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十一章 父亲不平凡的经历(二)
    91年大水之后,萍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做事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主动提出来不再担任村民组长。村里也考虑到他岁数确实太大(56岁),就答应了他。
    做了三十几年农村最基层“干部”的父亲就这样退了下来。父亲做“干部”的时间比自己的生命还长。
    历年来,萍父亲与清华大学的通信一抽屉都放不下。近年来身体每况愈下,父亲的信写得更勤繁。
    父亲的信并没有石沉大海。学校每次都有回应,但表示爱莫能助,每次不能帮助解决的理由都是相同。
    这期间,萍也试着帮父亲找过媒体和法律人士,向他们求助。希望媒体朋友关注,希望法律人士伸援手,指点迷津。但是他们都没有回应。萍只好作罢。
    也有高人指点,建议萍的父亲直接给中共中央办公厅写信。父亲没有试过,不知有没有用?因为父亲认为,中央领导操劳国家大事,工作一定繁忙,不敢贸然拿这种个人的小事来打扰。
    年底,闲下来的父亲与几个人老战友悄悄上了趟北京——家人担心他有病的身体吃不消,也曾劝阻过他打消进京上访的念头,可是经不住老战友们的鼓动……
    结果可想而知。学校虽然接待了他们,给他们安排食宿,但是谈到解决具体问题(待遇和困难),学校表示爱莫能助。说北京市政府有规定,只解决北京市属单位精简职工,由市政府拨款;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部属院校,北京市政府不予解决。但可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精神,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社会救济,并出具了一纸证明,盖上清华大学人事处鲜红的印章。“球”又踢回到地方上。
    民政部门,父亲的战友们不是没跑过,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他们一直在找,但一直得不到解决,他们才进京上访。他们甚至和地方民政部门打过官司,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他们的问题无法对照落实,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对他们,地方民政部门既同情又头痛。不是不想帮忙而是帮不上忙。
    地方也有地方的苦衷,最主要的难处是没钱。手中有钱才好办事,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嘛!
    民政部门的钱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上面拨给他们的钱都是有计划的。他们没有对应的政策落实,也就不会有他们的计划。民政部门只能象征性地给他们一点点救济,找一次才给一次,最多给个百十块钱搪搪差,打发叫花子似的。
    这对萍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萍的父亲从北京回来后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到邻县他妹夫做教师的妹妹(萍的姑姑)家住了几天,说是散散心。
    父亲没有如期回家,全家人都很着急。直到很晚萍的姑姑打电话来说“你爸爸在我这”,全家人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萍无法猜度父亲不直接回家的心思——是怕家人责怪?还是愧对母亲?不得而知。之前,萍的母亲过五十岁生日,因为没钱,过得简朴寒碜,冷冷清清。
    萍的姑姑后来告诉萍,父亲到她家时显得很疲惫,很消沉,不言不语,吃了几口晚饭就早早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才有些精神。
    父亲跟他妹妹说,人穷志短啊!他其实本来并不想去北京的,但家里负担重,大女儿上大学要化不少钱,学校如能补贴一点,也是减轻家里负担。虽然没能如愿,就当去旅游一趟的。能再到北京看看,也算了了这一生最后的心愿吧。不能算白去!
    萍的家乡地处偏僻的乡村,这些年,虽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乡差距更大。有一句话虽然夸张,但很形象,概括得也很到位——“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象萍父亲这样的农村人,既没有医疗保险,又没有养老保险,更没有任何保障,缺医少药的生活质量对一个多病的老农民来说可想而知。除了长子萍,其余的子女还处在读书求学的人生关键期。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而萍此刻正处在人生最艰难的关口,就是想帮助父亲渡过难关,也是无能为力。
    “百善孝为先。”父亲从小就这样教导子女。这便是萍的痛苦所在,这便是笔者此刻写萍父亲的唯一用意。此刻萍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罪人”——对不起弟妹,更对不起父母。萍的良心受到自责,不得安宁。
    知识改变命运。尤其是对农村孩子,读书几乎是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萍的二妹、小弟由于读书少,一生必然要平庸。
    萍的父亲由于积劳成疾,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一到寒冷的冬天,双膝时时疼痛,独立行走都很困难,户外活动需要人搀。
    医生说,如果不及时医治,不单是腿的问题,人都有可能瘫痪。
    这时萍的父亲反而会反过来安慰家人,别化冤枉钱了。老病,治不好!不看了。反正过一天是一天,混吃等死吧。
    父亲那里是怕化什么冤枉钱,是他老人家知道家里根本就没钱来替自己看病!
    萍的父亲当然知道自己的家底。他是怕家人为他担心。
    想那清华大学也真不怎么样。瞎钱用掉千千万,难道连一个下放老职工的小小心愿都无法满足么?想这些校领导们都是党和国家长期培养,经过精心选拔上来的高级知识分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英,想必都应该有一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心、善心、孝心和大慈大悲的胸怀!他们居然连一个学校下放老职工的待遇问题都无法无力解决!其实像萍父亲这样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下放的,年迈多病的老前辈,目前许多早已经不在人世,现在活着的并不多,并且只会越来越少。再过几年他们就是想发发善心,扶贫济困,拉这些为数不多的下放老职工一把,帮助他们解决待遇和生活困难,恐怕他们都已不在人世,这将是多么大的遗憾和悲哀啊!
    萍父亲他们这一代人,听党话,服从祖国的挑选,看在他们为社会吃苦耐劳、默默奉献,一辈子无怨无悔的份上,帮帮他们吧!
    这件事就这么难吗?萍不信!这点事都解决不了,与国家名校的身份相符吗?为什么别的地方下放人员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偏偏清华大学不能?真的这么难?究意是不能为?还是人不为?不想为?为什么?
    但萍的父亲依然希望并坚信,党和国家以及清华大学,不会将像他这样为国家、为社会、为学校做出贡献的老同志忘掉,一定会尽快帮助他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目前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但他们的年纪等不得!让老人们尽快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到的待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和关怀,使晚年生活得到改善,真正过上幸福的晚年,享几天清福!他们曾经是英雄,是功臣,他们象国宝一样越来越少,理应得到尊重、善待和保护。
    看着父亲拖着病痛的双腿,萍常常想起一句古话:“子欲养而亲不待。”真要到那时,做儿女的不知要多么的痛苦和愧疚啊!
    为使自己良心能安,将来不致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更为了使父亲的心愿能够实现,病体得到进一步治疗,减轻痛苦,过几天想要的生活(不要说颐养天年了),萍有时真想联合父亲的老战友、老同事(也像父亲一样未得到妥善安置的)以及他们的子女共同来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或者去跟清华大学打一场官司——不为得到什么好处,只为给父亲争口气。
    虽然萍好抱打不平,为人出过头,且喜欢写些批评的文字。但是事情轮到自己头上,却束手无策,无可无奈。不能为自己年迈的老父亲做点什么,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因为没钱而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拖着病腿,苦度余生,了此残生。哪里谈不上安享幸福晚年!
    萍只要看到或想到父亲,心里面就难受。
    可萍一农民,一不懂法律,二没有关系,两眼漆黑,找谁?而且目前萍有“麻烦”,连自己的事还烦不过来呢。
    谁能帮助一个老人了却一份心愿?谁能帮助一个无助的儿子圆一份孝心?
    ()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