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骄横无忌主父偃
    主父偃的骄横无忌大大有名。他给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五鼎在古代礼仪中是卿大夫们的用具,他们在祭祀时以五鼎盛五种鱼肉食。主父偃说大丈夫活着不做大官,死也要死在大官的份上。欲为人上人的姿态如此袒露无遗,也算是一个直言无隐的人物。
    考虑到主父偃的青年经历,他要求当官的心思如此迫切也容易理解。主父偃年轻时就学战国纵横家术,又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此人天分甚高,满腹经纶,一肚才华,而到处游学,竟然无所遇合。同行的儒生因为他有才华而对他妒忌排挤,他投靠多人也从未引起重视,诸侯宾客也都讨厌他。最后,他上书皇帝言事,朝奏而暮召入见。武帝大叫相见恨晚,拜主父偃为郎中。这封上书共分9条,8条有关律令,第9条谏伐匈奴,存于《汉书》本传中。它表达的是一般儒家对于开边战争的反对,当时不少人看法相同,所以并无多少新意。更有趣的是他为官后主张置朔方郡(今内蒙古河套一带)为灭胡之本,根本就把自己的上书置之脑后。公孙弘反对,主父偃与其辩论,言好处10条,公孙弘并无一条,只得语屈而服。
    主父偃这般聪明但又备受压抑,一旦发迹后的报复心理可以想见。他的笔似枪,舌如刀,做事说话不留情面,凡是有碍于他的,无论贵戚高官、亲戚故友,他都不卖面子,肆意对待。比如他回老家任职,遍召兄弟宾客,散金分赠,数落说:“当年我贫困时,兄弟不供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现在我为齐相,有人竟到千里之外接我。我最看不起你们这帮人,现在跟你们绝交,从今以后,谁也不许上门。”他本为齐人,就想把女儿嫁给齐王刘次昌。王太后不肯,他就记仇。后为齐相时,以齐王与胞姐通奸事威胁齐王,使齐王恐惧自杀。齐王自杀后,公孙弘告了一状,主父偃全家被杀。他贵时宾客以千数,死后无一人来凭吊,只有孔车前来收葬。这些宾客与主父偃也确是同类相聚。
    前人早已注意到主父偃为人骄横无忌、爱好报复的性格弱点,所以史家为之立传以警醒世人。但是实际上,主父偃对历史的影响要远远超出他的性格范围。
    原来,西汉初建时曾分封多名诸侯王。其中的异姓诸侯王被刘邦清理殆尽,但是同姓诸侯王各有疆域,各王国各有地方经济特色,也各有治理之道。从大一统的眼光来看,姑且不论这些诸侯王是否老实,诸侯王国的存在本身便是天下一统的障碍,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便是一例。主父偃此时向武帝上书说,今日妄加割削,也会引起灾涡。不若行一釜底抽薪之计:本来诸侯王死后,王国只传一人,而诸侯王常有十多个儿子,可下令:让诸侯王死后,将王国分给多个儿子,让他们都当侯。这样,人人开心,皇帝又得好名,实际上削弱了各王国,天下不足虑矣。武帝觉得此计大妙,依法施行。“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
    对统一的大帝国来说,主父偃之举真可谓绝妙的发明。多种地方势力在仁孝的旗帜下迅速削弱,大帝国的基础日益稳固。至于此举利弊孰多,这里不想理论。本人此刻联想到的是,为什么我国绵延的历史之中,众多的大家族都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撇开其他种种缘由,眼见的一条便是:当家长把积蓄多年的家产平分给儿子,本来可用来进一步发展的资本马上转化为消费资料,养家糊口的需要进而压倒了资本发展的冲动,经济进一步跃迁的可能便无形地被扼杀于襁褓之中。欧洲中世纪的长子继承制对于西方社会的发展有无促进作用,本人毫无研究,不敢妄言。但是,资本集中的正常流向不能一概用均贫富的口号否定,应该还是可以的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