊?”
    吴王夫差回答:“周朝王室,天子卑弱,征集诸侯纳贡,却征集不上来,以至于无力祭祀上帝鬼神。周天子信不过我们这样的夷人,而是依靠晋国。可是晋人不仁,伐灭同姓诸侯,辜负天子。天子使臣特来吴国求助,使者冠盖不绝于道路。所以我们带剑挺铍,与楚昭王相逐于中原,楚人败绩。齐人攻打兄弟之国(指鲁国),我们不忍其恶,艾陵一战,齐人丧师。而今我们悬师中原,襄助天子,霸诸侯以全周室,是以列万人军阵,以示我心。”
    大夫“董褐”一听,明白了,回去就对晋国人讲:“我看吴王夫差是急眼了,脸色黢黑,一般吃肉的贵人,哪有脸色黑暗的,估计一定是吴国他的老窝出事情了,或许是太子死了。我们不如让他一让,他马上就会班师回去的。”
    于是赵简子(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答应让吴国人先行歃血,成为盟主,晋定公跟随气候歃血。吴人这回高兴了,把牛血涂在夫差的脸上嘴角,有了盟主的子,又被周天子赐予了弓弩,胙肉(牛肉干儿),算是成为霸主,然后回国。
    但是回国又不能仓皇急奔,仓皇撤退闹不好就被齐国的复仇军偷袭。吴国君臣为了震慑诸侯,又向宋国发难,烧了宋都城的北门,以向诸侯显威,从而全身而退(这大约就是以进为退吧)。
    在外边浪迹一年的吴国军回到老家,已经是当年的冬天,老家被越军烧抢,地皮像刮过一样,家家都有死人。真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了。
    越王勾践背信弃义,反复无常,狼子野心,前恭后倨,居然拥众叛乱(从夫差角度来看),夫差对此是有心理准备的。国际社会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越人叛乱不值得惊讶。夫差所惊讶的是,被他所一贯看不上的越国人,爬虫一样的谦卑的奴虏,居然战斗力和破坏力如此气势滂沱,还杀灭了自己的太子。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久的胜利,要具备对手所没有的competitive advantage(核心竞争力),在我们看来,吴越在文化经济水平和模式上,没有特大差异。吴国能做到的,越国也可以做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越国十年生聚,就能并头赶上。但是吴越两国毕竟起步早晚不同,大小强弱相差十分悬殊,吴灭越在反掌之间,而越灭吴则谈何容易。甚至越王勾践本人(估计这时候已经不吃苦胆,不只穿老婆纺的衣裳了),也对于灭吴没有信心。
    这时候,楚国人就出面来唆使越国攻吴了,楚大夫“申包胥”(还记得吧,哭秦庭的那个)跑到越国给越王勾践打气,说勾践博爱,越军必胜,无以复加,还提醒越人为将之道的“智、仁、勇”。仁也是很重要的,申包胥说,可以保证将领与三军苦乐相通,饥寒与共。为将不仁,三军就会拉着不走,打着倒退了。接着,楚国又向越国提供军事技术,向其出售先进的“核武器”——弩机。强弩力达十二石,射逾六百步,所射无脱。楚人甚至发明了双孔连发弩,一次可射出两支箭,杀伤力加倍。楚人以前被吴王阖庐攻破,当然深恨吴人,怂恿越人攻吴。有了大国从背后撑腰,楚人甚至亲自出兵策应伐吴,于是越国人不再顾虑了,胆子和步子都大了,如火如荼的复仇行动在越国上下蓬蓬勃勃地展开。
    黄池之会后又过了三年,公元前478年,吴国遭受空前干旱,仓廪空虚,市无粮米,民怨沸腾。其势汹汹,不可一世的吴国大军也远不如前,连年的兴师动众,使得吴人兵疲甲钝,轻锐尽死于从前的齐、晋战役之中。
    勾践决定乘机攻吴,亲率境内全部士兵出征,计有习流(水军)二千人,俊士四万人,君子军六千人,诸御一千人(诸御是近卫亲军)。他半路上每走两三天,就杀几个“罪人”(就是搬道具搬的不快的“替身演员”——军中奴隶、罪犯,或者进退失度的士兵),然后传首三军,以为警示。越军上下肃然。
    越王勾践还看见了一只“怒蛙”挡住车路,鼓着嘴,扬着脖,一副愤怒青年的样子,脸上还戴着两个安全气囊。勾践敬佩于这个小动物的勇敢,就扶着车轼给它敬礼。“勇敢啊!真是勇士啊。”三军将士一看越王敬重一只蛤蟆,无比愤愧,争着要勇,有人甚至自刭以死,献出自己的头颅给越王,以示其勇武(越国的忍术发展到这个地步啦!就差剖腹自杀了!)。我们说,建立一种价值观的办法,就是树榜样,勾践树了一只怒蛙当榜样,三军争着以怒勇为荣,人人愿死——这大约就是所谓“十年教训”吧,作政治思想工作。至于前面说的“十年生聚”,就是生孩子、聚粮食。
    接着,勾践说:“有父母而没有弟兄的,都来找我一趟,特别是父母年迈的。”
    大伙都过来了。
    勾践说:“你们为我转战江湖,如果你死了,老父老母我给你养着。”
    大伙心说,唉!原来是这样啊,我还以为你想让我们回去呢。
    五万越军北上四百里,攻人吴国境内。吴王夫差仓促带领不足五万人,迎战于笠泽(今江苏吴江县境内,离背后的苏州不远了)
    两军夹峙在“吴淞江”上,吴军在北岸,越军在南岸。越军采取了渡江作战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战术(被后代兵家所多次模仿)。越军将兵力分成三股,左右两小股夜半渡江,发动佯攻,使劲吵吵。夫差听见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鼓声喧天,认为越军分兵两路而来,从两翼夹击自己,立即命令上下两军离开大营,驰往堵击——一头往上游,一头往下游(导致大营空虚)。越王乘吴军移动,立饬中军主力加左右军部分,以6000嫡系部队(君子军)为先锋,口中衔枚(不能叫唤了),身披兕甲,偃旗息鼓,在暗夜的掩护下,迅速涉江,秘密接近吴军大营,对吴中军突然进行猛烈攻击。空虚的吴营半夜仓促应战,被打得崩溃四散。吴派遣迎击敌人的两军,听说大本营被袭,赶紧回来援救,被越军追击,将其击破。
    “笠泽之战”,越军战术很灵活。两翼步兵佯攻,引诱吴兵分散兵力,同时掩护越王主力半夜偷渡,一举击破吴军因为分兵而空虚的大营。此战役应该主要由范蠡指挥。
    按理说,这两年频频兴师北上,轻锐尽死于齐、晋之间,留下的都是残弱者与老也不死的兵油子,军力已钝的夫差应该选择坚守城池,避免刚才这样的大会战,派小股部队在城外游击越军,待其粮困自行退去后再发动反攻。但夫差却发动了“笠泽之战”,进行江河防御,与越人决战,结果大丧其师。要知道,江河防御难度很大,历来是兵家忌讳。古往今来,包括“蒋委员长”的长江防御,都鲜有成功者。
    勾践打了这个漂亮的渡江样板仗,随后不知什么原因,却又退去了。但是,看到吴国打败了,楚国跑来趁火打劫。当年,楚军出动,吞灭了吴国的附庸——陈国,把陈国变成自己的一个县。吴军不能救。
    陈国,作为大舜的遗民的封国,从此消失了,只留下一个“陈”字,变成了百家姓里的一个字眼。
    两年后,越军故意攻打楚国,被楚人赶了出来。吴军感觉莫名其妙,以为越军没有一心一意吞灭吴国的战略决心,遂放松戒备。次年,公元前475年,越军再度动员,大举伐吴,吴国今年又是灾年,在“没溪”整顿队伍,据溪而守,与越军交战。范蠡率领舟师,通过太湖横山向吴军侧背包围,展开攻击。吴上军猛将“胥门巢”在战斗中阵亡,引起中下两军更加动荡,吴王夫差和王孙雒等见势不利,无力击退敌人,挽回颓势,只得收兵,向国都郊外撤退。
    越军渡过“没溪”斗志昂扬,乘胜猛追吴军,在苏州水关外与吴军再度接战。吴下军奋勇力战,经过反复搏斗,下军将领“王子姑曹”战死(是夫差的另一个儿子)。有这个儿子舍命保卫老爹,才使夫差得以把中军全部撤进城内。
    上军将、下军将都死了,如今就剩吴王夫差这个中军光杆司令了,他的苏州城内戍守。
    越军则筑越城于胥门(西门)外,对苏州围攻。
    这场围攻快赶上“特洛伊”战争了,越王勾践在苏州城外,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围攻,突破了楚庄王围宋九个月的记录,可见勾践决心之大,不抓住夫差不罢手了。
    苏州城是当年伍子胥所修,周围47里,水陆城门16个,异常坚固巍峨。越军以五万兵力来计算的话,半米一个兵,手拉手排列成一圈,正好够把苏州围上一层。但这一层的人墙,实在容易突破,估计越军不至于这么愚蠢,他们应该是在城外险要处扎营,盯着苏州,随时攻打。范蠡建议“围而不攻”,保存实力,消耗吴军,“因吴之民而治之,因吴之粮而食之”。越国慢慢占领了吴国的所有土地,越军日强,吴军日削,只剩下万余亲兵固守孤城苏州。
    当年宋国被围九个月,老百姓就易子而食了,不知道被困三年的吴军,惨样如何。据西施女士在《浣纱》一戏中对当时场景回忆,情形如下:
    忽听城外人声惨,
    (快板)
    刹那间好一似地覆天翻。
    那吴王领三军伐齐未返,
    因此上越国兵就反无遮拦。
    耳听得四野中三军呐喊,
    连天的烽火胆战心寒。
    败残兵怎敌得雄狮百万?
    吴国土改作了越国的江山。
    内侍臣掌红灯城楼观看,
    叫越兵切莫把百姓伤残。
    从今后卸甲胄干戈手挽,
    才是我红粉女得报仇还。
    远望着长空中参横斗转,
    我只得到后殿且去安眠。
    吴国气数已尽,连远在3000里外的晋国人都已经意识到的。当年在“黄池之会”跟吴王夫差抢着争先的赵简子,刚刚死了,儿子赵无恤接班。他说:“从前我爹跟吴人发誓‘好恶同之’(在黄池之会上赵简子也参与了夫差与晋定公的歃血,表示结盟,以夫差为盟主),现在吴王困厄,我不能坐视不救。”但是如今的晋国,是智、赵、魏、韩四家把持,要救吴,只有他拉上自己的“赵家军”去拼命,力量不足以与越军周旋。
    于是赵无恤就派一介家臣,只身一人,去看望被围困中的吴王,算是探监吧,进进心意而已。家臣来到越军,争得了越王同意,进城去看夫差。
    夫差这时候可惨了,宫里边什么奢侈品都没了,揽镜自伤,四十几岁的人,明显地老了,夕阳返照在他宽阔的额头上,像古代的雕塑。夫差穿着旧袍子,但是谈笑还算自若,他对赵无恤的家臣说:“寡人能力有限,不能与越国共处,使得贵家主忧虑,辱您特来问候,替我表示感谢吧。”
    夫差又取出一盒珍珠,让他转馈给赵无恤,又说:“另外,顺便问一句,史黯这个人怎么样?”
    史黯是晋国的历史学家兼占星术专家,他在四十年前,看到王阖庐伐越,不合星象(那一年岁星在越国,岁星为龙,主越兵昌,吴对其用兵,则应有大凶),主凶,从而预言了吴国必亡于越。
    赵家家臣说:“史黯是个老实人,群众关系好,也不乱说别人坏话。”
    夫差点头,看来他的预言也不是乱放空炮了,看来吴国真是没有机会了。
    夫差不再心存最后希望的时候,到了第三年冬天,守卫的军民疲困不堪,无力战斗,土卒离散,城门失守,越军终于攻进城来了。
    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乘夜突围西上姑苏山。越王紧随赶到,围山三层。
    夫差派王孙雒脱光了膀子,代表吴王向越国请和。这个关健时刻,越王勾践又任性反复了,想跟吴国讲和。范蠡赶紧力谏:“我们大清早上朝,处理国事,天天加班到深夜,都是为了什么?跟我们争夺三江五湖之利的,不是吴国又是谁?我们谋划了20年,一朝放弃,怎么可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当年吴王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啊。”
    勾践说:“我没法对他的使者讲啊,不忍心。”
    “那就交给臣下我办吧!”
    于是范蠡提着战鼓,发号施令,指挥三千越军整顿进发,欲攻击姑苏山,并且对吴国使者王孙雒说:“王大夫,你赶快回去吧,我们已经开始打仗了。”王孙雒一看没戏了,哭泣着往山上返回报信。另一种说法是,勾践看着吴国使节王孙雒哭泣而去,心甚怜之,派人追上去对王孙雒说:“我把你们吴王封到浙江定海的舟山群岛,管理一百家民户吧。”
    王孙雒把当“桃花岛岛主”的事传给吴王夫差,夫差苦笑了一下,说:“吾老矣,不能事奉君王了。”他谢绝掉越人的好意,吴王夫差随后以三层丝幕裹住自己,伏剑自杀了。一世枭雄,扑倒在他战斗了二十余个春秋的热土上。持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以越胜吴败,吴国灭亡而宣告结束。
    一场处心积虑的王霸之战,胜人一筹或者功亏一篑,英武睿智或者终身大错,都伴随着公元前473年的最后一缕冬日的寒风,放弃在历史的潮流中去吧。
    夫差虽然不成功,国破身死为天下笑,但做为一个人,他更有正常的情感,是性情中人,和项羽一样。只是这样的人,是吃不开的。他最后裹面而死,是以示羞见先王和伍子胥于地下。
    勾践则是个心机很深,隐忍的人,同时是个任性无常的人,看他卧薪尝胆咬牙切齿的样,以及后来兔死狗烹的狭隘,包括在女人身上作文章,以及暗通太宰伯嚭的阴谋,确实让人不敢恭维。但是在最后处理夫差的安置问题上,他也还算差强人意,给夫差一个百户长当当,对得起当初吴王给他的照顾了。当然,另一种说法是,越王勾践他反复派人,催促夫差自我了断。但哪种说法为对,因为年头太久远,以及秦始皇老大爷的燔书,都无从查考了。
    最后要说说,吴王夫差的伏剑自杀,这是吴越人专利的自杀方式。夫差不肯居舟山岛而苟生,自杀方式必定甚为壮烈也。勇敢的人选择自刎,怯懦的选择自缢。在此之前,诸侯自杀很少用自刭的办法,等到吴越相继称强,自刭之风才渐渐流布于诸侯。到战国的时候,无论何国人自杀,都是抹脖子了。而同时期的古希腊人,则喜欢喝毒药,这是恐惧感最小的。
    吴国就这样被越国灭亡了,但是将中国古代东南方赤子们的刚朴直烈,格外地张扬于历史和中国的文化中。曾经“五战及郢”的吴国,乍盛乍衰,光芒万丈之后又迅速地消失于历史长河,经过时间烟云的淘汰,一切归于平静,只剩阖庐、夫差、勾践、伍子胥、专诸、西施几截微小的故事,但也是千年永远说不尽的故事。
    勾践经过二十二年的辛酸岁月,彻底地雪了当年会稽战败的耻辱。接着他乘胜北进,重走夫差的英雄路,北上山东半岛,与鲁哀公结盟,又和齐、晋诸侯在山东胜县聚会,接受周元王赐给他的胙肉(牛肉干),被命为诸侯伯长。越王勾践从此号称霸王,越军横行江淮间,诸侯谁都惹不起他,雄视天下,势力达到鼎盛,在返回老窝之前,却又退回吴王从宋国、鲁国、楚国侵夺的土地,以维护四邻友好关系。
    不论吴王夫差还是越王勾践,他们的霸业都仿佛昙花一现,这主要是因为吴越的经济基础落后,文化底子薄,支撑不了长久的用兵,夫差北上艾陵、黄池,与齐晋争霸,两下折腾,就把自己弄得精锐尽死,连年饥荒,大米涨价,最后被越人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可见它支撑不起长久的用兵,甚至不够保家卫国。越国北上称霸后,也不能长期保持对中原的直接占领,只能将土地分赐楚、鲁、宋,撤兵退回东南。综观大国争霸,一个国家能否长期领先,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单靠军国主义是不足以的。晋、楚则有广阔的地域,强大的人力、物力,所以总能衰而复霸,霸而弥坚,总把霸主的旗帜飘扬在黄河、长江上下。
    勾践得来不易的胜利,在于他能够把自己放在低卑的位置上去敬信群臣,集合众谋。当然,这一特点虽着越王的功成名就势必潜自逆转。当初把大臣当作师长、专家和救命稻草来对待,现在则要变成下级、潜在的造反家和功高震主者。所谓“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勾践的为人,也被认为是“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越军在江淮混了一阵,返回浙江老窝。途中行至太湖,范蠡望着美丽的大自然,柔和温婉的湖水,就给好朋友文种写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越王勾践之为人,脖子细长,嘴巴像鸟,看人像鹰,走路像狼,可以履危,不可与安,可与同患,难与处安。您跟我都趁早离开吧。”
    据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想与别人不平等的愿望。范蠡一直是君王之师,勾践对他和文种以师、友、客、臣的混合角色来对待,而不是催眉折腰、早九晚五、十天一休息的上班族,天天看未来的“主子”勾践脸色过日子,说白了,他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自视甚高者,也许这个原因是促使他向勾践提出辞职申请的主要方面吧,再兼以对“兔死狗烹”的恐惧。
    “大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当年,您被困于会稽,我理应领罪而死,如今大事已济,我请求自行流放吧。”
    勾践乐得除去一个潜在威胁,很高兴范蠡这么知趣,他假意挽留:“你留下来,我跟你分国而治;否则的话,我杀掉你全家,呵呵!”
    范蠡不理睬:“你爱怎么办怎么办吧,我爱怎么办我也怎么办。”然后驾一叶扁舟,出三江口,进入苍茫迷朦的浩浩太湖,一去到天尽头,再无踪影,成为一个地道的无政府主义者。
    勾践看看范蠡不回来了,也觉得很无聊,又不想杀范蠡的老婆了,就划出会稽山周围一百里作为范蠡的封邑,养活范蠡的老婆和孩子,并且精雕细刻了范蠡铜像,放在座位一侧,开会的时候,给它空出一个席位。倒也带有一点真诚意味。(是啊,他走了嘛,所以回想起来也都是他的好处,难免也就真的留念了他。)
    当年,礼贤下士的勾践曾经宣称,要和范蠡、文种“共执越国之政”,这话在当时多半是诚意的,但凯旋归国以后,范蠡走了,大夫文种确实当了相国,共执国政了,然而关于文种想作乱的谣言却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
    这时候,鲁哀公被“三桓”欺负,跑到越国来诉苦,请求越王干涉。但是勾践担心外出期间,文种图谋不轨,于是拒绝鲁请。鲁哀公流亡在越国,混了一年,就哀伤地死了(他为我们创造了“食言而肥”的成语,查查字典可以知道其来源,很有意思的)。
    勾践不能再等了,我们说过,他是一个任性的人,反复无常胜过坚忍不拔(虽然后者是大家对他的通常看法),勾践招来文种,让文种谈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文种说:“我是个忠臣,而且勇敢、诚信。我多次劝谏过您,拂逆过您的心思,自知死罪。范蠡也劝我,敌国灭,谋臣王,但我······不劳大王今日来问,我都知道了。”说完,俩人无言而散。
    文种回到家里,吃饭之前也不祷告,他老婆就冲他发火了,骂他不敬神、心意贪、糊里八涂。文种说:“老婆,你不知道,我都快死的人了,别吵吵了。”
    果然,次日,越王派人送来宝剑,说:“当初您教寡人九钟攻吴战略,我只用了三种,还剩六种,你去地下教我的先祖去吧,让他们在地下跟吴王们胜利搏斗吧。”
    文种抱起宝剑,凄凉苦笑:“想不到,堂堂的楚国从前的南阳大夫,现在遭了区区越国国王的算计。唉,以后的朝代末世,忠臣大夫,必然有很多人人会想到我,类比于我啊。”
    文钟死在了功成名就的事业巅峰,而与此同时的范蠡,却在太湖上独来独往,看着似锦江山,和身边的西施互相唱答。
    范蠡唱:(西皮倒板) 整顿山河心事了,
    西施: 五湖烟水任逍遥。
    范蠡:浮云富贵谁能保?
    西施:功成身隐是英豪。
    范蠡:远望群山颜色好,
    西施:桃花千树逞新娇。
    范蠡:云水光中来放棹,
    西施:一行白鹭上春潮。
    接着,西施开始回忆她悲欢离合的身世,提起吴宫就心惆怅,犹如一梦熟黄梁。三千粉黛人人帐惘,一身宠爱惑吴王。佯欢假媚多勉强,柔肠百转度流光。
    有一种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候,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但是很多人相信,西施是嫁给范蠡了。当初西施被“献”往吴国的途中——据一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污蔑说——跟护送她的上级领导范蠡同志,发生了两性关系,并且生下了一个小孩儿。等吴王夫差败死后,西施在30左右岁的年纪,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萎顿不堪,生死不卜,却被旧日情人范蠡从乱军中找到,一把揽入怀抱。于是西施嫁了人类历史上最可选的优秀郎君——范蠡,有钱的大款兼逍遥的隐士,独守着心上人,唱随邀游,不再萦心于人世间的恩怨是非。俩人一起跑到太湖,逍遥江湖,成为一对神仙伴侣。
    然而正史上则没有这么浪漫,范蠡离开越国以后,修订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海上浮舟来到齐国,在齐国海边耕耘土地,苦身戮力,可能是当地鱼贱米贵,范蠡很快就卖粮食发财,被齐国领导人表彰,想让他当官。范蠡认为这并非好事,喟然兴叹:“居家则致于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况且,齐国田氏专权,国君连着死了好几个,还是逃跑吧。于是散掉家财,移居中原地区的交通、贸易枢纽——山东定陶,自称陶朱公,在这里当倒爷,利用地理优势倒腾天下货物,赚取什一之利,不久又家资巨万,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富翁。陶朱和山西南部盐池贩盐的猗顿,并称当时的大款。
    范蠡是怎么折腾怎么发,从楚到越,从越到齐,从齐到陶,换了三个地方,越换越发,治国治军,建筑占卜,务农经营,干什么什么成。这归功他对个人career path的良好设计(每当一个职业达到顶峰,不等进入颓势,他就另换一种职业,更上层楼,不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奶酪),并且他还写了兵书《范蠡兵法》。
    春秋第十大蜥蜴——“卧薪尝胆蜥蜴”勾践,没了范蠡和文种辅佐,自己折腾得也挺好,他一度泛海攻齐,把国都北迁,挪到了齐地琅琊(山东诸城县东南),从秦国函谷关以东的广袤大地,据说都归他号令,对于不听号令的秦人,举师挞伐。他还建起七里台观,以望东海。据墨子说,当是时也,北有齐晋,南有楚越,四国等大,越国“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当时全中国合计两三千万人)。
    勾践死后五十年以后,越国不断发生内乱,争权斗争愈演愈烈,国势日衰,连着三个国君未得好死,国都也从琅琊迁回吴国。又传五十年,到第七代越王“无疆”时候,无疆四处兴兵,北伐齐,西伐楚,自己给自己掘墓,加速了它的灭亡,在公元前334年,被楚威王楚击破,无疆被杀。勾践打下的吴越江山,尽被楚取。楚国成为纵横五千里的南中国雄邦。
    越人后来的路子,是向南迁徙,浸入浙南、广东、福建,和当地的“百越”一起,最终被秦始皇收编,又被刘邦整编,于秦汉时代,被称为东粤、闽粤及南粤。
    所有这些扑朔迷离、刀光剑影的传说早已消逝在烟尘飘渺的历史长河中了,留下的只是吴越争霸的这段传奇故事,强烈地震撼着人心,以及我们今天出土的一柄“越王勾践剑”。
    我在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看到了这柄宝剑。这柄剑出土于湖北省(楚国),当是越国被楚王伐灭后的战利品,流入楚都。这口青铜短剑古朴厚重,锋刃锐利,全长半米有奇,剑身上有蛇鳞一样精美的菱形暗格,这种暗纹制作技术至今无法破译,怀疑是化学外镀技术,而化学外镀技术是近代西方才出现的,难道我们当时的古人就掌握了?剑柄前段也用蓝色琉璃镶嵌着细密精美的同心圆花纹,宝剑的尾部是圆锥体底座,座内内空,也有极其规整的同心圆刻纹,是现代的车床技术都无法实现的。(古人是如何完成这种刻纹制作技术至今无法破译)。剑格上有八个错金鸟篆体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被分析者认为此剑的主人“鸠浅”不是别人,就是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吞吴称雄,传为美谈的越王勾践。
    在博物馆的勾践剑对面四步远,陈列的是“吴王夫差自作用矛”,与勾践先生的“自作用剑”隔着玻璃箱,面面相觑。夫差的矛头上,也有精美的菱形暗格。
    我们仍然借助这两柄古代兵器的罕见珍品,依稀看见当年手执宝剑的吴越勇士,虎背熊腰、血胆之人,在两军冲杀呼啸之中,生死相搏,奋厉锋锐,宝剑剑身,矛头刃面,闪烁着公元前五世纪上叶,彻地连天的阳光,和猩红欲滴的血影。在他们主人死后,平静地同室安息了。它们仿佛两把飞梭,编织着时光,飘摇而下,撞击着2500年后的站在展览厅里的一介书生的我的目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