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满心中虽有些不以为然,但见这小童言词侃侃,对其父亲所言似极是推崇相信,便如金科玉律、不容怀疑一般,心中也自好笑,便道:“身处边缘,远离王京,乃是贫瘠之土,又怎么会有这么多好处?依你爹爹所说,岂非初封时,先王反而更照顾异姓诸侯?”
屈元摇头道:“我当初也问过爹爹,但爹爹说凡事有好有坏,很多事难说一定。当初武王首封,功臣封得最大最好,皆得封临近王京之国,民多地富,国家也大。然而至今,却只有稍微边远一些的齐国本来就比较大,别的大国都不是初封时的大国。这其实倒也并非是原来的那些封国小了,只不过若封于外围,日后便易于向周围蛮夷征战扩地。边远国家周围之部落多为乌合之众,虽然也往往极勇捍,终不能长久与曾受分封、组织严密的国家相耗。可是若是中间之国四出征战,一来对方也是中原之国,彼此熟悉战法,难以得逞,另一方面也易引起列国干预,得不偿失。是以中原列国多是守土,而齐燕秦楚晋等国却屡屡开疆。原来各国国土虽相差不大,现在周围之国生存下来的,却都已是扩地十倍有余。他们现在立国已久,开发也渐久,人口渐渐滋生,日后其富庶强大,只怕还会在中原腹心诸国之上。”
王孙满道:“照小兄弟所言,这齐燕秦楚晋等国的扩张之势,似不可阻了。想当年齐桓公首霸,用兵天下,那是何等的威风?当时看去,简直就象是立刻便将一统天下,不可遏制。可是现在,齐国却又何以会大大中衰?”
那小童笑道:“齐桓争霸,过分为名。本来齐国虽然地处外围,但姜太公乃兴周第一功臣,所封怎么会差?其地开发已久,又有海盐之利,很早便是富庶之国;齐得以首霸,亦是意料之中。可是齐驱逐北狄,为燕复国,结果因为二君相惜,燕君不小心送出国境,于是齐桓公为显慷慨之风,便将燕君所至数十里齐地尽赠于燕。后来召鲁国相会,被鲁将曹沫劫持,被逼答应割地后回国,又果然守信割地相让。再后来大合诸侯,以苞茅小贡为辞要伐楚国,却又不敢问楚僭号称王之大事,避免真正大战。那次齐虽然得了些名,却没得到丝毫实利,也就是多得了几捆茅草而已。而楚国实力不但丝毫未被削弱,其王号反而得到了默许。这样来说,齐虽富庶,但争霸多年,经常需要与别国对拼国力,却始终不能从别人战败后得取利益,以作补偿。这样过分劳民伤财,便再富也经不起啊。因此齐虽然有地利,却因战略不当,过分为名而不攫实利,结果实际上将自己弄得跟中原郑国一样,终于在齐桓管仲等谢世后中衰至今。”
王孙满道:“那如秦之国,既有地利,又有战略;其多伐中原,每战也多有所得。秦穆公称霸多年,更是有声有色。可现在秦国却又何以萎靡不振?”那小童道:“爹爹说,一国之强,有天时,有地利,有人和。秦穆公称霸,乃是合这三点,其身后便寂寂无声,也是因为这其中的两点颓废。当初秦穆公立足西陲,自然占了地利。其称霸之时,齐桓已老,霸业已衰,又是天时。更重要的是,其得到了百里奚、弿叔、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大批贤良辅助,是以人和也是尽占,终于称霸西戎。然终秦穆公一世,霸业虽强,可惜因通往中原的必经之地崤山被晋把持,军队难出,是以地利先就折损了一半,其霸业也多局限于西戎一地,未能实质影响到中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秦穆公死时强迫大批朝臣殉葬,其中甚至有秦国三位贤臣‘三良’在内。此事大大寒了天下才士之心,其霸业自然难以为继。”
王孙满又道:“那说起来楚国地广兵强,然则却何以至今未霸?”说到楚国,那小童忽然微露迷惘之色,喃喃道:“父亲曾为我等解天下之大势,于别国都大加辩讨,论辩百出,却为何只于楚国没有多作探讨,总只一带而过?”
他忽然道:“王大哥,你游历甚多。你说,我姓屈,是不是说我祖上可能是楚人后裔?”王孙满想了想,道:“是有这么一说,但也不一定。这天下姓氏交叉无数,又哪里就一定能作得准?”忽又道:“不知令尊是何名姓?族支何来?说不定也能上溯一些,看看渊源。”屈元道:“我父亲叫屈明德,好象是从齐国移居过来的。但再往上,就不知道了。”
王孙满默念了几声,但觉“屈明德”这名字似完全没有听说过。他知道楚国姓氏中屈、景、昭等好多的姓氏,皆是楚国王姓之后,国中这些姓都是大姓,官员亦多出于这些姓氏。几百年来,各国都是无数宗族移居他国,分别仕进,是以各姓各氏都是遍天下。若再加上许多人改姓交叉,就更是复杂。是以有屈氏之人居于齐国,又移居郑国,实在并非奇事。因此,如果光从这来看,可说完全看不出什么来。若要真正探源的话,只怕还是得请教屈老爷,或许才有点眉目。
王孙满想了几想,忽然心头一动,故意笑道:“令尊虽然没有多论楚国,我们两个还不是可以略作探讨?比如说先前,我在周都也曾偶尔与人论及此事。当时有人认为以为楚之未能霸于中原,其主要原因乃是因为楚人与秦人一样未习王化,不得中原诸侯相认。”
屈元奇道:“爹爹说楚人亦是周初封之国,还说其王化已久,衣裳教化皆与中原无异,那人怎说未袭王化?”王孙满道:“那人是如此说,我亦有些不以为然……不过你对楚人为何未能称霸,有何看法?”屈元想了想,呐呐道:“爹爹没说。”王孙满笑道:“没关系,我们就是在这里随便说说,反正又不会让别人听见笑话。”说着紧紧盯着他面容。
屈元听他不会笑话自己,登时胆气一壮,想了想,道:“我觉得楚国虽然尚未称霸,但其实小霸已久,假以时日,亦会有大成之日。便说现在,当今诸侯间,只有楚国敢于称王,虽然也是占了地远之利,但国势不强的话,也是绝不可能。其称王之际,江汉诸国皆曾遣使相贺,后来齐桓公伐楚,也故意对此大事视而不见,等于默认。后来楚虽曾在城濮之战中大败于晋,但实力并未深损。况且这许多年来,其地越来越广,民众也渐渐繁衍增多,日后天下第一民口大国,肯定不会再是晋。当今天下皆苦于民口不足,民口多,则国力大,那时自然其力大强,韧力最深。那个时候,只需一二英明之主当政,争霸之事只是时日问题。”
王孙满摇头道:“当今列国,楚之地虽大,但多贫瘠之土。而且楚与秦、晋、齐等同时接壤,只怕算不得有多少地利。”屈元想了一想,迟疑道:“虽然如此,但……不过……其地利虽少,主要之对手,目前却只是晋国一个。楚与齐基本不接壤,不能算有太大冲突,与秦更隔着秦岭,山高路险。更何况地利纵少,只要国家施政有方,人民乐战,也可由人和相补。”
王孙满道:“若论人和,除了国内之民外,别国之关系也极是重要。我观这许多年来,楚多有扩地,近来已与齐相近。齐虽然目前因晋过强而略偏向楚,但其实却也颇为忌楚,保不定哪一日又会助晋攻楚。那时楚国却又如何应付?”
屈元想了想,道:“若是晋楚差不太多,如果晋有齐助,则楚必有秦助。秦苦于崤山为晋所持,过不得崤山,兵锋便无法及于中原,是以暗地助楚攻晋,乃是秦国策之一。大国相争,都盼别国相拼自己渔利,但总体上肯定多还是希望平衡。只要不是太昏的昏君当道,这平衡肯定不会被轻易抛弃的。”王孙满又道:“我观东南吴国,将来似有勃兴之象。楚吴虽然还远,但若是吴国强大,楚肯定还是首当其冲。晋是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的。”屈元道:“晋若助吴攻楚,则楚可以助越攻吴。越国虽小,其志向亦不在小。如此一来,亦是平衡。”
王孙满失笑道:“看来大国相争,只要不失策应之道,总是都有办法消解回击。然而世事难料,你我在这里慨然而论,似乎又失之空泛。”屈元也笑道:“我也有此感。纵观历史,若是前人都能依些起码的平衡之道,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亡国之事发生?”王孙满叹道:“不错。世上只要总有昏君,便总有莫名其妙的亡国之事。这些策略再好,只要主政之人没有眼光没有魄力,还不是一样没有效用?当年周幽王铁桶般的天下,还不是败于自己之手?”他想起烽火戏诸侯的往事,虽然已是过去一二百年,心头仍不胜感慨。
王孙满正自神游往事,忽然一声牛叫,将他拉回了现实之中。原来那些牛早已聚集成群要回庄,只因自己和这名叫屈元的小童侃得有些忘形,完全忘记了它们。屈元笑道:“天色已太晚,牛都有些不耐烦了。王大哥,我们先回去罢。”
王孙满歉然道:“在下只顾闲聊,连带小哥也忘了早晚,实是过意不去。”屈元自是一面招呼牛群,一面连声道没甚要紧。王孙满望着那些牛群,想起自己这一趟似乎耽误时间过多,容易引人多问。他忽然心头一动,自怀中微微露出一丝红色刺眼之物,给一头极雄壮的公牛看,乃是他开始一见有牛就小心收起的一段剑穗。
那牛忽见鲜红色之物,立刻仰头注目。王孙满一面帮忙屈元招呼,一面故意让那牛时不时注意到那红穗出没。那公牛本来就是牛群之长,性情暴烈,连番挑逗之下果然大怒,猛地一刨前蹄,喘着粗气向王孙满冲了过来。屈元大惊,连忙收紧缰绳,但那牛狂怒已急,整个头虽然都被缰绳拉歪,身体却仍笔直地向着王孙满冲去,反而把屈元也给拽倒了。
王孙满见那牛猛力向自己冲来,心头大喜,往后一个倒翻跃至牛后面。那牛见敌人忽然不见,怒吼一声,转头又冲了过来。王孙满连忙又再躲闪,屈元却一面呼喊,一面仍死死抓住不放那缰绳,被那牛拖得在地上翻滚,衣服也被撕破了不少。
王孙满心头微悔,连忙大呼道:“快放手!”屈元急道:“可是牛会伤你的!”王孙满见他颇知为别人的安危考虑,心头忽然一动,并不立即出手制服蛮牛,只是大呼:“我不会有事的,倒是你自己要小心!”说罢一个翻身纵到了屈元身旁,勉强掩住惊慌之色气喘之象,似乎要显自己无事。屈元本来是想死死拉住缰绳,以减缓蛮牛之势免得他伤人,待见王孙满纵跳随心,似乎远胜蛮牛,果然便要放下心来,松开缰绳。但他忽然觉王孙满似是在极力掩饰惊慌气喘之象,急忙又自死死拉住,嚷道:“快跑!它不见你,过一会就会好的!”
王孙满见屈元如此,心头更是巴不得想把其父子拉往周地出仕。他见这时蛮牛情势已急,连忙收起了那红色之物,指望那牛能平静下来。不料那红色之物本来就是忽隐忽现,现在不见,那牛只以为是此人又在挑斗自己,又哪里肯放?那牛暴怒之下,更是疯狂,鼻端流血都不顾,将屈元带得满地乱滚。王孙满知屈元不会弃绳,拔出长剑,一剑砍断了那缰绳。
那牛鼻端不再受制,行动更是敏捷,吼了一声又向王孙满冲来。王孙满见旁边有一株桑树,连忙抓起屈元跃上树顶。屈元喘了口气,急道:“我的牛!……”王孙满忙道:“不用急,跑不了的。”他虽然出身文臣世家,主要攻文略政略,但毕竟是有冠剑传统,对付一头蛮牛自然不在话下。若在平时,遇牛发疯,他一剑便可刺伤那牛,令其不能起。但现在这牛可是这小孩的,而且还是被自己故意逗起的,怎能随便伤之?
那牛见敌人已跃上树顶,一声怒吼,飞奔过来用角抵树。那树并不甚粗,才抵得几抵,便有倾倒之象。可王孙满放眼周围,却见那些树一棵比一棵矮小,势必不便换树。可若是奔逃回村,一来太也狼狈,二来蛮牛入村,狂窜之际只怕更易多伤行人,那样反显自己无能。王孙满又看了那牛一眼,忽然取出那红色飘带系在剑上,纵身下树,远远地向那牛一扬宝剑。那牛见敌人下树,飞奔而至;王孙满急速奔跑,同时不断地把手中宝剑向那牛扬去。
那牛认定了前面这人就是敌人,果然飞速追来。王孙满急忙收起那红色丝带,以免再继续刺激它,撒腿飞奔。他逃了一阵,见那牛仍是奔行之速度丝毫不见减缓,倒是大出意外,不免有些佩服此牛之体力,干脆大喝一声,纵上牛背。那牛未料到敌人竟然飞身上背,全身猛窜猛摇,要将敌人甩将下来。但王孙满亦是练武之人,死死抓住牛角,那牛无论如何疯狂纵跳,依然是甩不脱;但耳边屈元着急呼喝,那牛却也全然不理。
那牛怒跃了好几次,依然甩不脱他,忽然怒吼一声,身子往地上一滚。王孙满眼明手快,立刻跃开,顺手抓住了那半段缰绳。他缰绳在手,立刻极快地把绳系向旁边的一棵树,连双数次,自己则飞身纵开。那牛也要奔来追赶,但这一次大树之力远胜于屈元这样一个小童,自然是无法带之而跑。王孙满吁了一口气,回头却见屈元早已爬下树来,而且还满脸惊惶。王孙满连忙笑道:“不用怕,它是跑不了了。”
屈元见他确实无事,这才放下心来,佩服道:“王大哥力气真大,行动也敏捷,真是令人羡慕。”王孙满微微笑道:“想学吗?我力气大也不是天生的,是后来练武才来的,你要是想学我教你武功,以后你自己也可降伏蛮牛。我的这些武功学自周地……”
不料屈元一听这些,却皱眉道:“我爹说武功只可成十人之敌,可是学好了道德礼法和治国方略,却能制万人。”王孙满道:“当今时世,勇力为先。智谋当然要有,但空有智谋而无勇力相辅,却也是不行。纵然在武功之内,也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乃是说若是你力气足够大,无论别人招式多么精巧,也难以与你抗衡。这里面引申出来,‘一力’便好比武艺,‘会’便可是你说的治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