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编辑
    郭明达是个好老师!经过他的介绍,吴晓晓成了一家小刊的编辑。 在北京,有很多小刊物存在,因为北京的文化氛围,北京的广告,北京的人文。吴晓晓就进了一家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来的小刊物《萃选》当编辑。这样生计问题解决了。而且说起来光彩呵,人家是北京的编辑, 要知道国务院烧锅炉的下来,也是个司局级。起码全国烧锅炉的也得听他的。
    北京,就是个光环。没有能力到国外镀金的,最好也到北京给自己的头上抛次光。那怕你在北京捡垃圾,也要比全国其它地方捡垃圾的光荣。
    宁夏的刊物怎么到北京来了?原来,这些刊物都是文联或作协办的,财政拔款,但是,物价暴涨,拔款并没有涨,刊物能维持人头经费就不错了,哪还有钱出刊呵。但刊物不能死,一但新闻出版局吊销刊号,没有几十万,你再也拿不回来。
    刊号就是资源,是垄断性资源。于是一批文化商人,他们把刊号租过来,当然要交少量的租金,然后办成故事、文摘、妇女、学生等类型的刊物,不但不赔,还要赚很多。比如全国有名的文化生意人《幽默故事》的主编耿大海,《幽默大师》的主编张全生,《爱情故事》的主编蒋成然,他们一年要从中挣几十上百万呢。没有谁赔钱的。这就是怪,公家经营赔,私人经营赚,这个定律叫“公私经营二元悖论”。
    吴晓晓就业的这家刊物叫《萃选》,它的老板也是个文化商人,叫杜志宁,40来岁,以前也是位作家,不过没有写出过什么优秀作品,充其量就是在地市级刊物发表作品的作家,上不了档次。
    但他在经商方面确实有天赋。同样是选,他绝不和《选刊》《月报》竟争,而是从二三流刊物选优秀作品。这样就有了看点,有了卖点。全国这么大,刊物这么多,任何一个选刊也是挂一漏万。而且,他们刊物从来不和作者联系,是请作者看到杂志后主动和他们联系,也就是说你找来了,我给稿费,你不找我就装作不知道。多低的成本呵,想不发财都不行。谁叫中国作家的维权意识差呢?他们发的稿费,也相当的低,一篇万把字的,给你200块钱,愿要不要。作家在编辑面前,永远是弱势群体!
    吴晓晓来了,一见这个编辑部,就是5、60个平方米的地方,隔成三间。一间是主编的办公室,一间是财务室,还有一间是编辑室。吴晓晓有些失望,因为这个《萃选》在市场还是卖得的,想不到办公室如此寒碜。后来有部电视剧叫《编辑部的故事》,特别的火暴,虽然有些夸张,但对像《萃选》这样的野鸡编辑部而言,是相当的真实。
    没有劳动合同,也没有任何手续。主编杜志宁和她谈了几句,就离开了,给她一张办空桌,算是上岗。然后就是印名片,这是个名片时代,就是检垃圾了,也要印个“某地段垃圾组组长”这样的头衔,不然就不光彩似的。
    工作倒是布置得挺细的,她负责云、贵、川、藏这个片区的选稿。吴晓晓的任务就是每天这三省一区的地市级文学文艺刊物,发现有适合的稿子,就复制下来。贴上发稿签,送审。当然还要写上自己的选稿意见。比如,这篇稿子题材特新,这篇稿子艺术独特,这篇稿子故事性强,可读,这篇稿子思想有深度等等。按1:5的比例选稿,二审要刷下一部份,按1:2的比例送终审,最后主编那儿成了1:1发稿。
    这工作还是挺轻松的,也不是全坐在办公室,主编也不常见,因为主编还是广告主管,发行主管,忙得很。小刊物为什么也要挤到北京来办,就是北京相对而言,有很好的广告源。当然小刊的广告弄不来长虹,海尔,标志等等企业的广告,但比如《扑克牌魔术》《尖锐湿疣医治》《肛脱宁》《记忆倍增器》《增高鞋垫》《膨胀内裤》等等,每期得有5个页码以上的广告,不然老板发什么财呵。编辑部真正管事的,是编辑部主任,一位老头子,平时不爱说话。吴晓晓把稿子选好后送给他,这叫二审。
    主任再选后,送给主编,这叫三审,又叫终审。别以为老板不在,大家就可以太轻松,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一双眼睛盯着,一双女人的眼睛盯着。她就是财务主管,叫徐红霞,一个很俗气的名字,可是,她不仅仅是财务主管,还是老板的小密。老板不在时,编辑部有什么事,是她说了算。那个编辑部主任,从来作不了主。虽然工资不多,但吴晓晓不为生计操心了。在北京,这也是件很成功的。可是一件事,打乱了她平静的生活。
    是个周五,一般下半天就没有人上班了,除了那财务主管周红霞,连那个老得驼背的编辑部主任也不在,他女儿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读书,他要给女儿送东西去。
    原来,这老头子是某省一家杂志的副主编,退休后为了照顾女儿读书,到北京来打工的。这人的眼睛很独到,常常选出些大家不注意,确实又很好的稿子。老板对他特相信,有时老板忙不过来,终审权也是下放给他。
    午饭都是在外面吃盒饭。吴晓晓因为手里拿着本书,是她同省的一本地级杂志叫《青衣江》,这本杂志上有位彝族作家,写了篇很乡土的,特有深意。准确地说,是写现在农村老年人的性问题,这是个很新颖的主题。
    农村和城市不一样,一般老年人,在配偶去逝后,基本上没有再婚。但儿女们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搞种植的搞种植,只要老年人有饭吃,有衣穿,再也不过问了。但是,衣食足而思淫欲,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农村思想观念落后,后人们一般都不准老人们再有情感生活。于是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婆,不得不和年轻人们玩起猫腻来。
    语言扑实,生活味浓,吴晓晓边吃饭连看,她决定把这篇稿子选出来,力争发在《萃选》上。因次她吃了午饭,没有按惯例回寝室,而是走向办公室。她穿的是平底皮鞋,虽然老式,却很巴脚,走路也无声无息。但她到了办公室,却听到隔壁财务室传出了那种呵呵哟哟的声音,尽管在极力压制,但那种快活的女人才有呻吟,吴晓晓当然知道那是什么。
    她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如果是老板和女主管,人家是一对情人,关别人啥事呢?
    吴晓晓不是有心打探别人的**,在都市,谁也没有兴趣。他们忙碌着,为生存,不得不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像吴晓晓这样的北漂者,更没有精力关心别人的逼事。
    吴晓晓不能走,怕走动的声音影响他们。不得已只好坐在办公室前,做工作状。但里面的声音越来越响,而且显得更加放肆。吴晓晓听得面红耳赤,甚至自己也潮湿了。
    大约过了半个钟头,里面才安静下来。吴晓晓想,我可以走了吧。正在她走身的时候,财务室的门开了,出来两个人,一个是余红霞,一个却不是她的老板,而是一个相当年轻的男人,长得特帅。
    仨人都尴尬在那里。
    吴晓晓不知说什么是好,只好笑笑,像小偷一样逃走。
    从此,那个徐红霞看她,眼睛不眼睛,鼻子不是鼻子。吴晓晓明白为什么,因此,那个月满结了工资,立马辞职。好在郭明达神通,把她介绍到另一家编辑部去。
    这家编辑部,更好玩了,根本就没有办公室,因为那个办公室不到10平方米,不可能坐下大家。
    那儿却挂着个巨大的牌子:《智慧幽默》编辑部。当然办公桌还是有的,只是给老板坐。老板是个书商,他的任务就是组织一批人,用剪子浆糊来摘抄,然后编成书,既不要作者,也不给稿费,赚了白赚。特别是从古籍中,从外文书刊中摘录,谁也不会找他们的麻烦。来源是越偏越好。这类书的印数也很大,一般两万起印,书商赚得钵满盆满。小编辑们也有一份赖以活命的下力钱。
    书商最狠的不是编书,而是他们每人都有一个地下发行渠道。和新华书店系统无关。让出的折扣也比新华书店系统的高得多。新体书店一般是25—18%毛利,15—17%的纯利。可是,由于文艺书籍并不好卖,新华书店吃的就是教材教辅。
    吴晓晓的任务,是编“老王八智慧故事”。就是到图书馆去,专找这类书籍来读,觉得好的,就复印下来,然后再修改。规定她要完成10万字,每千字20元,爱搞不搞。不过这个工作最大的好处是自由,还不用去创造。这一干就是半年,吴晓晓还挣了10000多块钱,吃住有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