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的是最理想的情况,这商税的事情本来就不归我管,我贸然出头就要得罪人了,到时候别说是好名声了,说不定连官位都保不住。
有朕在,谁敢动你?赵璋虎着脸问。
我也不能一直靠你啊,人家如果摆出证据来,皇上也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执意维护我,那于昏君无异。
赵璋没想到他会这么想,心里高兴又有些心酸,沈嘉的人品他是信得过的,虽然有些小聪明,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从来不含煳,这样的人如果被朝廷的尔虞我诈斗没了,那他真得哭死。
对了,吴大人已经刊印出第一期的报纸了,先给我拿了一份,让我审阅一番,没问题才会送到皇上案前,你要先看看吗?
赵璋点头,他好奇的很,不知道吴海清会把报纸做成什么模样,沈嘉之前做出的模板他也看过,说实话,他也不是很喜欢,但又觉得沈嘉做的是对的。
沈嘉去把报纸拿给他看,一共八页纸,每一页都有A4纸大小,因为达不到双面印刷的技术,所以都是印的单面。
因为是要给皇上过目的,所以这首次印刷的几份报纸用的都是上好的宣纸,用线装订成一个薄薄的小本子,至少一眼看上去比沈嘉当初给他的美观多了。
再看内容,每一页就一个专题,第一页是朝廷新颁布的政令,包括解读,第二页是文人随笔,写的是关于四书的注解,虽然内容不多,但都是普通学子学不到的精华,第三页是一则故事最后一页就是沈嘉说过的常用字学习,一共十个汉字,每个字的解释和组词组句,看得出来,设计的人非常用心了。
不知印这样的一份报纸成本几何。赵璋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有些爱不释手,其实每一块的内容都没什么新意,都是他看过的,但把这些不同内容的东西拼凑在一个本子里,看着就有意思多了,看第一页的时候会想快点看完,好看看第二页是什么内容。
按我之前的做法,一份报纸的成本只要一文钱,销售定价可以定在两文,如果官府准备给点补贴,也可以定一文,吴大人这个肯定不止,估计成本就要两文到三文钱了。
两三个铜板在赵璋看来都不算钱,可是他也知道民间百姓要拿出两枚铜板买几几张纸都未必乐意,学子们肯定是愿意的,但整张报纸里对他们有用的也就是第一二页,如果是生活拮据的学子,也未必会去买报纸。
你觉得你之前设计的更好?
那当然,光是内容就比吴大人这个多了一倍。
赵璋小声说:但那字也太小了,看着太费眼了。
沈嘉白了他一眼,一般百姓的视力都是很好的,难道你看不清那样大小的字?他之前还真没注意过赵璋有没有近视的问题,他前些年寒窗苦读的时候都格外注意保护眼睛,就怕近视了配不到眼镜以后要当睁眼瞎。
看是看得见,就是懒得看,字小又多。
那样才能节约成本啊。
赵璋知道他说的是对的,所以第二天吴大人呈上报纸时,他当朝就提了这个意见,又选定了一款造价便宜的宣纸,然后让吴大人去印刷,第一期先印一千份,看看市场反应再说。
吴大人后悔没听沈嘉的,看来在揣摩圣意上果然还是宠臣更有优势。
他回去后重新加了内容,可是加完后并不满意,觉得有些枯燥无味,于是又跑去问沈嘉,这还是第一期,本官就已经不知道该刊登什么内容了,以后每个月一次,本官该怎么办?
沈嘉笑着说:吴大人可以面向全城征集稿件啊,像您第三页的故事,就可以让大家投稿,被选中的稿子可以付给作者稿费,其他版面也是如此,而且版面内容可以换,今天说一说天气,明天谈一谈美容,后天聊一聊厨艺,只要内容正面,什么都可以刊登的。
征稿?还要面向所有人?这这也太麻烦了吧?而且一般百姓或者没中举的读书人能有多少才学?他们能写出什么高深的东西来?
不一定要高深吧,我觉得有可以空出几个版面登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比如游记,比如灵异故事,让北方的百姓知道南方有些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出产什么东西,不也是挺有意思的么知识么?
沈嘉上辈子的时候,互联网十分发达,但南北差异依旧存在,大家也都会好奇远处的人都是如何生活的,这里就更是如此了,南方人不知道北方冬天会下雪,不知道北方人主食吃什么,这些都太正常了。
这样的真的可以?
您试试就知道了,您可以在衙门口设个信箱,让读过报纸的人说一说自己对报纸的想法,集思广益,肯定能越做越好的。
吴海清朝他点点头,笑着赞道:年轻人的脑子就是转的快,那本官就试试。
一千份报纸很快就印刷出来了,因为没有插画,印刷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且这次用纸选的是最便宜的,摸着比较粗糙,印刷出来的字也只是板正,一点也不好看。
吴大人看完眼睛都酸了,他算了下时间,发现自己要将一份报纸看完竟然需要一个时辰,他居然不知道自己在这八页纸上刊登了如此多的内容,然后将报纸送了几份给好友,让他们提意见。
秦掌院是知道报纸这东西的,吴大人问他讨要了一篇他曾经的佳作,放在了第五页的佳作鉴赏中,但整体的报纸他还是第一次看到。
打开后,一股浓郁的墨味飘出来,但他并不讨厌,读书人对墨味都是比较喜欢的,他一口气看完,竟然觉得一点也不阻塞,也没有不耐烦的感觉,就连最后一页那十个常用的字居然也全部看完了,还指出了一个小错误。
这报纸很好,至少学子们肯定会买的,一千份估计太少了。
吴大人无奈地说:你知道沈嘉让我印多少份吗?
多少?
十万!他怎么敢想?他说可以匀出一半直接卖给各家书铺,那些书铺外地都有分铺,分一分也不多了,剩下的文武百官肯定都是要各送几份的,还有各各地官府送几份,先让地方看一看这报纸长啥样,这么一算,十万份确实不多,可是这成本也不低啊,如果收不回本,朝廷要一直贴补,恐怕坚持不了几年就得结束了。
秦掌院也很支持将报纸送到各地,尤其是乡下地方,最后一页的识字对百姓帮助太大了,如果一个五岁的孩童能从小开始听报纸,学汉字,那五年后他基本就能自己读懂一份报纸了。
这是完全不需要成本的学习,只要是聪明人都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秦掌院想了想说:国子监那边也给送些去,让每个国子监监生都看一看,你不是说还要公开征稿吗?他们的才学应该可以贡献出一点东西来,而且还能得到稿费贴补家用,肯定有人愿意投稿的。
你说的对,我就给京城附近的所有私塾学堂都送一些,都是育人子弟的地方,肯定会喜欢看报纸的。吴大人这么一想,赶紧让印刷厂加印了九千分,凑足了一万份,然后拿去到处分。
沈嘉从他手里买了五百份,总共也才花了一贯钱,然后让大姐夫的商队带回蜀州,送给蜀州各个地方,美名其曰,给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
其他官员有样学样,很快就瓜分了第一期的报纸,吴大人见状,又让印刷厂加印了一批,这才有报纸投放到市场。
学子们早就听说有报纸这么个东西,不少人也已经拿到手了,最近学子们凑在一起基本都在讨论报纸上的内容,因为是吴大学士亲手操刀,又征集了秦掌院等大学士的文笔,所以这份报纸的含金量格外重,学子们拿着都爱不释手。
这篇四书注解写的太精彩了,与我之前看过的都不太一样,竟然还是怀安先生的随笔,我记得怀安先生有写过一整本的四书注解,可惜我等无缘得见。
如今可好了,我们居然能看到其中的一篇,听说这报纸每个月刊印一期,不知下一期还有没有这样的注解。
不管有没有,到时候让人买来看看就知道了,一份报纸才两文钱,我随便抄一本书就能赚到一年的报纸费,这可比买书划算多了。
确实,朝廷可真为我们做了一次好事了。学子们纷纷赞誉朝廷这次报纸办的好,办的对,连带着吴海清的名声都提高了一大截。
第九十五章 独家代理权
吴海清最近走路都带风,精气神十足,总有人来问他报纸还有没有,虽然加印了一万份,可还是不够卖的。
长安各家书铺原本只是不好拒绝朝廷的要求,拿到报纸的那一刻内心是拒绝的,纸质这么差,印刷这么丑,字体这么小,谁要看这种劣质的东西?读书人可都是清高的,一开始每家也不敢多拿,吴大人卖着老脸才让每家分了五百份。
五百份也不贵,各家掌柜心想:大不了这个钱自己出了就是了,这些报纸谁愿意要谁拿去。
结果开始卖还不到两天,就有大批的学子涌进各家书店,十份二十份的买,说是一份拿着自己看,一份留着保存起来,一份放在家里,一份放在学堂,剩下的送给亲戚朋友,反正也不贵。
五百份报纸一天时间就售空了,还有人继续来问,掌柜的见状忙亲自去找吴大人继续要货,结果却被告知没有了。
四海书铺是长安城最大的一家书铺,在全国十三行省都有分铺,东家是大富商魏舒,今年也才刚过而立之年。
他拿着报纸仔细看了一遍,看到第一页的内容时就激动了,竟然是朝廷这个月颁布的几项政令,虽然与商人无关,但这表示朝廷想以报纸为媒介,将新政令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下去,这就意味着以后商人没必要拿着大把的钱财送给各路官员打探消息,这对他来说有好有坏。
再看后面的内容,魏舒真心佩服创办报纸的人,听说是文渊阁大学士吴海清办的,也只有这样高洁无暇的大文豪才能想出如此惠民的东西。
你说这报纸一份只买两文钱?魏舒问一旁的书铺掌柜。
掌柜的擦了把冷汗,低头应道:是,官府特别交代,价格是全国统一的,不允许书铺私自加价,哪怕运到外地也必须是这个价,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取消代售资格。
魏舒大笑起来,你起初心里肯定想,就这样的东西送给我卖我也不卖是吧?
掌柜尴尬地笑着说:可不是,这东西长的丑,又便宜,就算进价才一文钱,卖一份才能赚一文,谁家也不愿意卖这个啊。
魏舒拿着报纸拍了拍手掌心,那是因为你没看到这东西的价值,一份报纸赚一文,一千份就赚一贯,看似不多,但你要知道,这一千份的销量为我们书铺带来了多少客人?只要其中有一成的客人多买了我们一本书,那这都是额外赚到的,这报纸是薄利,但能为书铺引来客源啊。
掌柜一想,果然如此,这一期的报纸卖断货了,但每天还是有人来询问,有些人顺便就进书铺买点其他东西回去了,生意勐然好了不少。
我听说,吴大人起初怕卖不出去,往官员家中送了许多,权贵世家们可不在乎这几个铜板,自然是愿意给他面子的,没想到这确实是个好东西,如今不少人家都拿报纸做人情。
可是吴大人不准备加印一些吗?这不够卖啊。
魏舒虽然是商人,但在朝廷也有相熟的人,知道的消息比较多,他说:这第一期的报纸从第一次刊印到今天已经过去十天了,想必不会再加印了,因为吴大人正在准备第二期报纸的事情,你也别管这些,我会亲自去找他谈,争取下一期能分给我们更多的报纸,到时候你往其他分铺送一些,先让我们四海书铺扬名起来。
这小东西真能让咱们书铺扬名?
运作得当自然可以,前提是得快!魏舒离开后直接让人去吴大学士府上投拜帖,还送上了重礼,不过随从回来后说:吴大学士的门房没收您的帖子,但他也说了,他家老爷今日都忙于创作,谁都不见,我将老爷您的打算告知他,他进去询问后给了我一句回话。
哦?什么话?
吴大学士说,您如果是想谈合作的事情,去沈府找沈郎中,这报纸是他提出来的,吴大人只是个写文章的,不管生意上的事。
沈郎中?魏舒对朝廷官员有所了解,姓沈的郎中最出名的就是户部那位了,如果是他提出来的点子,那他真想去会会他。
那你给沈府递拜帖,说我请沈老爷明天下午去喝茶,顺便谈一谈这报纸代售的事情。
随从立即又拿了份帖子去沈府,这回没有被拒绝,门房收了帖子好脾气地说:我家老爷去衙门了,这帖子等他回来后再送进去,到时候不管应不应都会给你家答复的。
那就多谢小哥了。随从很有眼力地给沈府门房塞了个荷包,宰相门前七品官,高门大户的门房有时候起到的作用可不只是看门。
门房笑眯眯地收下了,随从心里一松,回去等消息。
沈嘉下衙后就被吴大学士喊去他家里了,连饭都没招待他,就被拉进书房,请他帮忙看这几天收到的投稿。
我可真是没想到啊,这约稿的通告刚发出去,就有人来投稿了,我看了不少都是这长安城里有名的才子,也都是他们的佳作,想必是看报纸卖得好,想把自己的作品刊登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这是必然的,这可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不过吴大人为何叫下官来?您手底下的官员才是真正的学者,再不济还有翰林院呢,您可以雇几名翰林院的大人来审稿,给工钱的,您也知道翰林院的同僚都没什么油水,能有额外的收入他们肯定愿意来帮忙。
本官是担心有人提前将内容泄露出去,那就不美了。
您多虑了,这不过是一份报纸而已,真要有人泄露了内容,您换掉就是了,能刊登的东西多着呢。
吴海清想想也是,还是年轻人看得开,他也是最近心神都挂在这报纸上,有些太紧张了,毕竟这东西真的会风靡起来。
沈嘉怕他自信心膨胀,提醒他:大人可要认真审核每一期刊登的内容,如果内容不好,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愿意看报纸了。
这还用你说,为了找出最好的作品,我眼睛都快看瞎了。
沈嘉见书房里到处都堆放着书籍和信件,也知道他没说谎,还是那句话,您可以组建一个编辑部,专门负责报纸事宜,这前期只是审稿刊印,等报纸销量上去了,您还可以辟出一块版块来招商,用来登商务广告,这是能收费的,也就能弥补一部分支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