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
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
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
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
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
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
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
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
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
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
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
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
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
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
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
六日死。
帝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
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
勿止。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
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
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
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
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
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骨行>寒
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
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
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
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
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
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
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
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
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
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
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
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
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
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
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
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
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
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
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
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
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
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
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
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
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
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
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
中。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
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
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
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
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
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
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
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
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
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
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
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
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
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
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
有音者,有得卧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
何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
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
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
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
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
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