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二章 幽怨绵绵恋参半(1)
    虽然已决定迁都,但宗庙宫室,却不是短期内就能迁的。何况洛阳的宫殿早已破败,修整、营建,尚须时日。拓跋宏命李冲经营洛阳;命任城王回平城宣旨,安抚民心;到了十月,又遣镇南将军于烈率兵回平城,以防变乱。他自己却一路巡视中原各州郡,竟绝口不提北归。
    在塞北高旷的秋色下,南下的朔风将萧肃之意灌满了连绵的凤阁龙楼。我日日登楼远眺,洛阳、洛阳,一颗心几乎就要飞往中原。而抬头所见,却不过是宫廷上方的一小片天,平静如昔。
    朝中因迁都而掀起的波澜,以及拓跋澄、于烈等人的斡旋,后宫的女人是无从知晓的。直到秦州、雍州起义,号称十万之众,平城人心惶惶,这消息才传到后宫。
    拓跋澄觐见皇后,冷静地陈述情形:“起义军的首领为支酉和王广。河南王引兵平乱,大败;司空穆亮迎敌,又败。眼下,支酉已率兵攻向长安……”
    我瞠目,长安距平城尚有不短的路程,而拓跋宏此刻却正在中原。几乎和冯清同声问出:“那皇上身在何处?”拓跋澄一怔,若有所思,道:“这一个月来,应该都在邺城吧。”话中有短促的犹豫。我察觉到了,便将那弯纤眉无声息地一扬,露出湛亮的目中那含蓄的一点疑惑。
    拓跋澄却也不知邺城的详细情形,只是简单地说:“听说皇上在邺城接见了一位从南朝投奔的士人,相谈甚欢,以致通宵达旦……”我愕然,生生抿去眼底的惊喜之色。拓跋澄却是收放自如,只铺陈几句,便收了口:“邺城守卫森严,一路上又有始平王等随行护驾,请娘娘放心。”
    冯清悄然吁了口气,便不再关心其它。我重拾方才的话题,问道:“那么如今,皇上又派谁去平乱呢?”众人复又紧张,因先前的河南王和穆亮已经败了。拓跋澄道:“这一次,是安南将军卢渊和平南将军薛胤。”
    冯清仍是茫然的神色。但调兵遣将的事,拓跋澄无法解释,只是宽慰道:“支酉和王广乃是乌合之众,不过仗着一时意气,必然无法长久。”我沉吟道:“那十万人中,必有凑数者,动摇者,观望者。”拓跋澄微感惊异,含笑道:“昭仪说得不错。皇上已下令,只诛首恶,其余人等,不予追究。”
    我迎视他的目光,会心一笑:“那么,平乱定是指日可待了。”见他颔首,便不动声色地枝蔓出另一问:“不过,那位南朝士人……”他一愣,思绪绕转,深看我一眼,却只作简短的陈述:“此人名叫王肃,江南人。臣听闻皇上已封他作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
    冯清本不在意,闻此,却不能不关切了。“什么样的汉人,能得到这样的礼遇?”她的愕然中有明显的鄙夷。我即使垂目,也能感知身边尖锐的目光。拓跋澄补充道:“微臣听说王肃再三推辞,已谢绝了开阳伯的爵位。”
    我心中豁然。深知王肃是懂得适可而止的,尤其是在初到北地,却受恩深重之时。开阳伯算得了什么,只怕引来朝臣、宗室的嫉恨,却又枉担了虚名。他是懂得选择的,辅国将军是实职。
    唇角渐有笑意浮现。我称呼拓跋澄一声“任城皇叔”,尽管他的年龄并不比拓跋宏大几岁。“皇上何日回銮?”轻声问,面上便也有了温和的笑意。拓跋澄略欠身,微笑道:“昭仪,皇上恐怕不会很快回来。”
    失望之情,闻言顿起。顷刻间明白,我是怎样期待能认真地看一眼,他壮志踌躇的模样。然而,转个念头,他滞留中原,未尝不是一种迂回的策略。正好回避了平城宗室对于迁都的质疑和反对,这里自有任城王替他梳理局面。
    迁都、汉化,他的人生,抑或我的人生,仿佛渐渐拨开云雾,正是沿着夙愿所指引的方向。
    不久,捷报传至平城。卢渊、薛胤已平定秦、雍之乱。
    而南朝的消息,亦在我不动声色的留意下,拼凑出完整的轮廓:永明皇帝萧赜在延昌殿病逝。继位的竟不是声势颇隆的二皇子萧子良,而是十九岁的长孙萧昭业。据说,这正是萧赜的遗旨。中书郎王融却准备矫诏扶立萧子良,事败被杀。萧昭业顺利登基,由此,萧子良大势去矣。
    算来,这是近两个月间的事,亦是拓跋宏南下之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