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十七回:儒林泰斗石笋前赋奇句 山村塾师妙庭观评诗文(一)
    第九十七回:诘屈聱牙,儒林泰斗石笋前赋奇句痛快淋漓,山村塾师妙庭观评诗文
    金太爷跟马翰林寒暄了一番,又闲聊了几句,一盏茶罢,地保来问:午膳已经端正,问是先进餐,抑是先游山。金太爷掏出耷拉表来一看,还未交午时,先用餐,似乎早些;先游山,回来又晚了;坐着干等吧,大好光阴虚度空掷似乎又太可惜,正犹豫不决中,刘福喜献计:先步行去看石笋,午时正在玉虚宫就地野餐,然后下山登舟,顺流而下;去游读书洞、小赤壁等名胜,按照金太爷与丁拐师爷事先商定的计划,今天先顺游而下,等明天回来再遡游而上,去看一看铁壁崖、芙蓉峰和铁门峡,寻一寻铁城书院和谢康乐祠②遗址,然后就在溪边上轿,打道回城。刘福喜又告以上游水浅,正派民工捞取石头疏浚之中,要到明日中午方能通船。金太爷略一沉思,当即传下话去:一应脚夫衙役皂隶亲随人等,俱留祠堂用饭歇息,不得走散;其余贵客步行上山;午膳备妥即送玉虚宫。
    铁门峡——仙都奇景之一,两面壁立如削,中夹一道,仅容单骑通过。电影《阿诗玛》中阿黑一箭射穿大山,闪出一条夹道,驰马而过,即在此处摄得。
    ②谢康乐祠——为纪念谢灵运游仙都而建的祠,今已圮(pǐ匹)。
    一声令下,贵客们纷纷起立,学塾内登时乱了起来,揖让之声响成一片,当然,水大漫不过鸭子去,少不了还是金太爷和马翰林并肩前行,作为太爷的槟榔荷包,姽婳夫人不待逊让就紧紧跟上,大小官绅这才按着班辈儿、年齿陆续后随,一行三十多人鱼贯地走出祠堂来。
    从祠堂到鼎湖,不过一两里路。穿过村子,到了溪边,过一座石板小桥,迎面一大一小两块巨石拔地而起,像凌霄宝塔一般直上直下高耸入云,背靠步虚山而面溪,这就是仙都奇景的中心——石笋了。
    仙都石笋,高大的一座正名为鼎湖峰,又名独峰、丹峰、仙都峰、仙都石、天柱峰、玉柱峰等,俗名大石笋;矮小的一座为童子峰,俗名直称为小石笋。鼎湖峰的高度,历来说法不一,多系目测或估测,很不准确。例如南朝宋谢灵运被贬为永嘉太守,景平元年(423)辞别永嘉的时候,来游仙都,写了一篇《游名山记》,说是:“缙云山旁,孤石屹立,高二百丈,顶有湖,生莲花。”古代尺短,即按一丈为3米计算,二百丈就应该是600米高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据近年来的实测,准确高度为170.8米。峰顶凹处,聚水为池,即称“鼎湖”。崖壁上有明万历年间的摩崖刻石“鼎湖胜迹”四个楷书大字,每字一丈见方,远远就能看见。只是没有留下书写者的姓名,而且当年没有放大设备,这样大的字,当年不知道是怎样写出来,又是写在什么样的纸上的。《山海经》上说:“鼎湖上有金莲华,吹落婺女②间,遂以金华名郡。”可见“金华”这个地名,还是从鼎湖而来的。《东阳志》中记载民间传说:黄帝置丹炉于鼎湖峰顶炼丹,丹成,跨赤龙升天,群臣欲从,争攀龙须,龙须落地,变成龙须草,又名缙云草云云。连《本草纲目》中都特别提到鼎湖峰顶上的龙须草能治何病。宋人王十朋有“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的诗句,可见鼎湖胜迹由来已久了。
    莲华——即莲花。古文“华”与“花”可通用。
    ②婺女——星名,又名“须女”,由四颗星组成,即二十八宿(xiǔ朽)中的“女宿”。古人认为王者的封国上应星宿,因此也用星宿的名称分野。据《汉书·天文志》:“越地,婺女之分野。”“婺女间”,击指浙江一带。
    看石笋,方向、远近、高低、早晚各有特色。由于石笋的背后是东方,旭日初从石笋背后的步虚山上升起的时候,太阳就在石笋的顶上,好像点着了一支巨大的蜡烛,景像十分辉煌,但是石笋本身反倒看不太清楚了。如果在薄雾或者晚霞中遥观石笋,则是一幅天然的妙笔丹青、名家山水。要看清石笋,最佳时间是下午三点阳光与地面成45度角的时候。另外,从西面往东看,石笋的背后有步虚山衬托,缺乏雄伟感,如果改从北面的小石桥上看,石笋四面脱空,像一座拔地而起的擎天玉柱,巍巍然的雄奇壮观就显示出来了。
    石笋后面的步虚山,比鼎湖峰大约高出三十多米。山顶上有一个步虚亭,坐在亭里,可以俯视峰顶的几棵柏树和鼎湖里有没有水。历年来采岩皮的人,都是在山顶上安一台绞车,再在对面的山上也安一台绞车,绞起一根大粗麻绳来,使麻绳的中段正好搭在石笋的顶上,然后勇敢的采岩皮人从绳子上爬过去,在鼎湖旁边建立基地,再从石笋顶上用绳子把人缒下来,在峭壁上悬空采集。
    看起来,在几千万年前,步虚山和石笋是一个整体,经过雨水的冲刷,含有石灰质的软石被冲刷风化了,留下了质地坚硬的花岗岩,于是形成了这样一座直上直下的巍巍石笋。
    在石笋后面的山脚,还有一个仙水洞,洞内大约有两丈见方,洞壁密布宋代的题刻,洞顶常年滴水,儲于一个方形小池中,虽然大旱,池水不竭,称为仙水。传说当年黄帝就是用这里的水炼丹的。来游者大都要要喝上几口。
    步虚山的西坡山腰上,奇石林立,也有各自的名称,例如玉笋峰、笔架峰、梦笔生花、龙女牧羊、天狗望月、丹凤朝阳等等。在山巅的悬崖峭壁中,还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石洞,因为传说唐代有两个叫周景复和刘处静的道士,先后在这里辟谷成仙,所以叫做隐真洞,也叫凌虚洞。又因为此洞分上中下三层,层层相通,每层都有石窗,可以凭窗眺望对面的石笋背面,由于距离特近,峭壁上的岩皮和小草都看得一清二楚的。只是此洞在峭壁上,又没有山路可通,不是勇敢的攀岩者,很少有人能够到达洞中。
    步虚山的南面,还有许多山洞。最著名的一个叫金龙洞,据说是因为宋代天禧四年曾投金龙玉简于其中而得名。此洞通明敞亮,有如空中楼阁,洞里面还有两个小洞相连。道家所说的祈仙第二十九洞天,指的就是这个洞,而不是读书洞。在金龙洞的东面不远,有一个双龙洞,其深莫测,但是洞口窄小,要俯身弯腰甚至匍匐蛇行才能前进。洞中有一股清泉,常年不竭。相传宋代一年大旱,人们到这里来求雨,发现有两条巨蟒盘在洞中饮水,见人来,冲天飞去,随即大雨滂沱。此洞也因此而得名。在金龙洞的西面,还有一个天堂洞,两洞并列,大小深浅不一,大洞里面有八个小洞,彼此相通,每个小洞里面各塑一个八仙之一塑像,所以俗名叫做八仙洞。洞壁上有两处石洼,左面一个水清而常满,右面一个水浊而常枯,所以叫做日月泉。
    步虚山的南面,是一个山口,有一条小路通向东边。从前山口里面有一座唐代建造的黄帝祠宇,如今倒塌已久,只剩下遗址了。山口里面还有一座玉虚宮,是道家的庙观,虽然也已经有好几百年之久了,却还保存完好,香火甚旺。
    金太爷等人先在溪西的大片鹅卵石河滩上隔水向东遥望,啧啧赞叹。这时候正值巳午之交,阳光虽然在峰顶的后面,在阴影中仰观石笋,既不刺眼,也很清晰。刘福喜指着鼎湖峰和步虚山,讲解了一番掌故与民间传说,然后步过小桥,一行人都在溪边一座名叫仰止亭的凉亭内外稍歇。
    这时候,见一个老艄公,须发眉毛皆白,头戴一顶小斗笠,身穿百结鹑衣,用竹篙撑着一条又小又破的渔船;船上坐的却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佼童,衣着华丽,不像村民模样,在亭下停船系缆以后,那小童一手提一个食盒,一手提一壶酒,跳下船来,匆匆地进入山口一直往东去了。金太爷看见,好生奇怪,就问山路通往何处,刘辐喜答以直通玉虚宫。金太爷兴致盎然,也不知是对刚才那个佼童有了偏爱呢,还是对道家的宫观有了兴趣,总之是不愿多歇了,当即起立振衣,顺着小路,带头上山。
    步虚山上玉虚宫的郑道士远远看见有贵客来到,急忙口称无量寿佛,降阶稽首相迎。金太爷自出世以来,还是第一次爬山,先是看那步虚山并不甚高,玉虚宫也不是在山顶上,自恃年轻几岁,非要搀着马翰林不可,结果还没有到达玉虚宫的大门,两个人就都气喘吁吁了。郑道士见太爷步履艰难,来不及引贵客们去朝三清,先让到配殿客房里去歇息待茶。一者客人们大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门不是车就是轿的“人上人”,生着两条腿原不是用来走路的,何况是爬山呢?因此玉虚宫虽然并不太高,却一个个都口干舌燥,额头鼻尖儿全渗出汗珠子来,颇有点儿吃不消的狼狈相了;二者玉虚宫的丹泉,是出名的好水,不论是冷饮还是沏茶,都清香可口,甘美异常,生津解渴,沁人心脾,因此一个个全都不顾“一杯为尝,二杯为品”的讲究,竟接二连三地牛饮起来。几个小道童手提瓦壶,穿梭一般往来于贵客之间沏茶续水,忙了个不亦乐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