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节
    吕真标老板真的疯了?
    这个消息可能是别有用心的人在造谣。
    我所知道的吕老板是个精明能干的农村汉子,他的名字在周围村子里广为传播的时候,我还在学校读书。那时候,农村人的生活开始好转,很多村人手里有了余钱,不再为一日三餐苦恼了,就开始改善住房条件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们这一带农村人修房子可不像城里的房子那样是一栋一栋的高楼大厦。各家都是一户一小院,钱多的修成两层小楼,钱少点的修成小青瓦房,再孬点的,能把土墙推倒了换成红砖墙,再盖上麦草一类的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记得那个时候有种叫牛毛毡一类的材料,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它当时的实际用途究竟是什么。那时候家里的房子在夏天时真像杜老爷子说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我父亲就买回来牛毛毡盖上,嘿,那东西还真管用,挡得住风雨,可是却管不了几年,很快它就在风吹日晒中干裂烂掉了。用火一点,才知道那是沥青做的东西,燃起来可真臭。
    后来我家修新房子了,请的师傅就是邻村的吕真标的父亲吕大爷。吕大爷带着学手艺的儿子吕真标和朋友的儿子赵三中,外加几个师傅和打杂的,就把我家的房子修好了。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去看他们干活。吕真标和赵三中关系特好,干活时他们俩在一起干,休息时在一起吹牛,时不时还说着悄悄话,说到动情处都一起放声大笑;吃饭时,他们俩总是坐在一条长凳上,偶尔有其他师傅坐错了位子,总是会被赵三中撵开。
    我曾经故意躲在暗处偷听二人说什么悄悄话,还真有那么一回,居然让我听到了他们的秘密,原来二人的谈话都是围绕着一个叫王兰桂的女人展开的。
    王兰桂是谁我不知道。再说这本来是两个大小伙子心里的**,我和他们又不是同龄人,偷听别人谈话已经不礼貌了,谁还敢乱打听呢。不过,我是打心眼儿里特佩服吕真标的,因为我父亲他们说起师傅的手艺时,总是夸吕真标能干,干的活是没人能比的,所以呀,我就在心里想,长大了要能跟着他学手艺多好!
    我总是故意靠近吕真标,看他干活。他和赵三中的配合之默契简直不需要言语。吕真标一个眼神过去,赵三中就知道吕真标需要什么材料什么工具,他就总能迅速地把吕真标需要的东西递过去。
    我特别喜欢看二人抛砖。
    抛砖是指在下边的人给站在上边的人递砖头时,为省事时一个人抛一个人接的危险活。一般的人一次只能抛一块砖,还总有失手接不到的时候。可吕真标和赵三中抛砖真的就成了他们的绝活,一次抛一块砖,他们的速度可以比别人快两到三倍。高度适合时,两人会表演一次抛两块或三块砖。一块红砖五斤重左右,当时让我抱两三块红砖,多抱几次会累得直喘气,可赵三中居然能一次往上抛三块砖,而且好像没用什么劲儿一样,站在上边的吕真标双手那么一抄,就能稳稳地接住那些砖头。每当看他们抛砖时,我都会看得张大嘴巴,连粗气都不敢乱出,简直就像在看杂技表演!
    自从那次认识吕真标后,往后的十多年间,我偶尔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看到匆匆来去的吕真标和赵三中。或许是我变化太快,即使对面而过,他俩也没能注意到我。两人经常骑一辆自行车,总是吕真标骑,赵三中坐在后架上。几年后,我再碰到二人时,已经换成了摩托车,不过还是吕真标带着赵三中。
    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从村人的闲谈里,我听说二人已经结婚了。还听多事的人当笑话一样讲的故事是:赵三中娶了他师兄吕真标的情人王兰桂,而吕真标却娶了一个不会生蛋的女人。
    这些故事对我来说,不过是风吹过去的尘埃,很快我就只记得我曾经认识过一个叫吕真标的全能匠人,至于其它的故事,好像都与他对不上号了。
    我从学校毕业回来,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不用再一心扑在书本上时,就会留心旁边的人讲一些凡人小事。三年前,再一次听人说起吕真标时,他正和老婆柳琴闹离婚。听说是他的情人申燕怀上了他的孩子,非要他离了连寡蛋都不会生的柳琴。
    吕真标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怎么可能会一下子就疯掉呢?
    什么事儿都没有绝对可能与绝对不可能的说法。有个成语叫盖棺而论。盖上棺就真的能定论么?我看未必。
    普通人死了,什么都成了过去,唯一能让人记起的可能只有他的某些特点,抑或他说过的某些有意义的话,做的某些可以让人怀念的事儿。大人物死了,他的精神和思想还会影响世人,而大人物的仇家还很有可能将他掘墓鞭尸……你说能定论么?
    所以我觉得,说吕真标疯了的人是别有用心的,何况吕真标还没死。
    吕真标究竟怎么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