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直讲书】(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
《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
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
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
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
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
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
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
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
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
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
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馀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
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轼愿与闻焉。
【喜雨亭记】(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
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
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
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
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
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
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
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
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
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
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
名吾亭。”
【凌虚台记】(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
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
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
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
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
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
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
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
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
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
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
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
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超然台记】(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
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
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
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
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
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
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
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
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
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
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
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
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大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
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
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放鹤亭记】(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
迁於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冈岭
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
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云表,暮则傃东山而
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於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
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於尘埃
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
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
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
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
者,犹不能为害,而况於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
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於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
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石钟山记】(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
清越,枹止响腾,馀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
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
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
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
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人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
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於
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石当中流,可坐百
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
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
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
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
叹郦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
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
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於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
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
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
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
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於正,盖三百
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
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
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於南海之
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於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
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於文行,延及齐民。
至於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
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
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
民欢趋之。卜地於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於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於潮
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
岂理也哉?”
元丰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
於石,因为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其辞曰: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
章,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西游咸池略扶桑,草
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湜走且僵,灭没倒影不能望,作书
诋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
鳄如驱羊。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犦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
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
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
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
如子房而文则过,辨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
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为术,而贽劝
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
用人听言之法,治边御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
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
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
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
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
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
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
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
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前赤壁赋】(苏轼)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
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
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
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
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於江渚之
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
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
骤得,托遗响於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
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
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
既白。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於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
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
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时之需。”
於是携酒与鱼,复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
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
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
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
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三槐堂铭】(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
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
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
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
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
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
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
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
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
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
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
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
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
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呜呼休哉!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
槐荫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方山子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
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
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
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
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
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
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
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
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六国论】(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
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
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
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
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
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於秦而收韩,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
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於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於前,
而韩、魏乘之於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
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韩、魏折而入於秦,
然后秦人得通其兵於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
完於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
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於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
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
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
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
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
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
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
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
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
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於山见终南、嵩、华之
高,於水见黄河之大且深,於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
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於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
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
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
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
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
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
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
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
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
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
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收会稽之馀,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
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乌睹其为快也哉!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
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
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
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壮,皆见于篇,
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
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
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
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
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
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
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
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
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
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
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
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
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
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
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
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
宣。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
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
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
既得之於心矣,乃将以言相求於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於斯文,里之
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於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
之迂阔,孰有甚於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
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於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
庸讵止於笑乎?然则若余之於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
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伟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於解里人
之惑,则於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於虎豹之秦。
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
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
以不至也。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
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
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
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
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余,
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尝云尔。
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
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
且相慰云。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
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
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
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
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
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
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於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秦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
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
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
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
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
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
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
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杨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
人李氏。子男瑰,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
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