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86 苏轼的起来
    司马光在当时,可谓是声望最高的保守派,连他都被罢职了,其他人可想而知了。
    苏轼,也是保守派。
    他虽然是天才,但在当时声望并不高,所以,他反对新法,立即被贬出朝廷了!
    苏轼,他的出身,那是文学世家,因为他的先祖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也是个大才子,可谓出身就有文学基因。
    他的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均是文人,尤其是他的父亲,唐宋八大家之一,号称“苏老泉”。
    他替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他的弟弟苏辙,自然是车辙的意思,希望苏辙脚踏实地,越走越远。
    《宋史》里面记载苏轼小的时候,他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成败之处,就能说出其中的要旨。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时,激愤叹息。苏轼就说:“我如果成为范滂,母亲是否赞许?”程氏说:“你能成为范滂,难道我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
    可见苏轼从小就其志不小,其母也是个贤惠开明的母亲。
    苏轼二十岁时,博通经书史籍,一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他喜欢读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了《庄子》,感叹地说:“我过去有见解,口中说不出来,今天见到这本书,正中我的心意!”
    对《庄子》能够有这样的感悟,说明苏轼将成为豁达潇洒之人。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进京应试。
    这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俩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苏轼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他的文章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 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名。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苏轼去谒谢他们的时候,他们即以此问苏轼。
    苏轼答道:“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就在他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的时候,突然传来苏轼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此时是赵曙当皇帝,他在藩王府时就听到苏轼的名声,打算仿照唐朝成例召他进入翰林院,任命他为知制诰。
    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是会成大器的,将来自然会被朝廷大用。关键在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人都仰慕信服他,都希望朝廷任用他,到那时重用苏轼,那么人们就不会再有异议。假如现在马上重用他,那么天下人未必信服,反而有害于他。”
    赵曙说:“暂且让他任修起居注如何?”
    韩琦说:“修起居注和知制诰的职位差不多,不可急于任使。不如给苏轼一个接近皇上的馆阁职务,并且请召他来参加考试。”
    赵曙说:“考试是不知道他能不能胜任,像苏轼还有什么不能的呢?”
    韩琦还是不同意,等到考试二道策论,苏轼再次考入三等,得到直史馆的职务。
    苏轼听说了韩琦的这番话后,对韩琦说:“韩公可以说是用道德修养来爱护人才。”
    就在苏轼要大展身手的时候,治平二年,他的父亲苏洵病逝,苏轼和苏辙兄弟只得扶柩还乡,在家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看到师友纷纷被贬出朝廷,再加上对新法也有意见,当下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上书皇帝,谈论新法的弊病。
    苏轼的奏疏呈上之后,赵顼醒悟说:“我本来怀疑这件事,读了苏轼的奏议,思想上的疑虑消失了。”当天召见苏轼,问他说:“现在政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你也可以指明陈述出来。”
    苏轼回答说:“陛下天性具有文武才能,不担心陛下不明察,不担心陛下不勤奋,不担心陛下不果断,但是担心陛下求治太急迫,听他人的话太广,提拔人太快。希望陛下以安静来镇住局面,待事情发生,然后再应付它。”
    赵顼吃惊地说:“你所说的三句话,我当要周密考虑。凡是在馆阁任职的人,都应该为我深入思考治乱问题,不要有所隐瞒。”
    苏轼退出后,把召见的情况向同僚们说了。
    王安石听了,很不高兴,任命苏轼权开封府推官,想用事务来困住苏轼。
    苏轼决狱断案精审敏捷,名声越传越远。恰逢上元节皇帝敕令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下令压低价格。
    苏轼上疏说:“陛下难道是用灯取乐?这不过是让两宫太后高兴罢了。然而百姓不可能家家知晓陛下的心意,都说是用听的看的一类不急需的玩物,夺取他们吃的、穿的生活必需品。这件事很小,对国家大体却影响很大,希望陛下追还前面下达的敕令。”
    皇帝听了,立即下诏停止买灯。
    苏轼见皇帝仍然信任王安石,坚持要变法,当下再次上疏皇帝,请求停止变法。
    这一次,赵顼没有再召见他。
    赵顼是铁了心想变法图强,专信王安石了。
    苏轼见王安石力赞皇帝独断专行和专用大臣,当下在考试进士策论出题时,用“晋武帝平定东吴因为独自决断而成功,苻坚伐晋因为独自决断而亡国,齐桓公专意任用管仲而称霸,燕哙专用子之而失败,事情相同而结果不同”作为问题。
    这事使得王安石更加恼怒,让御史谢景温弹劾苏轼的过失,但一再追究之下,一无所得。
    苏轼见王安石要整自己,当下请求出任地方官。
    赵顼准许苏轼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宦海中,开始了他浮沉的生涯。只是他想不到的是,这不是他最惨的,而是还有更惨的在后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