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4节
    皇帝忍不住把宿谊也揍了一顿,气呼呼的回宫了。
    最终皇帝还是担忧宿谊是不是真的会因为封王出现什么不良反应,把爵位定为国公。
    至于什么连国师都不要,皇帝就当耳边风了。
    祭天什么的,宿谊不去就不去呗。反正宿谊真要祭天祭出什么好歹来,皇帝才真会被吓到。
    于是宿谊封赏就这么定下来,与此同时还有一大堆臣子被封赏,易苒也终于封了王,但不就藩,而是继续领着朝中职位干着大臣的活。
    至于慕晏,则被一脚踢回了青州,去完成他未尽之事。不过慕晏再去青州的时候,身上爵位高了。至于实职的封赏,谁都知道,等慕晏任期满之后,陛下有好职位给他留着。
    而宿谊,则一声不吭的跟着慕晏偷跑了。
    当皇帝知道后,不由长叹,儿大不中留啊。
    太子暴躁:“父皇!你敢说这不是你允许的!”
    “你这小崽子怎么跟你父皇说话的?去跪着!”
    第140章
    宿谊跟着慕晏回到青州之后, 京中很是迷茫。
    现在朝中想要宿谊死的人要么死要么流放, 剩下的都是宿谊的脑残粉。他们本以为宿谊被封国师之后,皇帝陛下理应将其留在京城。待慕晏那个整日霸占着宿天师的混蛋回青州之后,他们就能跟宿天师套近乎了。
    谁知道宿谊乐颠颠的跟着慕晏走了,皇帝陛下也不拦着。
    群臣激愤,要求皇帝陛下看好国师,国师怎么能不留在京城呢?
    太子虽然也不愿意宿谊离开, 但其他人这么一说, 他就不乐意了。于是太子就跟群臣杠上了。
    国师本就是世外高人,为了百姓, 才选择了入世。国师已经做出了这种牺牲,我们居然还限制国师的自由,这不是丧心病狂丧尽天良吗?国师想去哪就去哪, 朝廷顶多担心一下国师的安全,其余的, 就少操心吧。
    若是国师想要游历名山大川, 只要肯带上保护他的人, 肯到一个地方就传递消息给他们,他们应该同意。
    皇帝表示太子说得对。国师是自由的,是不受限制的。国师不图名不图利,他们受了国师的恩惠, 还要去管人家私事,实在是太不知好歹了。
    二皇子则直接开嘲讽了,你们是不是真当国师是大臣了?国师就是国师, 不是谁的臣子,也不是谁家圈养的道士,请你们放尊重点。
    二皇子那张嘴啊,真是拉仇恨拉的杠杠的。
    不过在这父子三人一唱一和之下,群臣也就明白了,这一家父子给宿谊的自由度多高,似乎没打算将其控制起来。
    于是一些臣子不以为然,一些臣子则感慨,怪不得宿天师会来帮助这家父子。若换了自己,宿天师这种高人,肯定会想方设法控制起来。
    而宿天师既然是高人,难道不会察觉别人的恶意吗?当然会。
    所以宿天师选择了当今皇帝。
    于是群臣纷纷改变意见,表示给国师自由是对的,咱们不纠结了,所以国师什么时候回来?
    皇帝很想说,亲儿子已经跟干儿子在一起了,干儿子什么时候回来亲儿子就什么时候回来,不能拆散人家小两口啊。但皇帝能说吗?当然不能。于是皇帝只能说,看来慕晏这个管家,宿谊还是很满意的。
    群臣哭笑不得。
    堂堂一州刺史给国师当管家,不知道是羡慕国师,还是羡慕刺史。
    果然还是应该羡慕那个刺史吧?
    远在青州的慕晏打了个一个大大的喷嚏。
    正在抓耳挠腮的宿谊抬头道:“怎么?受了寒?”
    慕晏摇摇头:“就是鼻子突然有些痒。你还没想好?”
    宿谊把手边书籍一推,道:“能这么快想好吗?我可是在编书啊。别人都一编十几年,我几日就能弄好大纲吗?”
    慕晏道:“既然你都知道,何必这么着急?”
    宿谊撇嘴。那是因为他本可以这么快编好大纲啊,都是自己太没用了。
    宿谊兑换了许多东西,又抽了几次奖。抽了几张废纸之后,居然抽出个特别奖。
    宿谊居然抽到了全套义务教育数学课本。
    宿谊在跟太子说要推广文教的时候,自己也在想,他所学的东西,可以编成书籍推广,特别是基础科学知识,比如数学、物理、化学。
    物理和化学可能不那么容易向全民推广,但数学是可以的。甚至是读书人,君子六艺中就有数。
    宿谊原本还怕这怕那的,认为假如他拿出来的东西自家人不学习,被其他人学了,华国会反过来落后别人。后来宿谊想通了。如果担心这些,那不就和闭关锁国的大清国一样了?担心别人学会了,所以连自己都不研究了。他以前还骂清朝蠢,结果自己都蠢了。
    不过宿谊虽然想通了,但编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知道的东西挺多,但要系统的编写出来,可不容易。
    现代知道这些知识的人那么多,能编书的有几个?
    宿谊以为要耗费自己很多年的心血,或许在自己垂垂老矣的时候,才能拿出初步成果。谁知道居然能抽出一套数学课本。
    真是天助我也。
    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已经抽到,但也不能直接就这么拿出来。宿谊要根据现在的文字和语言,以及风俗习惯,来改编这个课本。
    而且大纲也需要调整。义务教育的数学课本,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也算难了。宿谊需要将其中知识分成几个等级,分开编书,然后给不同的人看。
    宿谊在独自琢磨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自己真不是这块料。也是他苦哈哈的用现在的文字,将九本书的目录誊抄了一份之后,就召集学宫的老师,来一同商量编书的事。
    学宫的前身本是墨家一群人聚众研究的地方,后来其他学派的人也跑来了,最后儒学道家不甘示弱,也来了,甚至连佛家的人也要来看看。
    这一处别院颇有些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感觉。因为慕晏纵容,他们在这里研究各种和朝廷不一定有关系,社会主流也不一定认可的知识,十分快活。
    甚至因为宿谊很注意引导将这些人的知识变成产出,比如卖书,比如卖专利,比如卖门票等等,让这里不仅不需要耗费钱,还赚了不少钱。
    当这里蒸蒸日上之后,外面就称呼这里为“学宫”了,以表示对这里的尊敬。
    不过只是外界称呼,并未挂牌。这里的名字还是“呼啸山庄”。
    至于为什么叫呼啸山庄,明显这名字是宿谊取的。别人给这个山庄的名字脑补了一千一万种出处,对于宿谊而言,大概只是一时兴起,或者叫一时恶搞吧。
    宿谊道自己文不成武不就,只对推算上有些心得。而数不但是推算最基本的技能,也是社会各行各业,包括治国都用得上的东西,于是他拿出了最浅显的数书,希望能传到民间。不说推广,只要需要的人看到了,利国利民变成。
    只是他不擅长编书,自己曾经学过的东西,这里可能不适用。于是他便召集众人一同看看,这其中取舍。
    当宿谊将目录拿出来之后,众人懵逼状。
    数是个很重要的东西,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大官,都会算数。如今对算术也比较重视,且已经有了比如《九章算术》之类的数学著作。华国的数学,在当今是领先于世界的。
    据宿谊不可靠的记忆和知识,华国应是在元明的时候开始对算术不重视,甚至连算经十书都差点失传了。
    宿谊说要刊印他所知道的数学知识,在场所有学派的学者们都表示很有兴趣。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对自己的算术能力很自信,还想和宿谊讨教一番。
    但当宿谊将目录拿出来的时候,他们有些无语。这就是最浅显的?这也能叫最浅显的?
    虽然其中许多知识他们也是知道的,宿谊的目录只是更系统些。但这些不都是很高深的知识吗?
    他们抬头看着宿谊那严肃认真的表情,疑问问不出来。总觉得问出来有些不好意思。
    在宿天师看来,这或许真的是很粗浅的知识?
    这些人表示,让宿谊给他们详细讲解一下这些大纲的知识,他们才知道怎么编写。
    宿谊愁了。他总不能把九本书都用这个世界的语言抄写一遍吧?他会疯的。为什么系统不提供自动翻译呢?
    宿谊考虑一下,决定给众人讲一遍算了。这总比抄书强吧?
    不过宿谊这口才,虽然在忽悠人的时候特别厉害,但讲课就不成了,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只是这时候的人授课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所以底下人也都习惯了,何况宿谊即使只是照着书本念,也够吸引这些学者了。
    在场的人都是有算术基础的人,宿谊手上课本上的许多知识,比如勾股定理、质数等等,虽然现在没有归纳总结,但已经开始实际运用。
    《九章算术》早在东汉时候便已经成熟。历史变动动没了刘徽,或许他还没出生,或许他不学数学了,或许他改名了,但为《九章算术》做注的古代数学家们仍旧很多。在《九章算术》中,所涉及知识,已经囊括了不少初中数学知识,甚至还有些许高中甚至大学的知识。
    比起现代基础数学,《九章算术》只是显得叙述较为凌乱,彼此知识点之间,没有一个清楚的脉络来链接彼此。《九章算术》更偏向实用,而不是理论。
    宿谊的“讲解”,则是系统的,从浅入深的。毕竟是后世华国研究并实验了许多年的数学课本,专门给孩子们学的。
    在大部分知识在场人都懂的前提下,宿谊念完九本书(排除习题部分),花了十几天的时间。
    这十几天大多花在当讲到现今没有的知识点的时候,宿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和举例。
    这群人不愧是业内的大牛,即使表示对数学不擅长的人,也都听懂了这九本书大致内容。
    宿谊心想,十几天学完九年的知识,这些古人真是牛逼透了。
    虽然大部分知识他们都学过。
    在搞清楚这九本书的内容之后,在场人都表示,完全可以就按照这九本书来编写书,不需要多大改变。顶多将其分成粗浅、入门、高深等级别,让人自己选择学习。习题册可以单独列出来,不占用理论书籍的篇幅。
    他们对其中公理、定理等概念和其推导十分感兴趣,并且认为在书中描述这些推导是一种创举。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若是在元之后,宿谊推广数学会被认为是不学无术,但现在无论是朝廷还是社会对数学都很看重。
    在宿谊的世界中,唐宋的时候,算术还是国子监必学科目,其教材就是《九章算术》。
    在这种背景下,宿谊编书的进程很快。不过编书的人都来借宿谊手中的“天书”,那缺胳膊少腿的字他们居然连蒙带猜猜出不少,只是那些符号让他们费解。
    只是当接受那些符号之后,就跟那宿谊称之为“印度数字”——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公元五百年左右,由印度数学家发明的,只是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被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才叫阿拉伯数字。宿谊要推广,自然要为其正名。
    不过宿谊这个文科学渣并不知道印度现在还不叫印度,所以别人也不知道印度数字为什么叫印度数字,后世便简称“印数”,并为其编写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来解释这名字。
    “印数”现在已经在青州推广,并且辐射到华国其他地方。就像是“印数”一样,在搞清楚数学书上其他符号之后,这些符号很快就被研究的学者接受,并且教导弟子。在他们新编写的数学书上,也有这些符号的解释。
    京城中,皇帝父子三人还在和朝臣们讨论要怎么推行宿谊所说文教方面事宜的时候,宿谊这边已经开始编书,并且在编书的过程中,“学宫”已经将新的数学知识传出,教导学子。许多人都千里迢迢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谁让宿谊在介绍这数学课本的时候装了一下逼,说那是他推算的基础呢?一些人或许对数学不感兴趣,但是对宿谊的“推算”感兴趣,于是抱着学会这个说不定再看看《易经》之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的想法,踏破了学宫的门槛。
    宿谊派人收门票,收课时费,收书本费,收住宿费等等,赚了盆满钵满。
    所以后世那些培训学校赚钱啊,宿谊现在就尝到了甜头。
    学习粗浅的知识交费就低,学习高深的知识缴费就高;上大课交费就低,小班教学甚至让人单独讲课收费就高。至于那些没钱的人,没关系,你可以自学。
    待我们的教材编写完毕之后,会在各地开办书楼。贫寒学子可以来书楼中借书抄阅,只收笔墨钱,算是公益事业了。
    在宿谊手下的工匠已经完善了印刷术之后,书楼已经开展起来,首先在青州州府实行。慕晏当然是打着宿谊的名号,宿谊当然又说这是皇帝的恩赐,皇帝的命令。
    皇帝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声望又得到了极大提升,这次还是在极其难提升的读书人中。
    不过即使宿谊说是皇帝恩赐,但他们还是知道,宿谊在其中也起了极大作用。所以宿谊的声望也有提高。
    至少宿谊不仅仅是名士,已经是大家,是公认的首屈一指的学问人。
    宿谊表示,仅从文学上来看,自己跟着这里的读书人比起来,真的就只比文盲好一丁点。
    但谁都不信,连慕晏都不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