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8节
    人群七嘴八舌的询问,有的人因为恼怒而情绪激动口不择言,王朝马汉等人瞪眼要呵斥,苏锦却制止了他们,静静的站在人群中等待大家将情绪宣泄干净,这才挥手开口。
    “诸位乡亲父老,渭州是你们的家园,虽然你们大部分的人原本是在城外村镇居住,但你们已经将渭州视作安生立命之所,这种感情我当然了解;刚才有人问我是否是要弃城而逃,我想说的是,自西贼叛乱开始,宋夏交战数十战各有胜负,无论是多大的败仗也从未将渭州城交予敌手,本府绝不会做那弃城而走的懦弱之辈。”
    “那你为何要遣散我等?若非担心城破,又何须如此?”有人叫道。
    苏锦道:“是的,我正是因为担心城破殃及百姓才会如此下达遣散之令,昨日韩帅和范帅都来到渭州商谈此次大战之事,这是我等共同的决定。”
    “韩帅和范帅也担心渭州不保么?他们怎地不来守城却让你来守?我等听说你是科举出身,对于打仗恐怕不太在行,何不请韩帅或者范帅来守城?”
    王朝厉声喝道:“有你们这般跟府尊大人说话的么?谁说的这种话?立刻给我站出来。”
    百姓们经此一喝才想起来这可不是张三李四闲扯淡,面对的可是渭州知府,凭这些话挨个几十板子也不为过,顿时纷纷闭嘴。
    苏锦微笑道:“王都头不必如此,百姓们也是心忧渭州安危才出此言,再说人家并没有说错,我苏锦跟韩范两帅比起来乃是籍籍无名之辈,若是两位大帅能有一人来此守城,胜算起码要大一些,只不过那是不可能的。”
    有人壮着胆子问道:“为何不可能?”
    苏锦正色道:“我已经不仅仅是渭州知府,昨日圣旨下达,本府已经被任命为泾原路代使,整个泾原路的安危唯我能担负,韩范两帅各领秦凤环庆鄜延等路,他们的职责是护卫其他各路的安危,他们没有义务来为渭州的安危负责。再说了,咱们渭州乃至整个西北有怎能全靠韩范两位大帅负责,东边打仗往东边赶,西边打仗往西边赶,岂不是要累死两位大人么?而且两位大人即将奉调进京入职,若是他们离开西北,战事再起之时我等又找谁来协助守城呢?所以靠天靠地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来的实在。”
    人群默然无语,苏锦说的也不无道理,永远靠着这两人救火,韩琦和范仲淹便是长着三头六臂也要累死。
    苏锦道:“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韩范两帅带兵来援,因为鄜延环庆也在边陲,若要来援必然空虚给西贼可乘之机,谁也不知道西贼会不会突然袭击鄜延环庆等路;身为鄜延环庆两路总使,范帅的职责是要护卫两路的安全;而后方秦凤路兵马也并不多,七八个州府实际驻兵也不过四万,韩帅已经答应派出一万五千士兵前来协防,已经算是仁至义尽,咱们岂能事事都靠他人?”
    “可是苏大人,你又说做好了城破的准备,也就是说,即便有这一万五千人协助守城,也难逃破城之灾是么?”
    苏锦静静道:“未战之时需的做好最坏打算,此番西贼来犯不同以往那个,不妨告诉诸位,初步探明,西贼左右厢嘉宁军、保泰军、神猛军已经完成集结,目前驻扎之地在渭州北一百八十里外的会州以东的军营内,保守估计最少有十万众;此番西贼集结休整了近二十天,这说明西贼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敌不来则已,一来便是雷霆万钧之势;我渭州城加上援军不过三万余人,三万对十万,这场仗谁能敢说必胜?”
    众百姓炸了锅般的惊呼出声,谁都见过西贼马队奔袭来去的情形,几千西贼骑兵冲锋的气势便已经教人惊骇,更何况是十万大军,那还不铺天盖地山呼海啸一般的将渭州淹没么?众人算是明白苏锦为何说没有把握了,先前还以为只是常规的一两万人的军队来进攻,这种情形之下,就算是韩帅和范帅前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本府不得不要诸位撤离渭州,若苍天有眼,神明护佑,渭州城能在此战中保存下来,乡亲父老们还可以回来和本府一道重建家园,若是城池不保,诸位也可在他处安身立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大家能活下来,终有击溃西贼夺回渭州的一天,我的意思你们懂了么?”苏锦静静的道。
    人群一阵静默,忽然有人轻高声问道:“如果渭州不保,您将去往何处呢?”
    苏锦吸了口气环视全场,高声道:“我将于渭州共存亡,本府将率三万五千将士战斗到最后一人,不负皇上圣恩,不负大家的信任,我要让西贼付出巨大的代价,让他们经过渭州一战之后再无可战之力。”
    苏锦话一出口便感觉不对劲了,他看到众人眼中闪烁起崇敬的光芒,其实本来就是想说两句豪言壮语而已,要是拿命和渭州共存亡,苏锦说什么也不会干,但他忽略了这个时代的百姓对于视死如归的英雄的敬仰,猛然间一名百姓吼道:“府尊大人,您不是渭州人都愿意与渭州共存亡,我等百姓岂能离去,我等要和府尊大人一起抗击西贼,与渭州共存亡!”
    “对,我等要与渭州共存亡,绝不离开一步!”
    “誓杀尽西贼,保我家园,我等绝不离开!”
    几名百姓握拳怒吼道,就像是干草上的一粒火星,瞬间将干草引燃,顿时呼喊之声遍布广场,数万百姓的呐喊声似乎要将天空都要震得裂开一般。
    第七五五章战备(二)
    一失足成千古恨,本是劝说百姓们撤离渭州,其结果竟然恰恰相反,西北苦寒之地的百姓们颇有瘦硬之骨,越是让他们远离危险逃生,反倒越是激起他们的彪悍之气。
    苏锦坚持,百姓们更坚持,忙活了半天,竟然无一人在遣散名册上登记,叫苏锦挠破了头皮。
    “一旦城破,你们难道忍心见到你们的妻女遭受西贼蹂躏涂炭不成?简直糊涂。”苏锦怒了。
    “城破之时大伙儿跟着府尊大人一起殉城罢了,留给西贼一座死城,他们又能如何?”百姓们高叫道。
    “不成,十多万条性命,你们这是让我苏锦留万世骂名么?本来还有守住的希望,你们这般闹腾,本府必然要分心照顾百姓,这是必败之局了。若因此城破,你们要负上责任的。”
    苏锦开始夸大其词恐吓,但很快便被众人识破,有人叫道:“大人,您也别吓唬我们,我等虽然不是军队,但也能帮上忙,搬石头往城下砸,这事总能干吧,咱们三个顶一个,便等于渭州城多了三万士兵守城,赢面应该更大才是。”
    苏锦挠头不已,看着身边众人道:“怎么办?你们给拿个主意啊,我这嗓子都快哑了,渭州城难道出犟驴么?怎么碰上这帮子不听话的。”
    葛怀敏笑道:“苏大人,百姓也是一片好意,都是想协助大人守城罢了。”
    苏锦斥道:“你是身经百战之人,当知打仗不是儿戏,数万老弱妇孺在城中,战事一起便会乱作一团,到时候谁有精力照顾?”
    葛怀敏忙拱手道:“大人,可以跟百姓们打个商量,老弱妇孺可以撤出城外,青壮汉子可以留着协助守城,本来守城之时便需要有民夫搬运器具兵器运送箭支做饭烧水,就算是遣散也不可能全部遣散走,还不如折中一下,没准真的可以助一臂之力呢。”
    苏锦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虽然明知即便青壮年百姓也不能跟训练过的士兵相提并论,但现在还有众多的准备工作要做,可不能在这里扯皮。
    “诸位乡亲!”苏锦举手高声道。
    人群静了下来,苏锦道:“诸位的一片精诚爱国之心,本府深为感动,但打仗不是儿戏,我不能让大家跟着去送死;不过本府也明白大家的心情,所以本府退让一步,准许青壮百姓留下协助守城,但老弱妇孺必须立即撤往他处,这是最后的底线,若诸位不答应,我便即刻下令放弃渭州,率军退守原州。”
    百姓们见苏锦态度坚决,也只能答应,妇孺们在城中,便是百姓自己也会觉得分心,应该说这是最好的办法了;众人纷纷答应,于是苏锦下令,年纪十八到四十之间的青壮可参与守城,家中独子者不在其列,其余人等尽数撤退。
    一番纷纷乱乱之后,傍晚时分终于将两拨名册填造完毕,城中百姓九万六千余人,符合条件的只有两万七千人,其余近七万人均不合条件,苏锦松了口气,总算是大部分的百姓将被撤离,留下的两万七千人正好作为后勤民夫使用。
    苏锦命葛怀敏将民夫们整编起来组建成民团,每百人选出队长一名,每十队选出团练一人,副团练一人,再设立民团团长一名,命王朝为正,马汉张龙赵虎三人为副共同协调管理。
    当天晚上,苏锦命王朝将民团的职责分派下去,有负责烧水做饭的,有负责运输军资的,有负责城头搬运的,有负责抢修工事的,总之各负其责井然有序。
    到了第二天的一早,府衙公差开始按照遣散名册上的名单聚拢撤离百姓,巳时时分,几队长长的队伍开始缓缓撤离,众百姓痛哭失声,不断回首看向渭州城高大的城墙,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留守的青壮汉子们也默默垂泪,此一去也许便是生死离别之日,谁也不知道未来还能否见到家人,但所有人都怀着重逢的希望,期盼此战能胜,那便还有相见之日。
    其后几日,苏锦下令各处城防再次加强,虽然似乎并无加强的必要,但人们还是自发的将城墙加高,将城垛加宽,好像每夯上一块土便让胜算多了一分。
    北城门外的瓮城也勉强竣工,苏锦对它并不抱希望,不过既然大战来临,总是期待能起上点作用。
    秦州支援的大军也在七月二十七日进城,领军的将领是韩琦手下的得力干将陇州知州景泰,此人虽是文官出身,但言谈举止皆有大将之风,跟苏锦也很是谈得来,到达的当天便提出要立即在渭州北的定川和刘燔堡两座小寨驻兵拦截,这两座小寨本已废弃不用,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一东一西钳制住南下的山口。
    苏锦觉得很有必要,正如他所想的,沿途阻挠西夏军队,延缓他们的进攻打击他们的士气正是心理战的开始,而且此两寨的战略位置重要,也能大量杀伤敌军,挫其锋芒;但是让苏锦犹豫不决的是,一旦此两寨驻扎兵马,必然有去无回,在十万大军的倾轧之下,生还的希望及其渺茫。
    权衡再三苏锦不能取舍,最后决定派兵前往,但同时也下达了命令,一旦情况危急必须立即撤回渭州城,不得死战。
    人选的问题上也是大伤脑筋,在经过剧烈的争执之后,立功心切的葛怀敏争取到了带兵驻扎定川寨的机会,而刘燔堡的领军将领给了陇州都部署的一名名叫张炯的副指挥使。
    两人于二十八日各率三千士兵进驻两寨,定川寨在前,刘燔堡在后,两寨相聚二十里,工事虽然损毁不少,但随军而去的五千民夫三四天便可将之简易的修复,反正只是起着阻挠之功,也无需精雕细作。
    七月三十日,苏锦在城头指挥众人将雷石滚木摆放到位,亲卫飞马来报,称城外有十几个人要进城,说是从京城而来前来渭州赴任的。
    苏锦心头一喜,掐指算算日子,恐怕是李重潘江魏松鹤等人到了,赶紧快马来到南城,远远一看,差点乐出声来,两高一矮三个人汗流浃背的站在城下仰着脖子朝上喊,李重原本就黑,一路太阳的炙烤这回远远只看见两只眼睛和白白的牙齿了,就连皮肤白皙的魏松鹤现在也是黑瘦狼狈不堪,那潘江倒是没变样子,矮墩墩的身躯依旧结实的很,皮肤还是扬州之时的酱油色,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苏锦赶紧吩咐打开城门,亲自出城迎接三人,将三人接进府衙之中。
    三人一致要求先洗个澡再来叙话,苏锦命人在内堂准备了三大桶清水,让三人洗浴,过了好一会儿,三人沐浴干净换上清爽的衣服来到厅中,面色却有些尴尬。
    苏锦笑道:“三位可舒坦了?”
    一名伺候沐浴的差役嘿嘿笑出了声,苏锦奇道:“笑什么?不成体统。”
    那差役捂嘴不说,苏锦正待问个明白,潘江嘿然笑道:“他是笑我等将一桶清水洗成墨汁了,这他娘的一路的风沙,鼻子眼睛里都堵得严实了,换了三桶水才洗的干净。”
    苏锦哈哈大笑,原来差役是笑话他们身上脏,于是笑道:“三位一路风尘,辛苦辛苦,都是我的不是,硬是向皇上将你们要来了。”
    李重淡然道:“这是什么话,苏兄能想起我李重来,是我的荣幸呢。”
    苏锦笑道:“兆廷兄可不要言不由衷啊,天长虽是小县,但总是富庶之地,渭州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大而无用;可是我有急需要你们的帮忙,不然我一个人实在是撑不起这大摊子。”
    潘江笑道:“专使大人何须客气,我早就盼着跟专使大人身后办差,我潘江能有今天全是大人的提携,别说是来渭州,便是叫我跟大人去沙漠戈壁中办差也是无妨。”
    苏锦哈哈一笑,转向魏松鹤道:“魏兄,你呢?本来在绍县当县令,现在被我拉来当府衙主薄,官职并未荣升,相反倒是艰苦了许多,肚子里一定骂我了吧。”
    魏松鹤起身拱手道:“贤弟说哪里话,贤弟需要我魏松鹤来,我岂能推脱,再说了,越是苦寒之地,建立功勋便越是惹人注目,我等听闻贤弟一来渭州便给了西贼一个下马威,连元昊的儿子都被你抓了,都羡慕的很呢,这回终于可以跟着你干些精彩的事了。”
    苏锦哈哈大笑道:“好吧,你们要是真的这么想的话,那我只能恭喜三位上了贼船了,十万西贼即将进犯我渭州,马上渭州就有一场大战了;我也不多说了,三位现在后悔还来得及,立即调转马头打道回府,我会向皇上替三位解释,必不会让三位背负上什么不好的名声。”
    三人愕然相顾,忽见李重大笑出声,指着苏锦道:“你以为你是把我们骗来的么?路过秦州之时我们便已经拜见了韩琦大人,他早已将情形全部都说了,他也劝告我们考虑清楚;所以要跑路我们早跑了,还巴巴的赶来这里跟你当面告辞么?”
    潘江和魏松鹤也嘿嘿哈哈的大笑,苏锦翻着白眼道:“这个韩老儿,抢了我的台词了,下回见到他非给他点颜色看看。”
    第七五六章战备(三)
    渭州城备战正忙,渭州北一百八十余里的大夏会州城中也是一片兵荒马乱的备战景象。
    时间回溯到二十日之前,自从大夏国太子李宁明被苏锦擒获之后,李元昊接到李济迁的报告之后,立刻便召集了殿下众臣商讨对策,李元昊可不是来听众人意见的,他是来下达命令的。
    第一道圣旨便是:立刻废李宁明太子之位,以次子李宁令哥接替太子之位,彻底粉碎宋朝想以李宁明为质要挟或是发出对大夏不利的言行的企图;这一点众臣极为佩服,很少有人能这么干脆的抛弃亲生儿子,因为这么一来便等于亲手将李宁明送上断头台,一个毫无价值的仇人之子,他的下场用屁股想也能想得出。
    第二道圣旨的主旨便是两个字:报复!
    李元昊自以为已经将宋人压制的不能动弹,近半年以来,大夏骑兵如宋境如家常便饭,有事没事都会率兵进入宋境溜达一番,宋军只会躲在城寨中窥伺,虽然大夏骑兵也轻易不敢进攻城寨,宋军的城寨都很坚固,而且弓箭射程既远且劲,攻城无异于自讨苦吃,但即便是不交手,这种满足感也足以鼓舞士气了。
    这就好像一个强盗进了别人家的院子,主人家明知强盗们在院子里撒尿拉屎,却只能躲在屋子里窥伺,对于主人家而言是种难言的耻辱,而对于强盗们而言则是一种目空一切的信心。
    第一道命令获得了众臣的赞许,但是第二道命令一下达,顿时招致大多数臣子的反对,其中反对最为激烈的当属外戚野利兄弟,这两人一个叫野利遇乞,一个叫野利旺荣,是皇后野利的两个哥哥,此二人都是党项族最为彪悍的野利部族的首领,西夏军中最为骁勇善战之兵大多处于野利部族,他们也是元昊的忠实拥护者和最可靠的左膀右臂,此刻分别任左右厢军总统帅,人送野利两大王之称。
    但是今日这两人的反对却最为激烈,他们反对的理由是,既然皇上已经另立太子,那么李宁明被俘的影响已经消除,而特意为了一个已经没有任何作用的李宁明兴兵报复,实属义气之举。
    况且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大夏国似乎已经经不起一次大战的消耗了,战争四年以来,大夏各部族的男丁都被抽调参军,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只剩下妇孺孩童在苦苦支撑生产,田地荒芜无数,牛羊马匹由于缺少人手饲养数目也在锐减,整个大夏百姓们的生活经过这四年和宋朝的战争不但没有预期的那样劫掠更多的物资活得更滋润,相反已经倒退到连基本的生活奢侈品茶叶都喝不上的地步了。
    茶叶和布匹原来都是和宋朝交易而来,现如今‘饮无茶,穿无衣’,毛皮和青盐倒是堆积如山,但是由于贸易断绝,宋人改食海盐,没有毛皮宋人有棉衣照样过冬,而原来向大宋称臣时每年不但可以用毛皮青盐换取粮食茶叶布匹等物,而且每年宋朝廷还会岁赐白银万两,钱十数万贯,茶叶两万斤,现如今什么都没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身为部族首领的野利兄弟自然是有切肤之痛,部族的勇士们战死沙场倒也罢了,勇士们生来便是打仗的,死了再生便是。但目前的状况,军队的粮食都不能保障,后方留守的妇孺也吃不饱穿不暖,到了秋十月之后,一场大雪下来恐怕要冻死成千上万的人,打仗都没死那么多人,若是饿死冻死许多人,那简直是天大的耻辱。
    所以一听大元昊又要号召打大仗的时候,野利兄弟的气不打一处来,这个妹夫实在是太过好大喜功,完全的由着性子来,喜欢欺男霸女,喜欢胡乱杀人倒也罢了,毕竟这对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君王来说并非什么致命的缺点,但是完全无视国内的状况,一味的一意孤行,这就是幼稚之行了。
    面对野利兄弟的反对,李元昊及其愤怒,但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江山社稷有一半是野利遇乞和野利旺荣在支撑,若非这两位穷尽人力财力帮自己肃清大夏全境,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安逸的在兴庆府当皇上,就算是跟大宋开战,主力军队也还在这两人的手中握着,这两人不同意,此战想打也打不成。
    李元昊多么希望可以痛快的大喝一声:“谁敢反对立即斩首。”但是不管内心多么想这么说,他还是微笑着向野利兄弟解释。
    “二位的心意朕都了解,你们所谈的情形朕也心中有数,上月你等曾上书要放归一部分军队回去耕种,此时正是耕种放牧季节,确实应该让我们的粮仓丰满起来,让我们的牛羊肥壮起来;这场仗打到今日其实双方都已经疲倦了,有人上书建议和宋国休战讲和,朕也考虑再三觉得是时候了。”
    野利遇乞拱手道:“既然如此,皇上为何不派人去宋朝商谈罢兵言和之意呢?皇上既然知道国内的情形,您怎么能不感到心忧如焚呢?在这样下去,今年冬天必是个饥寒交迫的冬天,臣恐会因此生乱,到时候悔之晚矣。”
    李元昊按捺住想拍桌子的冲动,叹息道:“说起来容易,讲和便是那么容易么?讲和也要讲究时机和方法,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会让我大夏受惠颇多,既然要和宋国停战,我们就要从宋国身上榨取些东西出来,如若不然,讲和便是跟宋人投降,朕是万万不能输了这个颜面的。”
    野利旺荣道:“皇上,那您说怎么个讲和法才是正确的呢?你又要想要条件,又要集结部队大举进攻宋国,这难道对讲和有什么好处么?”
    李元昊道:“这你们就不懂了,跟宋朝谈和,那嘴皮子磨是没用的,你们都知道宋人的嘴皮子一个个赛过千军万马,咱们党项人只会刀枪说话,战场上见真章,跟他们磨嘴皮子必输,而如何让宋人乖乖闭嘴,接受我们的条件不敢讨价还价,只有靠一场压倒性的胜利才能让宋人明白,我们和他们讲和是施舍而非无奈,这样便能取得更为优厚的条件,朕也是为了大夏的利益着想呢。”
    野利兄弟若有所思,李元昊说的不无道理,一场大胜之后再和谈,无异于对大夏来说更有体面和好处,常言道打打谈谈谁打的狠,谁在谈判桌上的腰杆便更直,李元昊这次借机报复,实际上是想以一场大胜体体面面的结束两国的战争,这也是一种高明的策略。
    李元昊见野利兄弟似有触动,忙趁热打铁的道:“两位统领,此战过后,朕答应你们回兵耕种之请求,也会立刻和宋人和谈,咱们休养生息个三五年,待时机成熟再攻大宋,到时候朕让两位统领一个做汴梁王,一个做应天王,让你们好好的享受下半辈子。”
    野利遇乞叹了口气道:“什么汴梁王应天王的,我兄弟二人也不敢奢求,若真能完成统一大业,我二人自然是解甲归田回去骑着马儿放牛羊去,倒也惬意的很;也罢,皇上说的也不无道理,咱们便干宋人一票,打疼他们,对和议将会更加的有利。”
    李元昊长舒了一口气,这两人同意了,他人的反对便毫无意义了,再有反对的,李元昊会毫不犹豫的砍了他的脑袋;李元昊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找机会除掉这二人,这两人对自己确实重要,但也是自己最大的威胁和障碍,决不能让这两人左右自己的行动,把自己当傀儡来摆布。
    第七五七章战备(四)
    既然野利兄弟不再反对,其他人识趣的转变风向由反对便为赞成,既然要打仗,进攻的方向便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李元昊的想法,这回应该是那块骨头硬便啃哪一块,既然要打大仗,便打宋朝的痛处,最好的目标莫过于最近表现的颇为活跃的鄜延和环庆两路;范仲淹坐镇此处,又有个戴面具的狄青曾经一度率兵攻下了宥州城,虽然很快就被打的退了回去,但是着实让大夏君臣恶心了一回。
    对于李元昊建议,野利兄弟暗自摇头,这是好大喜功的老毛病在作祟,鄜延和环庆在东线,乃是距离宋都汴梁最近的一道屏障,宋军在西北的十五万军队一大半都布置在鄜延环庆两路,正是要死守拒敌之势,若是轻易的便被突破了那还了得。
    相比较而言,西路的泾原路和秦凤路虽然号称亦有十万雄兵守备,但其实真正能打的不会超过五万,大多数都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唯一可虑的是身在秦州坐镇秦凤路的韩琦。
    对于韩琦和范仲淹两人,宋朝军中早有歌谣流传“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这样的歌谣西夏军中早有耳闻,实际上虽有些夸张,但倒也说出了些实情,有韩琦和范仲淹这两人扼守西北,确实让西夏军队不敢造次;虽然好水川大胜之后,李元昊曾派人送信给韩琦和夏竦道:‘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但是跟韩琦、范仲淹、夏竦打过交道的前线众将心里都明白,宋朝镇守西北的几名官员是何等的可怕。
    不过这一回出言反对的倒不是野利兄弟,而是殿下的一名汉臣名叫张元,此人本是宋朝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在当地也算是颇有才名,博得了当地人“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的赞誉。
    只不过,此人的运气似乎差了些,参加数届科举累试不第,于是他自视才能难以舒展,遂决心叛宋投夏,仁宗景祐年间,也是元昊建国前的广运、大庆年间,与好友胡昊听说李元昊有立国称帝大志,就来到西夏,此时才改名为张元,其胡姓好友改姓名为吴昊。
    来到兴庆府之后也是毫无门路,在满是党项人的西夏国中,汉人的地位可能比骡马猪狗也搞不了多少,于是二人终日饮酒闲逛,有一日在一家小酒馆中并用笔在墙壁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巡逻者见到后,知道他们不是夏人,因为吴昊名字中的那个昊字和元昊相冲,于是便将他们拿下送予元昊。
    元昊问他们为何触犯其名讳为何进入夏境时,二人大声说:“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元昊本姓拓跋,其先人曾先后受唐朝皇帝赐姓李和宋朝皇帝赐姓赵,可谓一人多姓,这等于是在揭李元昊的伤疤,犹言李元昊反复无常;本来搁在平时,这种话一出口便是被砍头的命运,可是那一天李元昊正好上了个久慕已久的人妻,心情正爽,不但没怪罪还释放了他们并且委以重任。
    二人投夏后颇得信任,李元昊称帝建国后不久,即任命张元为中书令,之后吴昊也被重用。张元远在其家属被宋朝羁縻随州的时候,李元昊派间谍矫宋朝的诏书竟然成功的解救了张元的家人,这更让张元死心塌地的为李元昊效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