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李强和叶天琪便到了承天门。
刚巧今天在承天门值班的统领夏康也是左龙武军旗下的一名轻骑校尉。京城武官通常等级制度很严格。有品阶的都被尊称为将军。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军只有皇帝敕封的一二品武官官职后才加称将军。比如李虎的大司马,完整的称呼就是大司马将军,一品。另外,李虎还是神武军骠骑大将军,二品。
而李强出了平匪大将军衔外,他的左龙武军都督统领其实是从三品官职,严格意义上只是个都尉而已。通常三四品的武官官职都是都尉官衔。
都尉以下,通常有骑尉和校尉。官职在五品到九品之间都有。
而皇城禁军之中,各小队的首领通常是校尉,一个校尉管辖五百到八百人不等。比如蒋光,在出征之前就是是校尉。
当然,不管是将军还是都尉校尉,都只是官职后面的一个象征性的虚衔而已。
上朝的各阶官员经过各处宫门的时候,都要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马匹,轿夫,随从,利器等一律不准带入宫门之内。
不过李强是左龙武军都督,乃是夏康的直辖上司,他自然问都没问就将叶天琪也放进去了。只是在叶天琪进宫之前,也照惯例解剑搜身。
除了留下叶天琪的佩剑之外,夏康大方的让李强和叶天琪进去了。看到李强腿脚不便,下轿之后还要靠叶天琪搀扶着才能勉强行走。夏康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拍上司马屁的机会,十分殷勤的关切了几句之后,还派个机灵地手下随身伺候。
李强笑着接受之后。在叶天琪和那侍卫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的走向大明宫宣政殿。
宫城南墙正中的丹凤门为正门,东有延政、望仙二门,西有建福、兴安二门,西墙中部有右银台门。其北有九仙门,东墙有左银台门;北墙正中为玄武门,其东有银汉门,西有青霄门,玄武门正北夹墙有重玄门。北门一带是当时北衙禁军地驻地,关系到宫廷的安危,所以在不到200米恐距离内设了三道门。
李强和叶天琪从太极宫的承天正门进宫之后,绕道转向丹凤门。
叶天琪看着李强转来转去,道:“大哥,你的腿不方便,怎么还转来转去?”
李强笑道:“我走的是侧门。你没注意到这里只有我一个人去上朝吗?”
“那你为什么绕远道呢”“呵呵。自然是有妙计。你附耳过来。”
叶天琪依言将耳朵凑过去。
李强在他耳边轻轻低语了几句,最后道:“怎么样?明白了没有?”
叶天琪微微一思索,道:“明白。不过皇宫这么大。我怕万一迷路就误了你的大事。”
李强笑道:“你拿着我的腰牌,随便找个小太监给你带路就可以了。不过记得千万别闯到内苑去了,不然我也保不住你的小鸡鸡。”
叶天琪苦笑一声,按照李强的吩咐,从一处弯月牙形的拱门进去便不见了人影。
李强朝身边地侍卫沉声喝道:“你知道该怎么做吧?”
那侍卫诺诺的道:“是。是。小的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听见。将军,您请,朝堂马上要开始了。”
李强微微一笑。在侍卫地搀扶下,终于到了宣政殿。
含元殿是处理重大或者机密国事的地方,紫宸殿则是皇帝接见大臣的地方,宣政殿是早朝(也就是日朝)的主要宫殿。
好不容易上了长长的台阶,李强让侍卫回去,径自进了朝堂,在人群后面随便找个位置站了。
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地金銮殿上,大小文武百官按照官阶和品级分成两纵列排列好,在高力士的一声响亮的“皇上驾到”下。文武百官山呼万岁迎接龙袍加身,走路却颤巍巍摇晃不停地李隆基。
李隆基已经多日不上早朝,不过被一众大臣和三皇子的极力劝谏下,李隆基终于肯从碧云的被窝里钻出来上朝。李隆基也突然准许太子李瑁和三皇子李亨参加早朝,表面上是让两位皇子学习如此处理朝政,实际上,他心里已经有传位给李瑁的想法。
这次李亨率领文武百官力谏李隆基回复早朝,李隆基虽然表面答应,还假惺惺的赞赏了李亨几句,但是心里对这个本来就不怎么喜爱的儿子更生厌恶之心。
朝堂之上,李隆基始终打不起精神,在兵部尚书李适之和丞相侍中裴耀卿参奏了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之后。李隆基朝高力士使了个眼色。
高力士会意,唱道:“皇上龙体欠安,有事快奏,无事退朝。”
这样一来,谁再参奏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就算李隆基不会当众治罪,至少也会对他生出厌恶之心。所以许多原本都有事要奏的大臣们都将要说的话咽了回去。
唯独中书令张九龄站了出来,持牌严正道:“回禀皇上,微臣有事要奏!”
唐朝地官员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度,六部自然不消说了。三省则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虽然中后期形成了加秘书省、殿中省和内侍省在内的六省制度。但是通常都说三省,因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长官都是位列宰相班子。当然,张九龄是中书省的长史令,也就是中书令。这是个权力可以一手遮天的官职,不仅仅是丞相,连皇帝要发布诏书如果没有中书令的同意也无法生效。
李隆基年老昏聩,贪图逸乐。经常要求从全国搜罗美女和各种奇珍异宝进宫,还要修建各种金碧辉煌的行馆驿站,极尽奢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所以很多时候,张九龄拒绝签订诏书。这样一来,李隆基自然渐渐的对张九龄产生疏远的厌恶之心。只是他也知道,这个大唐开元盛世,前期是宋璟等一些正直宰相的功劳,后期主要是张九龄和韩休的辅佐。
韩休晚年失节,已经被正法抄家。
剩下的一个张九龄,他心里虽然不满,但是却也无可奈何。而门下省的长官就是侍中,也就是裴耀卿。
裴耀卿和张九龄关系亲密朝中人人皆知。所以虽然位列丞相班子,但是这个裴耀卿的权力却远远不及张九龄。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丞相而已。
至于尚书省,长官原本是尚书令,但是太宗时期起便撤去了尚书令一职,尚书令直接由帝王长官。所以尚书省的二级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就相当于丞相。不过这个丞相比之中书令和侍中权力自然又小了些。
中书令是真正掌握全国军政决策大权的人。但是如果失去皇帝崇信,也等于有名无实。张九龄虽然还是中书令,原本朝中无论大小事都必须经由他这位铁面丞相。但是现在皇帝疏远他,崇信“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李林甫,朝中小事还是中书令决策。但是大事都将权力移交到了皇帝手里。
而皇帝又无心朝政的话,那身为尚书省二级官员的李林甫自然是大权在握了。
李隆基眼皮微微抬起,看了一眼张九龄,没好气的道:“张爱卿有何事要奏?”
张九龄道:“剑南地区嶲,柘,松,维,恭五州同时爆发流民暴乱,蛮獠部族和吐蕃勾结,亦时常扰川蜀边境,牵制剑南兵力。剑南节度使内忧外患,已经快马速递六道请兵血书,希望朝廷派兵增援。形势万分紧急,已经刻不容缓,奈何朝中有奸佞小人蒙蔽圣听,唆使皇上贪图逸乐荒废朝政,至国家安危于不顾,希望皇上立即派兵增援剑南,同时惩治奸佞,以儆效尤。”
说完,张九龄冷冷的目光朝一旁的李林甫瞪了一眼。
李强躲在最后,所以一直没被发现,本来李隆基想要退朝的时候他打算出列奏报,可是现在有场好戏,他自然乐得观赏观赏。
李隆基看了张九龄的奏折,自然知道这位从来不说谎的铁面宰相绝无虚言,也不会危言耸听。
李隆基看完奏折,面色一沉,狠狠瞪了李林甫一眼。
李林甫被瞪得心中发毛,颤巍巍的出列禀奏:“回皇上!张大人不过是危言耸听而已。剑南地区确实有兵情,剑南节度使的奏折三日前也由中书省转到了尚书省,但是这几日圣体违和,微臣怕打扰皇上清修静养,所以扣下折子,以免惊扰龙体。”
张九龄义正严词的道:“李大人,前方军情有关国家安危,岂是你个人能够擅做主张的?”
李林甫也激烈的反击,道:“张大人,下官乃是一片赤诚忠心,一心为皇上龙体考虑。”
“赤诚忠心岂会扣下军情急件?置前方将士生死于不顾,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李隆基一拍龙庭,喝道:“好了。你们不要吵了。你们看看,两个宰相在朝堂之上唇枪舌剑像泼妇骂街一般,成什么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