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起【关靖】,将消息告诉玄德吧。”
听到公孙瓒的吩咐,公孙瓒的长史关靖开口了。关靖是个面容消瘦,唇边留着两撇小胡子,下巴长着山羊须的中年文士。他看了张飞有些黝黑的脸庞一眼,面带忧色的对刘备说道:
“刘平原,张司马,据蓟县密谍传来的消息,袁绍老儿于年初派使者密访刘幽州,据说愿意再次奉刘幽州为天子!”
“什么?”
这个消息,让一直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称的刘备,也是大吃一惊,更别说是城府尚浅的张飞了。
“这这么可能?”
“这是真的么?”
张飞的惊讶尚未结束,刘备已经主动发问了。
关靖对刘备的反应早有预料,淡淡的回答:
“袁绍以当今天子非先帝所出,且为凉州叛逆劫持,使得朝廷体面无存,不配为帝。而他更以刘幽州祖上为东海恭王,曾为光武帝太子为由,密书刘幽州,愿联络关东诸侯,共尊刘幽州为新任天子!”
关靖的回答虽然平淡,可是刘备和张飞的脸色却变得飞快。
“刘幽州答应了?”
会如此冒失的问出口的,只能是张飞。
“自然不曾。”
回答的人不是关靖,却是刘备。
“翼德,刘幽州名动海内,望高九州,怎么会冒冒然答应袁逆提出的这等狂悖无道之事呢?”
一边为张飞解说,刘备的脸色一边变得苍白,眼中满是怒火。
“刘平原果然明智,刘幽州当然不会就这样答应下来。但是,若长安城里的小天子真的出了什么事情,只怕情形就难说了”
即使身在边远的北地幽州。不久前司隶发生巨变的消息,也已经随着那些去并州交易的商队,传到了刘备等人的耳朵里。
如果说袁绍、袁术等人是大汉的逆臣,那么,统帅着凉州羌汉叛军的韩遂、马腾二人,便是大汉的外贼。长安天子落入这两个外贼手中。意味着天子的权威和尊严,已经变得极度衰弱,以至于可以被过去的贼子们随意践踏。
就算是董卓乱政,固然被关东诸侯反对,却没有人敢公开否认朝廷和天子。诸侯们对董卓发布的天子诏书可以装聋作哑,可以置若罔闻,却绝不敢当做废纸,直接抛弃。但是当纵天子的人变成韩遂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别的不说。当今天下诸侯,可有谁还会去听从叛贼韩遂纵下的天子,所下达的诏令?
落入贼手的天子,是为无能。被贼子随意纵的天子,是为无德。试问一个无德无能的无知少年,哪怕是先帝所出,又哪里有资格拥有“天子”这个天下间最尊贵的称号?
岂不闻,河南尹朱隽在李傕、郭汜攻破长安以后。还曾经打算遵照两人发布的诏书上京。结果韩遂一攻下长安城,已经上路的朱隽。立刻在半路全速驱车返回大营,征兵练武,枕戈待旦,还号召天下诸侯共击关中?
在这等局面下,刘备想来想去,突然觉得袁绍尊奉刘虞为天子这一手。成功的可能性居然当真不小?
袁绍不是第一次表示,想要尊奉刘虞为天子。早在董卓入京之初,袁绍刚刚纠合起关东讨董联盟的时候,他便向拥有崇高声望的刘虞建议,共同推举刘虞担任新天子。以便废黜刘协的天子名号,避免董卓打着天子的旗号祸乱天下。
不过,那一次袁绍的推举行动,显然是为了与董卓打擂台。刘虞如果当真敢同意这个提议,立刻就会变成众矢之的,遭到天下士人的口诛笔伐。毕竟,那时候幼年天子刘协虽然刚刚登基,却礼仪完备,并无不合规矩之处。从这一点来说,袁绍否定刘协皇位正统的说法,其实相当勉强。
至于刘虞,他虽然也是汉室宗亲,却连一个王爵都不是,从血缘上来说,天下至少有几百上千号汉室宗亲,比他与前任灵帝的血缘关系更加亲近。按照大汉的宗法,要找一个取代幼天子的人,天下间还有一堆的刘姓王侯可以找,怎么也轮不到刘虞。
所以,刘虞当时果断拒绝了袁绍的提议。为了避嫌,他甚至不得不缩在幽州,绝不南下半步,以示自己无意天下。这种情形,多半本就在袁绍的预料之中。没有刘虞这个权高望重的威胁,袁绍这才得以顺利的成为整个北方关东联军的主心骨。
不过,时过境迁。现在的天子既然落入韩遂马腾之流手中,那就算是自行丧失了朝廷的威仪。没有人还会死抱着一个被贼党纵的天子。如此一来,推举刘虞做天子之事,还真是不见得做不到。
只要刘虞心里想要做天子,以袁绍如今在天下士人间的地位,还有刘虞在几十年里累积起来的崇高声望,至少在黄河以北的州郡大吏,不会有哪个会对此公开表示反对。
至于袁绍为什么会突然又推举刘虞作天子?
那恐怕真的要问袁绍自己才明白。反正公孙瓒和刘备,都无法理解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是,刘幽州要做天子,和断俺们的粮,又有什么联系?”
张飞没头没脑的问了一句。而这句话,让刘备心里豁然开朗。
“刘幽州要是有心做天子,当然不会在意冀州一地了。他要想得到袁绍的全力推举,就必须给袁绍一些实际的好处。”
关靖的解释,与刘备心里的想法一模一样。
“还有,主公虽然是刘幽州的故吏,毕竟与刘幽州志向不同。刘幽州若是要做天子,以主公对大汉的一片忠心,必然不肯同意。以某家之见,刘幽州虽然拒绝袁绍之举,心里却已经有了想法。他不先将主公这等大汉的忠臣打压拉拢为己用,可不会有胆子公然称帝。”
关靖这番解释,当然不会全是真话。其实,以公孙瓒的桀骜性子,早就因为双方在对待北地杂胡态度上的不同,而闹得极为僵硬。据说刘虞对公孙瓒的恼火程度,已经到了曾经想要直接趁公孙瓒到蓟县述职的机会,直接斩杀公孙瓒。
公孙瓒到目前为止,依然肯乖乖的听从刘虞的调动命令,除了迫于刘虞的钱粮补给压力外,还是碍于自己是刘虞的故吏,不敢坏了当世的规矩。
按照汉时的公认,被举荐的官吏,应当视举荐者为恩主,入仕以后,需要尽量与举荐者保持一致的政治态度。而那些被举荐提拔的官吏,即使以后官位超过了举荐人,也不得对举荐人表示无礼。若是没有这等好处,那些个朝廷重臣,为什么要出一份大力气,将别人举荐入朝呢?
像董卓,为什么在士人的眼中名声如此之坏呢?
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身为袁氏的半个故吏,居然胆敢杀害袁氏家主袁隗!
可以说,这等行径,是在挑战百余年以来大汉的政治传统,是在挑衅全天下的士人。士人们若不能将董卓这等无主无君的狂徒打入泥底,永世不得翻身,以后还如何维系这一套举主与被举荐者的关系模式?
正因为如此,公孙瓒若敢主动进攻刘虞,别的不说,只怕他目前的部下,就会有不少人理直气壮的,公开起来反对公孙瓒。这叫做“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当然,如果刘虞胆敢公然称帝,按照大汉的政治传统,这就是“成王败寇”的时候了。此时公孙瓒只要旗帜鲜明的表示拥护长安天子,反对刘虞称帝,立刻就能够获得大义上的名分,可以理直气壮的起兵讨伐刘虞。这时候,世人也会因为公孙瓒维护的是天子权威,自动忽略公孙瓒对自己的恩主反戈相向的恶行。
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绕得刘备和张飞晕头转向。简而言之就是,刘虞想要称帝,就必须先想办法让公孙瓒同意,或者干脆消灭公孙瓒。而断公孙瓒的粮,就是刘虞对公孙瓒大军的直接削弱。
公孙瓒手中无粮,要么乖乖的撤回幽州,解散大军,听从刘虞的发落;要么就赶紧趁军粮完全枯竭之前,先击败袁绍军,以从冀州收刮到的军粮为食。前者,意味着公孙瓒对刘虞的屈服。而后者,则是一件极为难以做到的事情。袁绍可不是什么好对付的家伙,就算是当年的董卓,也不曾占据过袁绍防守的城池。
等刘备理解完这些有的没的,公孙瓒已经站起身来,在大帐中踱了两步,毅然对刘备说道:
“玄德,这一战,便是我等在冀州的最后一战。无论胜败,你都带着部曲去平原上任。”
刘备一怔,立刻听懂了公孙瓒话语里的意思。这是在给刘备预备一条后路,免得刘备帮了公孙瓒这么多年,结果却一无所获。由此看来,在幽州牧刘虞给予的压力下,公孙瓒对自己未来的前途,也是心怀悲观啊
“大兄!”
“不必多说,我意已决。你若是真的想要帮我,就好好的打完明日一战!”()
ps:感谢“风飘衣”书友的月票。公孙瓒与袁绍的大战即将展开,最后的战斗结局,将会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当然,是笔者以为大家预想不到而已。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在书评区猜一猜。当然,猜对了也没有奖励——谁叫你剧透的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