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零二章 庐山4
    陈海松对南京大屠杀、遍布各地的屠村焚寨难以释怀,对大量民族资产被日伪征用最终被接收大员没收耿耿于怀。所以他无论如何都要打动蒋介石下决心撤离疏散民众。
    “委座,此次巡演虽然时间短暂,但所过之地无不感受到民众的热情淳朴善良,他们没有过多的祈求,只是希望我们的军队能够阻止侵略者的铁蹄,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这也是政府的责任。我们怎么忍心让老百姓蒙在鼓里,对敌我力量形势一无所知,最后被无情地抛弃。
    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这些城市以及周围地区是几千年来祖先们一代代积累下来的中国精华所在,三分之二的人口,三分之二的财富,三分之二的教育机构、三分之二的现代工业都集中在这里。正因为这里富庶、这里达,这里才成为日寇的主要进攻目标。侵略的目的不就是掠夺吗?这里一旦被占领会生什么我们都清楚。
    世世代代积聚的财富将成为侵略者的军费,几代人辛勤打造的现代工业将被敌人用来生产武器打击我们自己,无数手无寸铁的百姓将丧生在野兽军队的屠刀之下。明知道悲剧将要生而不采取行动降低悲剧的损失,那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所为。
    我不认为我们一再忍让就能打消日本的侵略野心,那是自欺欺人。我建议对可能生战斗的地区3oo公里范围内的人员物资工厂企业立即撤离,5oo公里内的做好撤离准备。不能像东北那样军队仓促撤离,工厂物资、普通百姓留给敌人,那是在犯罪!”
    蒋介石看着情绪激愤、言辞激烈的陈海松,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和焦急,心中一叹,自己还真没考虑过作战区域内的百姓生存问题和工厂学校的将来,他说的有道理,放弃这些民众和工厂学校对国家是巨大的损失。
    戴笠昨天报告时提到过这事,说陈海松在大学演出时对学生们说华北已无安放书桌之地,与其忍辱偷生、做亡国奴,何不离开此地,或学习、或工作、或战斗,总是为民族出力。他每到一地都吹嘘张掖安定、自由、民主、规范,重视科学和工业,将是支撑国家抗战的大后方,急需热血青年和民族资本、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加入。
    因此许多人正在离开平津,私立中国学院、朝阳学院、北平铁路学院等在何其巩等人组织下动迁张掖;天津盐碱大王范旭东在天津、南京的两个工厂开始整厂前往张掖。
    上海的许多民族资本家也正在酝酿内迁,荣宗敬、荣德生俩兄弟的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纺织公司三大企业系统、冼冠生的冠生园以及罐头食品厂、项氏的五洲固本肥皂药厂、胡厥文、颜耀秋带领上海机器同业公会所属工厂、吴蕴初的天厨、天原、天盛、天利4个轻重化工企业正在拆迁准备前往张掖。
    看来这个陈海松早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安排了,作为国家元怎么也要表个态吧就说:“政府也很关心这些问题,已经责成救济署研究此事,你放心,军队撤离之间,绝不会留下一个企业给敌人,所有愿意内迁的民众都会顺利转移的。”
    陈布雷曾经向蒋介石提议过保护内迁上海地区的工商企业,可政府里的那些达官贵人只关心自己的产业,对民族资本漠不关心。现在好了,全都便宜了**,有陈海松在张掖布局,展壮大是肯定的了。哎,就成全他吧,也算是为民族资本找到了一个落脚点。
    他听蒋介石表了态,也不好当面戳穿,只好关切地问:“张掖基础落后、交通不便,能容纳得下那么多人前去生活、学习、工作吗?”
    “布雷先生应该记得国府年初开始把许多国防工厂迁往内地,和我们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在保存国家力量和元气。只是我们更关注民族资本和普通百姓,他们才是建设强大中国的基本力量。
    张掖自我军进驻以后,政策宽松、风气民主、管理科学,鼓励工商展、重视教育文化,民间募集资金从苏联引进了钢铁厂、电厂、机械厂、水泥厂、化工厂等大型企业,提供了大量劳动岗位。
    同时我们放开了粮食加工、肉食加工、皮革加工、机械加工、建筑施工、养殖等行业,为民族资本找到了投资展的出路。
    新建了校舍、宿舍,开辟了新的生活区,拓宽了道路、接通了水电,为内迁人员的生活学习创造了条件。
    内迁人员有了稳定的祝葫、工作的岗位,就能养活家人、安定生活。工厂在他们手里生产出国家急需物资,地方经济得到了展,社会不因难民潮而引动荡,对抗日大局只有帮助。
    我们已经提前做了准备,计划收留五十万到一百万人,分别安置在两地十二县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事教育、医疗、农林、交通、工商等职业。
    社会需要强有力组织,百姓需要国家的关爱。请政府动员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做好撤离准备,并拨付一定的救济款帮助接受地区妥善安置。”
    陈布雷赞赏地点着头说:“难得你们想的这样周到,政府会全力支持你们的。”
    有如此眼光的青年才俊怎么都跑到**那边去了呢?蒋介石叹了口气,国民政府不能让**专美于前,也必须及早部署,做好长期打算。
    蒋介石不动声色地问陈诚:“阎锡山那边战备情况怎么样了?”
    陈诚答到:“晋绥军兵力强大、惯会防守,除了分化出来的商震第32军驻守河北外,山西有徐永昌第33军,杨爱源第34军,绥远有傅作义第35军,另外还有孙楚的护路军,赵承绶的骑兵军,周玳的炮兵纵队,另外还编了3个独立旅。阎老西建有太原兵工厂,完全可以满足战场需要。日本要占领山西、绥远,肯定会付出高昂代价。
    只是此老惯会左右逢源,日本人也派了不少说客去太原,以他守财奴的性格,日军只要不攻打山西,他是不会主动增援的。不过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不明白、傅作义、商震、杨爱源等人也是明白的,战事一旦蔓延到晋绥周边,肯定要亮出家底拼一拼的。”
    那就让他们去拼吧,西北军还有不少部队都可以派去,蒋介石说:“那些个老军阀私心太重,不足依仗,就让他们自食其果去吧。高树勋、孙连仲部队装备如何?”
    “二十六路军自赵博生、董振堂叛逃、吉鸿昌北上后,实力已大不如前,好在孙连仲将军对党国忠心耿耿,属于冯玉祥十三太保里的另类。目前只有三个师四万余人,驻扎在河南信阳,训练尚可、装备一般。
    高树勋剿共败给徐向前以后,离开了26路军到天津隐居,后来追随冯玉祥、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在河北民间活动,有民团武装万余人,装备低劣。此人忠诚冯玉祥,不可委以重任。”
    蒋介石叹了口气说:“华北紧急,不得不防,老冯兵多,岂能不用?**主力需要拱卫宁沪杭地区,华北地区还是让西北军旧部费心维持吧。”
    陈海松冷眼看着蒋介石谋算着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家底,一阵叹息,再怎么大敌当前,也无法改变乱世枭雄的本色,考虑的还是借刀杀人、排除异己。他不动声色地和周恩来商量着巡演团的后期安排,决定明天一同回延安商量大事。
    完成华北方略的蒋介石忽然问道:“听说你们想在张掖机场办所航校,有什么想法吗?”
    陈海松知道这事绕不过蒋介石,这是个大事,蒋介石肯定不会轻易同意的,可也必须努力争取一番,于是说:“委员长明鉴,现代战争早已从6地拼杀展到6地、海上、天空的立体战争时代,没有空军的掩护配合6军很难在对方的空军压制下取得战役的胜利。”
    这一点蒋介石相信,俞济时更是深有体会,赞同地说:“是的,淞沪会战,我们就是吃了这个大亏,我们88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可面对小日本的飞机、舰炮的全面攻击时的确难以招架,我们的损失大部分是它们造成的。没有强大的空军真的很吃亏!”
    周恩来也说:“外军非常重视空军装备的研制和飞行员的培养,像苏联、德**用作战飞机都有几千架,日本人也有一两千架。目的就是在战争中夺取战场的控制权。我国空军初创、飞机、飞行员较少、航空工业薄弱,必须迎头赶上,弥补不足。
    张掖军民修建机场不易,仅仅作为中转场站太可惜了。我们希望借助苏联航空志愿人员的帮助,培养我们自己的飞行人员。中国的抗战是一场漫长的持久战,没有足够的人员储备很难应付频繁的残酷的战斗。
    中国战区广大,敌情复杂,有了飞机侦查可以先敌行动,有了飞机参战,可以更好地打击敌人,保护部队、保护工业基地。”
    想法好是好,可政府也不可能把有限的飞机派到华北去支援你呀,想训练你自己练,飞机我们可不派,陈诚推脱说:“飞机从哪里来呢?航空总队也就3oo多架各型老旧飞机。”
    陈海松接口说:“正因为我们只有那么点老旧飞机,所以我们才要重点建设空军。政府可以向苏联、美国采购,在南京时,我和詹森大使有过交流,他说美国政府是同情中国的,愿意提供武器装备,只是他对我们政府部门的采购方式很反感,国难财的人人太无耻,花了大钱买了些破烂。明明有美国先进的战斗机不买,却去欧洲高价买回来一堆落后的侦察机。”
    陈诚大吃一惊、蒋介石满脸不自在、周恩来赶紧给陈海松递眼色让他收敛。陈海松却不依不饶地说:“事关抗日大局,请委座严肃法律政纪,委托真正爱国家懂航空的人去办理此事,可以省钱,更可以提高战斗力。”
    看几人都不吭声,接着说:“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缴获。日本人一次就从奉天缴获了张学良的2oo多架各型飞机,很多都在日本军队里服役。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主动出击呢?卑职如果有合格的飞行员,一定把战区内日军机场里的飞机都开回来?”
    蒋介石心里不住地摇头,这个年轻人胆子够大,敢想敢说,这不就是骂我用人不当、中饱私囊吗?不抵抗损失了几百架飞机吗?你想去抢你就去吧,反正我没飞机给你。
    想到这,他有一次转移话题问道:“航校你们自己看着办。你刚才说准备出征,你们的战场选择在哪里?”
    陈海松不加思索地说:“华北!那里我军力量薄弱,很有可能一溃千里,大片的沦陷区需要国家军队去彰显主权,卑职所部及我党第八集团军愿意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运动战,积极支援配合正面战场。动民众,清除敌伪政权,把华北变成侵略者的坟墓。”
    陈诚对眼前这个睿智豪爽的青年很有好感,看他主动请缨,奔赴华北,很感动也很担心说:“那样一来,你部就要面临四面受敌,补给困难、缺乏友军支援的孤军境地,是置身于死地的作战方式,很危险的。”
    冰雪认为,对历史人物的态度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处立场不同,所站角度不同而已,没必要相互指责,非要怎么怎么样,那样不好。对冰雪的观点不高兴很正常,请善意指出。谢谢!
    感谢书友bvnetm的厚爱打赏,祝你春节愉快!请继续关注西路军,谢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