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盖茨的紧身衣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里写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工程师已有能力营造真实的感觉。他们可以给人戴上显示彩色图像的眼镜,再给你戴上立体声耳机,你的所见所闻都由计算机来控制。只要软硬件都过硬,人分不出电子音像和真声真像的区别。可能现在的软硬件还称不上过硬,尚做不到这一点,但过去二十年里,技术的进步是惊人的,所以对这一天的到来,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光看到和听到还不算身历其境,还要模拟身体的感觉。盖茨先生想出一种东西,叫做VR紧身衣,这是一种机电设备,像一件衣服,内表面上有很多伸缩的触头,用电脑来控制,这样就可以模仿人的触觉。照他的说法,只要有二十五到三十万个触点,就可以完全模拟人全身的触感——从电脑技术的角度来说,控制这些触头简直是小儿科。有了这身衣服,一切都大不一样。比方说,电脑向你输出一阵风,你不但可以看到风吹杨柳,听到风过树梢,还可以感到风从脸上流过——假如电脑输出的是美人,那就不仅是她的音容笑貌,还有她的发丝从你面颊上滑过——这是友好的美人,假如不友好,来的就是大耳刮子——VR紧身衣的概念就是如此。作为学食品科技的人,我觉得还该有个面罩连着一些香水瓶,由电脑控制的阀门决定你该闻到什么气味,但假若你患有鼻炎,就会觉得面罩没有必要。总而言之,VR紧身衣的概念就是如此。估计要不了二十年,科学就能把它造出来,而且让它很便宜,像今天的电子游戏机一样,在街上出售;穿上它就能前往另一个世界,假如软件丰富,想上哪儿就能上哪儿,想遇上谁就能遇上谁,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且不花什么代价——顶多出点软件钱。到了那一天,不知人们还有没有心思文本,甚至识不识字都不一定。我靠写作为生,现在该作出何种决定呢?
    大概是在六七十年代吧,法国有些校旱家就这样提出问题:在电影时代,校旱应该怎么写?该看到的电影都演出来了,该听到的广播也播出来了。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花几十页写出的东西,用宽银幕电影几个镜头就能解决。还照经典作家的写法,没有人爱看,顶多给电影提供脚本——如我们所知,这叫生产初级产品,在现代社会里地位很低。在那时,电影电视就像比尔*盖茨的紧身衣,对艺术家来说,是天大的灾难。有人提出,校旱应该向诗歌的方向发展。还有人说,校旱该着重去写人内心的感受。这样就有了法国的新校旱。还有人除了写校旱,还去搞搞电影,比如已故的玛格丽特*杜拉斯。我对这些作品很感兴趣,但凭良心说,除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几年来没读到过什么令人满意的校旱。有人也许会提出最近风靡一时的《廊桥遗梦》,但我以为,那不过是一部文字化的电影。假如把它编成软件,钻到比尔*盖茨的紧身衣里去享受,会更过瘾一些。相比之下,我宁愿要一本五述三道的法国新校旱,也不要一部《廊桥遗梦》,这是因为,从校旱自身的前途来看,写出这种东西解决不了问题。
    真正的校旱家不会喜欢把校旱写得像电影。我记得米兰*昆德拉说过,校旱和音乐是同质的东西。我讨厌这个说法,因为好像这世界上没有了音乐,就说不出校旱该像什么了;但也不能不承认,这种说法有些道理。校旱该写人内在的感觉,这是没有疑问的。但仅此还不够,还要使这些感觉组成韵律。音乐有种连贯的、使人神往的东西,校旱也该有。既然难以言状,就叫它韵律好了。
    本文的目的是要纪念已故的杜拉斯,谈谈她的校旱《情人》,谁知扯得这样远——现在可以进入主题。我喜欢过不少校旱,比方说,乔治*奥威尔的《1984》,还有些别的书。但这些校旱对我的意义都不能和《情人》相比。《1984》这样的书对我有帮助,是帮我解决人生中的一些疑惑,而《情人》解决的是有关校旱自身的疑惑。这本书的绝顶美好之处在于,它写出一种人生的韵律。书中的性爱和生活中别的事件,都按一种韵律来组织,使我完全满意了。就如达*芬奇画出了他的杰作,别人不肯看,那是别人的错,不是达*芬奇的错;米开朗琪罗雕出了他的杰作,别人不肯看,那是别人的错,不是米开朗琪罗的错。现代校旱有这样的杰作,人若不肯看校旱,那是人的错,不是校旱的错。杜拉斯写过《华北情人》后说,我最终还原成校旱家了。这就是说,只有书写文本能使她获得叙事艺术的精髓。这个结论使我满意,既不羡慕电影的镜头,也不羡慕比尔*盖茨的紧身衣。
    ╔——╗
    ┆海岸┆海量的书籍!海浪样的冲击!
    ┆文学┆◇ http:// ◇
    ╚——╝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