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3节
    三八节快乐!
    不知不觉!
    111章了!多好的数字!难道不值得浇灌营养液!(喂)
    有妹子说网页怎么浇灌,网页好像要回文案页面浇灌哦!app就是在章末戳一下!
    还有妹子说想看看感谢的效果,甜甜春不敢开!怕大家都屏蔽甜甜春的作话!没有作话可以唠叨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大家可以去甜甜春的微博看看前几条,上面有截图效果!看着比正文好多字!都是大家满满的宠爱!比心心!!!
    112、第 112 章
    李元婴出了个主意就跑, 也不管李二陛下答没答应, 会到国子监后他又恢复了一贯的好学, 天天带着小伙伴们堵夫子。不过最近他多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规划吐蕃出游路线, 给每一个地点琢磨一个说法, 串联成一个完整又激励人心的故事, 好吸引众人前往吐蕃观光旅游。
    编故事李元婴是最擅长的, 但要编得真实, 便要立足于现实。李元婴接下来边搜集资料边整理故事线,偶尔还写信去询问江夏王他们这些送亲使具体细节。
    一个多月下来, 李元婴把“文成和亲”的故事编了出来, 先用汉代公主和亲的种种遭遇作为对比,衬托出和亲的不易,接着便是着重描绘文成的聪慧、大唐的慷慨。
    这一段立足于商队带回来的吐蕃风土人情, 图文并茂、十分真实:吐蕃的人衣物简陋,大多是皮毛经简单缝制做成,只有实用性, 缺乏观赏性, 大唐的衣饰华美精致;吐蕃没有精烹细炙的习惯, 大多粗吃粗饮,不会烧制精美的餐具;这些还是其次,重要的是吐蕃无人学医,大多信虚无缥缈的巫术,有伤病要么努力熬过去, 要么去求助部族里的巫师。
    文成带去的工匠、医者、绣娘正在改变着这一切。
    吐蕃也有许多值得一玩的东西,凶猛的牦牛,成片的羊马,无边无际的草原,经年不化的雪山。提到玩李元婴可是专业的,他逮着自己想玩的东西吹了一通,最后表示不走一次吐蕃算不得大唐人,不骑一骑吐蕃的马不是好男儿!
    李元婴写写画画到六月初,终于把《文成和亲》弄出来了,托人把稿子带去给李淳风,让李淳风帮忙尽快印出来,先分给宗室子弟,然后对外也卖一些,给日后的出游做铺垫。
    忙活完自己心心念念的事,李元婴还没来得及快活玩耍,又从媚娘那里看到篇特殊的文章。
    这文章的作者是个外地来的读书人,叫张柬之,是襄州人士,今年年方十七。张柬之到长安后一下子被图书馆迷住了,每天几乎都早早在图书馆外排队,馆报更是一期不落地读完了。
    后来光是读不够过瘾,张柬之决定自己动手写,内容他早在打腹稿了,下笔洋洋洒洒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张柬之写完,自己检查一遍,觉得没什么大问题,就把文章投到了馆报上。
    虽然武媚也进了国子监,但还是会定时收取馆报那边的文章细读,看到张柬之的文章后大受震动,很快把他交到李元婴手里。
    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福手”“福足”的事。
    隋朝末年,隋炀帝屡征高丽,又搞了许多劳民伤财的大工程,直接导致百姓赋税繁重,日子越发艰难。为了逃避赋税,许多百姓自残手足,以残缺之身示人,表示自己不符合征集条件!
    这种事情李元婴以前没听说过。因为不堪赋税之重,百姓宁愿弄残自己的手或者脚,还称它们为“福手”“福足”,这朝廷的赋税得是多可怕啊?
    更可怕的是,这隋末兴起的风气,到大唐立国之后仍未根除,比如张柬之家乡就还有人这么做。
    张柬之出身寒门,家中累世都没出过官宦人士,独他一人聪明机敏、得了重重举荐,这才有机会到来长安求学。
    少年离家,他自是想要闯出一番名堂来的,这文章就是他投出去试探的小石子。
    现在看来,这颗小石子扔得很准,至少李元婴读了就觉得张柬之文章写得好,有条有理又发人深省。李元婴道:“没想到世上还有这样的事。”他抬起自己的手看了看,和魏姝她们感叹,“我手上哪怕破了个小口,都觉得疼得受不了,他们怎么下得了手?”
    魏姝道:“不到迫不得已,谁会想伤自己的手脚?这约莫就是苛政猛于虎。”
    李元婴也是读过礼记的,自然知道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那讲的是孔子带着弟子路过泰山,遇到个居住在猛虎出没之地的妇人,一问,才知道妇人一家三代男丁都是被老虎咬死的。孔子问妇人为什么不搬离这个地方,妇人说他们更害怕苛刻的暴政。
    于是孔子便感慨“苛政猛于虎”。
    武媚另有一番见解:“比起隋末,大唐的赋税已经轻了许多,不至于如此。这里头应该有一些人单纯是为了逃避苦差事,宁愿废了自己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当个别人眼里的‘废物’,长此以往,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应该下令禁止这些做法。”
    狄仁杰也读完了张柬之的文章,他也赞同武媚的看法。赋税重的时候这么做可以理解,而且很让人同情;赋税轻的时候还这么干,那就太不应该了,不管对朝廷还是对自己都是不好,应该尽量禁绝这种做法。
    唐璿道:“圣人应该会有决断。”
    李元婴点头。馆报虽然不是什么正经刊物,但是百官之中爱读馆报的人还是有的,肯定会有人把这篇文章呈到李二陛下面前。
    当然,坐着等人办事不是李元婴的习惯,他说道:“这张柬之文章写得真好,想法也很好,我要去和老孔说一声,赶紧把人招进国子监来,别摆架子白白将人送到其他地方去了!”
    李元婴说干就干,当即带着文章去寻孔颖达。
    正巧孔颖达在直舍中,见李元婴来了,眉头跳了跳,问他来做什么。
    李元婴把馆报的头版文章给孔颖达看。
    孔颖达不明所以,接过文章仔细看完了,心中也有些震动。他虽历经两朝,却是少年成名,没吃过什么苦头,一辈子都在研究经籍,于民生民情不甚了解。
    看完这篇稍显稚嫩的文章,孔颖达也觉得作者是个人才。看末尾的小字介绍说作者张柬之年方十七,是入京求学来的,孔颖达便明白了李元婴的意思:“这么多同窗还不够你结交,又想招别人进来陪你玩了?”
    李元婴不服气:“什么叫陪我玩,我做的可都是正经事。您看看我进了国子监后什么时候干过坏事了?”
    孔颖达回想了一下,李元婴确实乖得不像话。他点头说道:“凭这文章,进国子监是足够的,等他来了我会尽早安排他入监。”
    李元婴高兴了。他又怂恿孔颖达:“皇兄可没时间看我们这馆报,不如您把文章呈给皇兄,让他看看这事该怎么办。”李元婴说完又把刚才小伙伴们的讨论和孔颖达说了,不管是赋税过重还是百姓懈懒都不是他们这些没进朝堂的人能判断的,还是得房玄龄他们这些专业的来。
    孔颖达应了下来。虽然他只管教育,但是李二陛下重文治,他若有事求见,李二陛下自是会见他的。这篇文章写得详实有据,应当不会是作假的,这些情况确实该让李二陛下知晓。
    打发走李元婴,孔颖达便收拾收拾进宫面圣去。
    李二陛下听人说孔颖达来了,还有些纳罕,这早不早晚不晚的,应该没孔颖达什么事才对。
    李二陛下让人把孔颖达放进来,邀孔颖达坐下说话。
    孔颖达便把馆报呈了上去,让李二陛下看看上头的头版文章。
    李二陛下听说过图书馆那边办的馆报,也知道上头时不时会出些不错的文章。不过馆报到底只是非官身的读书人自由组织的东西,每期质量良莠不齐,虽说李元婴每日都让人送一份进宫,李二陛下却没那么多功夫每期都去读。
    既然孔颖达特地过来让他看看这篇文章,李二陛下便接过馆报细读起来。
    读完了,李二陛下叹了口气。他说道:“朕做得还是不够好,不能让百姓安心啊。”
    孔颖达当然不能接这话,他赞颂了李二陛下一番,又把李元婴等人的讨论转述给李二陛下。他也觉得不管是为了朝廷还是为了这些自伤手足的百姓,都应该明令禁止这种做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