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22章 来一次辩经
    其实对于科考是不是要改,赵曦也没确定。
    在赵曦看来,不管是那个学派,只要还是科考,总离不开经史子集,也就是说,科考选材,到底还是那么回事。
    典籍,就是释义能解释出大天来,只要不是百科,取才就有局限性。
    历史有其必然性,科技也一样。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带动一个时代飞跃,那怕是帝王也不行。
    赵曦明白这点。
    从实业入手,引导人们有一种认知,同时稳定提高工匠的地位,在特定范围内,能滋生一种趋势,赵曦就已经很满意了。
    主要是,他真的没能力系统的做出一套教材来。
    还有,他是帝王,行事作为,时时刻刻被关注着,那些没来由的事,他没法做。
    别扯什么天授,越是遵于孔孟之道者,越觉得天授是扯淡。
    或许将来他可以在施政时,可以促进一下科技在国朝州府事务中的比重。
    帝王,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是否有利于皇权统治。而现在的科考,不管哪家学派,都脱不开这一点,也不会脱开这一点。
    所谓的分权,别说现在这个时代,就是在后世,赵曦也没认为那种分权的政体适合这个国度。
    大一统的集权,是最适合这个民族,甚至整个汉文化区域最适合的政体方式。
    赵曦记得看过一本书,就是说体制和文化根骨的。
    汉民族的文化根骨是流域文化。大一统的需要是治理需要,是安全需要,更是文化的需要。
    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就说治理黄河。黄河泛滥是整个黄河流域的大患,从上游治理黄河效果最为显著,而受益者却是中下游。
    从上古传说,治理黄河泛滥就是从黄河根源,从黄河上游入手的。
    保护上游植被,在上游分流疏导,这是治理黄河最有效的办法。但黄河的上游却是西夏……
    国朝对统一西夏的需求,名义上是因为李元昊的叛出,其实这种需求是从文化根骨上就有的,是潜意识的需求。
    这也是将大理纳入版图,和战胜西夏在朝堂和士林中反响差距大的原因。
    流域文化是这个民族的根本,不是那种建个城堡,围几个村子就可以自给自足的城邦文化可比的……
    扯远了……咱还是回到儒家学派和科考的事。
    皇城司调查回来,赵曦才知道原来这时代解释经典居然有这样多的学派。
    赵曦大概看了看,所谓的学术分歧,居然是各自对《易》的理解不同。
    否则,也不会出现邵雍那种象数学术也成了一派儒家学派……还不能说人家是顶儒家的名头,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释义经典,无非解释的方向是卦象和爻辞。
    也难怪,儒家经常借二帝三王说事,这三王不就有周文王嘛。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周易》了。
    到这里,得做一下说明了。
    孔圣人在创立儒家学派的起初,便是借用《易传》来为儒学立论的。
    在释义儒家典籍时,各家学术为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就究竟到了《易》的原义解释。
    好吧,确实挺乱的,越了解越乱。
    这玩意儿,怎么说呢,倒是见仁见智最能说明问题。
    赵曦把所有学派的核心教义都看了看,做了一些了解,发现自己反倒更糊涂了。
    能成为一家学术,自不会胡诌八扯,都是有根有据的,否则也不可能在士林成就一定的影响。
    本来还想着能从这所有的观点中找到自己心意的,直接把政事堂的争论叫停了。
    现在才知道,自己是真没这个能力。
    说真的,若不是多了那千年的见识,自己在这时代就是个小白,任何一个学派的观点,都能折服自己。
    怎么办?
    “诸位相公,关于科考可有定论?”
    有事问相公。赵曦没想过把自己当小吏用,不可能事必躬行,不然养这帮臣工有何用?
    “官家,命题不外乎经史子集,循惯例,并无增减之意。主要是经典注解的分歧。”
    韩琦所说的,赵曦知道,赵曦问的是他们有没有想出什么辙来解决一下。
    自富弼丁忧,韩琦做了政事堂之首,好像棱角圆润了些,也只是些许。最起码在科考争论上,他并没有掺合,甚至没有支持或者反对任何一方。
    估计是没动着老韩的什么……
    “循惯例?”
    赵曦知道,庆历年的科考跟皇佑年的类型是不同的,不明白他们确定的循惯例是哪个惯例。
    当然,这也是政事堂还没个定论,达成一致后,才会呈报并采纳自己的意见。
    “禀官家,以嘉佑二年,欧阳相公主考的类型为例,不做增减。”
    那是改革科考后的,也就是复古训诂,恢复了前朝的策论作为内容之一,适当减低了诗赋的权重。
    马马虎虎,暂且就这样吧。
    “官家,只是在释义上政事堂诸位有分歧。时间尚早,若政事堂能达成一致最好,达不成就需要官家指定一种注解……”
    基本就是这个情况,皇城司倒也打听的清楚。
    “这样啊……诸位相公,我少年进学时师从孙明复。听闻国朝如今之释义,孙师为开创者之一。”
    “虽我师从孙明复,但忙于事务,于治学一途并无建树。今闻所衍者众。朝廷也多日未开庭筵,如今政事堂又因释义有纷争。”
    “诸位看这样行不行,组织一次辩经,或者说让国朝成型的释义流派,都有机会登堂入室,各家也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家学术。”
    “同样,也可在辩经中明道,从而明确来年科考释义。如何?”
    赵曦挺不好意思,觉得这就是闲着没事找事玩。
    确实,朝堂近段还真没什么大事,正逢政事堂有这样的争议,他又特别想深度了解如今的所谓儒家正统,更想究竟一下那个理学又是怎么样。
    所以,他想玩一次大活。
    殊不知,在赵曦看来是玩,可在政事堂的这帮人眼里,这是堪比新皇登基的大事。
    对于士林,还有什么比宫廷辩经更神圣的事?
    “官家,可是有朝廷主导,士林皆可参与的辩经?”
    韩琦有点不太信。士林有辩经,但多是某个书院,不同学派的人邀约,何时曾有过朝廷组织的论道辩经?
    “正是,以庭筵形式辩经,博采众长而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不是有句话话吗?理越辩越明。同样也有句话,辩论的结果是各人保留各人的观点。
    具体会是怎样的体会,那得看大家的自我感觉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