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4节
    李副司自知失言,紧紧地闭着嘴,不说话了。
    刘筠冷笑着穷追猛打:“李副司故意记下那位陆解元,哦不,是陆省元了……他的字迹,又因他得居榜首之事表现得这般气急败坏,究竟是为何故呢?”
    “怀如此私心,可还配行知贡举之职?”
    李副司一声不吭。
    他只要不再说错话,单靠这一句话柄,除了受刘筠挖苦几句后,也就不会有什么后续影响。
    即使面对刘筠这句反问,他恨不得回句‘半斤八两’,也不好此时开口。
    另一位副司埋怨地瞪了不得不偃旗息鼓的他一眼,才看向刘筠,正气凛然道:“刘主司,还请彻查陆辞此人,至少将他各份试卷上的字迹,统统做个对比,以摆脱寻人代笔的嫌疑!”
    刘筠不置可否地哼了一声,只垂眸翻翻二人公卷。
    以他眼力,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玄机,心里多少有数了。
    在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影响的情况下,柳三变的省试卷上的字迹,可以说有七分形似陆辞在公卷中的。
    但仔细看陆辞的这份省试卷,虽然只有两分形似,但却有八分神似。
    而一个人有意变换字体时,形易改,神却不易变。
    只是外人走马观花时,除非额外有心留意,否则看的只有形而已了。
    在不四份一同摊开,只粗略进行对比的时候,柳三变那字体上有七分形似的卷子,当然能给人带来更深的印象。
    ——也难怪会导致这种误解。
    那份让人一致给了第一等评的漂亮卷子,的的确确是属于陆辞的。
    但柳三变缘何模仿陆辞公卷中的字体?
    陆辞又是何故临考场了,才忽然改了一种形上截然不同的字?
    刘筠越往深里琢磨,就越觉得此事玩味。
    他不认为这会是一场单纯的巧合,又或是陆辞的心血来潮之举。
    可陆辞要能未雨绸缪、在最为紧张的省试考场上,都能顾虑全盘,细心到这一步的话,那真不像是个虚岁十六的小郎君,更像是头老谋深算的狐狸了。
    不论如何,得益的姑且算是他这一方,自然得帮陆辞一把。
    对副司们提出的严词建议,刘筠心里有底,故意不去拦着,痛痛快快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为平人心,那便请御药院在审查资格时,注意对照陆辞此人的两试笔迹,再作定夺吧。”
    要是字画明显不同者,自会被别榜驳放,不得参加殿试资格。
    但这点,可就不在他们职责之内了。
    刘筠倒不为陆辞担心——单凭官家过往对举子态度上的慎重,御药院在审查时,也不可能马虎对待、胡乱污蔑的。
    尤其事主还是陆辞。
    这位年纪轻轻,就已名列解、省试第一,夺得两元的青年才俊,名气可不算小。
    毕竟要夸张点说,他距离三元及第,仅有殿试一步之遥了。
    而大宋开朝以来,仅在几十年前出过那么一位三元及第的奇才。
    要能在官家手里出第二位,传出知人识贤的佳话,欢喜的可不止是陆辞,还有官家。
    就冲这点,御药院的人在审查时,都将慎之又慎。
    要是陆辞小心过头,在省试中将字体改得面目全非的话,那还真容易有弄巧成拙之嫌。
    但既然连他都看得出落笔神韵间的相似,那些这方面眼光更毒辣的御药院内侍,又如何会漏看?
    看刘筠轻飘飘地就答应了他们提议的得意模样,两位副司不甘心地对视一眼,多少也猜出什么,唉声叹气地走了。
    看两人灰溜溜地离去的模样,刘筠心里简直不是一般的痛快,而是乐开了花。
    碍于还一大堆人看着,他面上勉强绷着架子,只老神在在地抿了口热茶。
    ——这陆辞啊,可真是太争气啦!
    而叫刘筠畅快地出了口气的陆辞,正面无表情地看着滔滔运河水。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掌管殿试的考试机构是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内侍机构——入内内侍省的御药院(《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九之三
    御药院的职责就包括了雕印试卷,对照省试合格奏鸣举人试卷的笔记,审查他们参加殿试的资格等等。如果被判定字画不同,有找人代笔的嫌疑,则要取消殿试资格。
    2.话说我出了个bug。这一届的省试其实是执行誊录的开始qaq!我之前明明还写在了大纲里提醒自己的,谁知这会儿又忘了……咳,你们知道就行。
    3.以及,我刚刚意外翻到了大中祥符八年的知省试贡举的官员名单,巧的刘筠还真是其中之一。
    其他两个是兵部侍郎赵安仁,翰林学士李维。(《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p224)
    4.就如我所说的那样,柳永在宋真宗期考时倒没有被明确刁难的记录,只是考运不好,一直落榜。倒是那个公认脾气好(包拯的唾沫星子飞到他脸上都没发火)的宋仁宗对柳永十分厌恶,哪怕考上了都非要黜落他,或者中了后干脆不给官……
    第六十七章
    州桥上人来人往,热闹喧嚣,却也有不少人悄悄看着桥边的陆辞一行人。
    特别是一些模样娇俏、正处待嫁之龄、四五六品官家出身的小娘子们,更是结伴出没,一个个目光灼热地打量他们,暗暗挑选着自己心仪的夫婿。
    落在陆辞身上的目光,显然是最多的——光华满身,年轻俊俏、风度翩翩的美郎君,谁会不爱?
    只是她们再怦然心动,也有着自知之明:只要陆辞在殿试时不犯忌讳,凭这份才貌,落榜的概率显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大有可能名列前茅。
    如若进入三甲,届时展开争夺的,定就是那几家位高权重的显贵,根本轮不到她们了。
    一想到陆辞多半只能远观,她们一颗砰砰乱跳的心,也就跟着淡定下来。
    相比起来,倒是与陆辞关系甚好、此回榜上有名的那两人更为合适。
    她们一边欣赏着河边的小郎君,一边在心里暗暗点评:已经婚娶的那个柳三变且不算,站在陆郎君身边另两个,朱姓的郎君虽个头瘦小一些,但相貌还是清秀的,这回上榜,名次还甚是靠前,堪称前途无量;滕姓那个年岁长些,模样也还顺眼,也是个合适人选……
    在夺得榜首之位的陆辞之下,同在榜上的,陆辞这一行人里,就还占了三个位置。
    柳七位列第五,朱说位列三十二,最后一个滕宗谅,险险地挂在三百二十五名。
    易庶和钟元,果不其然地落了榜。
    但因早有心理准备,又受过陆辞好些开导和安抚,心情恢复得也快。
    在短暂地失落过后,便能笑着地恭喜几位友人了。
    同保六人,竟有四人上榜,这结果一传出去,一下惹得无数举子惊叹眼红。
    在不少保状上的人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哪怕风头被陆辞抢走大半,他们名次甚是靠前,也足够风光得意了。
    无人知晓的是,作为最风光的中心的陆辞,根本只想安安静静地浑水摸咸鱼,一点都不想要这种风头的。
    望着白浪滔滔,仿佛冒着丝丝寒气的运河水,陆辞此时看似平静,内心却不断在天人交战。
    跳,还是不跳?
    要真想耍赖的话,他其实有的是办法来达成目的。
    毕竟对已摸清柳永脾气的他而言,想说服弱点很明显的对方,可谓轻而易举。
    更别说立下赌约时,还留下无数个空子可钻了。
    然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若真逃了这一回的话,姑且不说他自己心里过不过得去,单说自己一直作为这六人中的大家长(柳七:???)的威严,就势必会有些受损。
    相比之下,他宁可跳一跳护城河了。
    好在作此约定时,只说是立即跳下河里,而未多嘴说要游上一圈:这样的话,只要跳下去了,哪怕立刻起身,也能作数。
    在充分做好热身、保暖、以备万一的急救准备后,以他一向颇为注重锻炼的体魄,应该也没什么。
    陆辞做过斟酌后,便下定了决心,不再拖延,就留在用完午膳后,跳完这河,彻底了解这自作孽的约了。
    日后也得切记慎言才是。
    “咳。”
    柳七不自在地轻咳一声。
    他已被才知情的朱说他们狠狠痛批一顿,如今见小饕餮一脸严肃,当真要履行约定,竟难得地生出些许懊恼来。
    他都忍不住后悔,当时小饕餮随口一说也就罢了,自己怎么还跟着起哄,逼人把这当真了呢?
    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跳入冰冷刺骨的护城河里,可不是闹着玩的。
    除非是常年在水上桃生活、身体强健的渔夫,根本耐不得这样的水温,更何况是他们这种不勤于俗务的士人了。
    就算只跳上一跳,沾上那么一身寒气,恐怕也得小病一场。
    柳七虽想看小饕餮脸色不复淡定的热闹,但更不想小饕餮出什么好歹。
    他越是琢磨,悔意就越重,不禁凑到陆辞耳边,心虚地劝道:“照我看,还是算了吧。你若过意不去,就多应我一件事就好。”
    陆辞面无表情地看他一眼,平平静静道:“多谢柳兄好意……”
    柳七听这话头,以为他要来个顺水推舟,正要松一口气,陆辞就话锋一转:“好意心领,毁约则不必了。”
    柳七眼皮一跳。
    朱说等人满溢凶恶的谴责目光,直刺得他如有芒刺在背,冷汗涔涔而下。
    他十分怀疑陆辞这一跳,若没出别的事儿还好,但如果病上一场的话……哪怕只是小小风寒,自己都得被愤怒的朱说他们当场打得不成人形。
    柳七还想多劝几句,却已经晚了——方才两人说话时并未刻意避讳别人,于是从这只言片语里,暗地里关注着陆辞这一年纪轻轻就夺得两元的省元的好事人群,就凑出了大概意思,乐得将‘陆省元言出必行,为了践诺,下午就要跳运河里’的大八卦,给分享了出去。
    等六人心思各异地用完午膳,汴京大名鼎鼎的民间小报《汴京时录》已将这火热出炉的趣闻给登了出来,郑重其事地放在头版头条。
    柳七对陆辞行事的分寸,还是极有信心的。
    在担心了一小会儿陆辞和自己的人身安全后,他很快放下了心,安逸地啃起了酱鸭爪子。
    乐滋滋地读着新买的《汴京时录》不说,还不时跟神色凝重的其他几人点评几句。
    朱说沉默不语,只冷冷地看着柳七,将手中筷箸,杀气腾腾地插进了一块白玉豆腐里。
    在时隔四年的贡举省试中,年仅十六,就一举夺得省元名头的陆辞,名气其实比他本人和身边友人们想象的还要大得多。
    特别是几日后就要进行殿试的这关键时刻,他的一举一动更是引人注目,但凡是身边有一点风吹草动,都将变成汴京市民津津乐道的大八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