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十五回:儿皇帝身后垂帘母皇帝 小县令朝内戳杆大军机
    第五十五回:登基做戏,儿皇帝身后垂帘藏有母皇帝。谪官南戍,小县令朝内戳杆原是大军机
    光绪元年的正月,是一个阴惨渗的正月,是一个无声无息、满目凄凉的正月。
    往年的正月,到处都能听见锣鼓声、鞭炮声;这一年的正月,哪几也听不见了。往年的正月,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大红春联;这一年的正月,全部换成清一色的蓝纸书写了。往年的正月,满街都是欢乐的人群,活蹦乱跳的孩子;这一年的正月,大人没事儿不出门,小孩子大都叫爹妈给圈在屋子里不让出去。往年的正月,面熟的人相遇,满口里“恭喜恭喜”、“发财发财”;这一年的正月,人们相逢,谁也不敢高声说话,多数人都是绷着脸,低着头,擦肩而过,好像谁也不认识谁似的。
    是什么不平凡的事件袭击了这座小小的浙南山城,使它变得如此冷落,这般沉闷的呢?
    自从同治十三年腊月廿三衙门里封印之后,除了剃头店、饭馆和专卖年货的糕饼店之外,大都关上店门过小年儿了。城里城外的各家各户,也都买来了红纸准备写春联,买来了花炮准备迎新春;姑娘媳妇儿带的小红花儿、穿的花花袄儿,也连日带夜地赶制出来了;各村各店新年里上演的采茶戏,早已经排练纯熟,单等粉墨登场,大显身手了。驰名远近的壶镇花灯,除板龙、布龙、曲龙之外,更是高台、转车、台阁齐备,狮子、旱船、推车俱全。全县百姓,男女老少,千万双眼睛,单等谢天祭祖辞旧岁,花炮一声迎新春了。
    但是这个眼看着已经来到面前的“同治十四年”的正月新春,却永远也不会来到了。
    就在大年三十儿的下午,正当人们像往年一样忙着扫除、付账、端正酒肉准备谢年祭祖的时候,一匹淌着热汗喷着热气儿的驿马从隔溪南门急驰而来,也没有进驿站,却直奔了县衙门。眼尖的门子一看这副架势,就已经觉出来头非比一般,等到那驿差绷着脸取出马封来,连门子都吃了一惊,瞪着眼睛倒退了一步,脸色立刻严峻起来。他那双绿豆一样的眼睛,小尽管小,却看得十分清楚,驿差手里那只蓝紫色的大封套上,端端正正印着两个扁得出奇的宋体大字:国丧。
    门子不敢怠慢,好像得了急性传染玻浩的,马上收敛起笑容,垂下了眉眼,在回条上用过了收文朱印,打发驿差上马之后,这才端端正正地双手捧着这个极不寻常的蓝色马封,神色凄然地迈着沉重的方步,亲自报到内衙去。
    内衙楼上,金太爷和太太丫头们正在高高兴兴地掷骰子赌东道,以点数多者为胜。有言在先:输家不单要出钱,还要亲自动手为今晚守岁的全家上下准备夜点。随着六颗骰子在瓷碗里弹跳旋转的丁冬声,一阵阵惊喜的狂笑声,惋惜的啧舌声,溢于户外。门子皱了皱眉头,略为踌躇了一下,就把那个蓝色马封递给了在二门口该班儿的内衙小听差。小听差接过马封来一看,也立刻传染上了“优郁症”,夹着屁股低下头,毕恭毕敬地把马封径直捧到楼上去了。
    片刻之后,瘟疫传到楼上,丁冬的骰子声和放浪的嬉笑声,像古琴断弦一般戛然中止,随之而来的是小听差那尖细的嗓音:太爷着各班各房即刻换上白衣素服,大堂站班听点,有紧急上谕宣读。
    人们在默默无言中脱去花衣,换上素服,又默默无言地在大堂上站好了班,低头恭候。
    花衣——请代官员礼服的俗称。清制:每逢节日,大小官员都要穿礼服。
    金太爷拆读了十万火急的蓝马封,当机立断地叫小听差传下话去,又把丁拐师爷请来商议一阵之后,草成了一道六言韵示,这才换上皂色衣巾,哭丧着脸走进大堂来。他当众宣读驿传而至的国丧诏书,又把草成的告示也念了一遍,当即由文案书办等分头用预印空白②誊写清楚了,差专人四处去张贴。
    ②预印空白——清代各府州县衙门在年底封印之前,以白纸预先用印,准备应付临时急用,称为“预印空白”。
    于是,这场大瘟疫,就这样一镇一乡一村一庄地传播开来。尽管多数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悲可痛,但却不得不在正月新春中装出一副痛心疾首、哀哀欲绝的样子来。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几千年来,每逢改朝换代,新皇帝登基,朝里朝外的文武百官,总不免要升降一批,撤换一群。先朝的柱石栋梁,也许会一降到底,甚至锒铛入狱,人头下地;原先的无名小卒,也许会在一夜之间平步青云,从此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这里面的文章和奥妙,并不在于谁忠谁奸,谁会安邦治国,谁要谋朝篡位;升迁贬谪的原因,无非是党同伐异,明争暗斗,成者王侯败者贼,如此而已。
    “才能”这个东西,往往是伴随着权术的有无而可大可小的。汉初的开国贤相萧何,如果不从刘亭长起兵造反,也许一辈子就只能当个小小的县丞,老死在任上。再看《水浒》里的高俅,帮闲的无赖出身,除了会踢几脚毬之外,一无所能,但是一旦奉迎巴结上了皇帝,讨得万岁爷的欢心,居然也当上了太尉,位列九卿之首。
    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金太爷自从出仕以来,连连得到赏识和重用,京官外放,明贬暗升,无非有他那个当军机达拉密的老子在替他撑腰当戳杆儿。如今同治皇帝“龙驭上宾”,升天去了,按诏书上说,已经由六部九卿和王公大臣等公议、并经太后认可,择定辅国公载湉(tián甜)为嗣皇帝。金太爷虽然是皇族,出京的时间也不算大长,可是想遍了宗亲,却不知道这个载湉到底是谁的儿子。更奇怪的是,翻开打京里带来的玉牒查看,“载”字辈儿中,竟连载湉这个名字都没有。这一团突如其来的迷雾,立刻使金太爷忧心忡忡,惶恐不安起来:
    玉牒——皇室的宗谱。
    自己的老子,今后能不能依旧在军机处站得住脚?即便皇恩浩荡,准予暂留原任,手中的权柄会不会削弱?能不能继续当自己的戳杆儿?自己出京的时候,军机处安排好的一切,是否会被新皇上所承认?所有这些,一时间都无从探听清楚。他跟他的老子,不单是血肉相连的至亲骨肉,也是命运与共的皇家奴仆。就好像叠罗汉一样,做老子的一旦倒台,做儿子的就会从半空中倒撞下来。连想起今年初春白太尊两次动本弹劾,虽说有老太爷在军机处全力顶住,先后逐条驳回了,但据说朝野上下对此事议论颇多,而且白太尊也没有因此削职,万一这次人事上有了变迁,白太尊会不会旧事重提,借机寻衅生事呢?诸如此类的疑云迷雾,越裹越紧,憋得他简直透不过气儿来。本来就毫无血色的三角脸上,紧锁着眉尖,耷拉着眼皮,连说话也有气无力起来。
    皇帝驾崩,按制皇族王公服丧百日,其余大臣官员二十六日释服;平民百姓在百日之内不得婚娶寿庆、饮宴作乐;地方官吏士绅,还要群集万寿宫哭奠,俗称“哭庙”。国丧诏书传到缙云县的第二天,正是大年初一。想了一夜心思、通宵未眠的金太爷,一早起来,肿着眼泡皮带领士绅下属们步行到万寿宫,淋漓尽致地嚎啕痛哭一场之后,又红着眼泡皮神志昏昏地回到了内衙楼上。
    刚迈进门槛儿,夫人就迎上前来,一脸的惊慌神色,忙不迭地把一个标有“机密”、“加急”字样的大马封递到了他的手里。
    看到金太太那副失魂落魄的神态,金太爷也吃了一惊,只当是自己不愿意发生的那件事情果真到来了。略一定神,先看落款,见是由军机处直接发来的,再看马封中央,歪歪扭扭地写着“浙江省缙云县正堂金”九个核桃大的怪体字,一望而知正是他老爷子的手迹。这种假借公文封套交由驿站快马飞驰而来的家书,是军机达拉密得天独厚的方便之门,金太爷已经收到不少次了。不过想到这封家书将带来的一定是非同一般的消息,它将决定自己的前途和运命,不禁也有点儿沉不住气儿。
    翻过马封来,见蜡封依旧,说明没有开拆过。这是他立下的规矩,凡是京中来信,不论公私,一律由他亲自拆看。在这件事情上,掌印夫人倒是从无异言,而是严格恪守。
    金太爷心情激动,来不及更衣坐下,顺手拣起烟签来,当即拆封,匆匆浏览一过,这才在烟榻上坐了下来。他双手捧着那一叠雪浪笺,从头到尾细看了两遍,从昨天以来就紧皱着的眉头,终于逐渐舒开来了。略一迟疑间,就按照信上“阅后付丙”的加圈附注办理:把那叠纸就手在火盆儿上点着,拿在手上,眼看它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燃烧,渐次化为灰烬,直到火苗儿快要烧到手指头了,这才把它扔进了火盆儿里。
    付丙——丙属火,“付丙”就是烧掉的意思。
    随着几片纸灰的升腾飞舞,金太爷感到一阵莫名的快意,突然身子一仰,中了邪似地发出一阵怪笑。得意忘形之余,猛然想到国丧期间的禁忌,刚笑了几声,马上又像是叫人卡住了脖子似的戛然中止。俯仰之间,就势往烟榻上一倒,睁眼凝神,不言不语,又陷入了沉思。
    善于从一言一笑中体察主子心意的春梅,今天见到了这番情景,也猜不透她主子怀的是什么心思,只当他哭庙归来后神思恍惚,倦怠难支,急忙过来点上烟灯,熟练地做好了一个烟泡,安在斗上,就把烟枪的一头送到主子的嘴边。
    金太爷嘉许地瞟了春梅一眼,伸出他那瘦骨嶙峋的五个细长手指头来扶住了烟枪,侧身就着太谷灯一连嘬了好几口,这才又仰面朝天,慢慢地喷出烟来。眼看着一团浓烟袅袅上升,弥漫空际,逐渐消失,他肚子里的那团疑雾,也随之烟消云散,身子轻松得真像是腾云驾雾一般,乐不可支。神思恍惚中,把他老子多次送来的家书和密件贯穿起来,通过联翩的浮想,于是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幅幅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图景。终于,他也从烟榻上一跃而起,走到了眼前的图景中去。刹时间,他又回到了京师,回到了几年前的宫廷里去了……
    同治皇帝载淳自从偷出宫禁嫖妓以后,染上了杨梅大疮,太医院御医不敢说破,只好拿它当天花给药医治。用不着说,这种“洋天花”经太医们悉心治疗之后,不但不见平服,反而日见凶顽起来了。他老子咸丰皇帝奕詝只活了三十一岁,由于酒色过度,虽然嫔妃众多,但是拢共就生了载淳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如今又逢“天花之喜诸臻康吉”,外加龙种无传、圣嗣空虚,使得慈禧太后忧心忡忡,寝食不安。载淳在位,她名义上是垂帘听政的生母皇太后,实际上是个大权独揽的女皇帝;载淳一旦“龙驭上宾”,皇帝无嗣,按照祖制应当从近支晚辈中选立皇太子,那么她坐了十三年之久的女皇宝座,就不能不让给新的皇太后也就是她的儿媳妇去坐。因为按照祖宗传下来的章法,儿皇帝登基,只能由皇上他妈垂帘听政,而不能由皇上他奶奶来垂帘听政的。为此,慈禧太后的心事,随着他儿子的病情日渐恶化,也一天比一天重了。要知道,她自打进宫以来,从一个不被人看在眼里的押帐宫娥变成今天大权独揽的皇太后,中间经过了多少波折,费了她多少心思呀!
    在这场争夺权力的斗争中,慈禧的妹夫醇亲王奕譞(xuān宣)是冒了杀头的危险,为她立了汗马功劳的。因此,同治皇帝登基以后,奕譞也就成了同治朝最为显赫的亲王之一了。
    金太爷的父亲,论年纪比奕譞大许多,但是排起班辈儿来,却是奕譞的子侄。自从奕譞成了太后的亲信之后,他看准了路道,决心卖身投靠,花了一万多两银子,买了一个京师闻名的歌妓和一件全海龙反毛皮褂子送进了郡王府,从此居然受到了奕譞的赏识和信任,不到两年,就由奕譞举荐到军机处,成为四位达拉密中最受慈禧信赖的一位。老子有了靠山,儿子自然也就有了出路。就拿金太爷的由翰林先放同知后补知县,又何尝不是他老子在慈禧面前讨下来的美差,替她在山乡僻壤充当耳目呢!
    金太爷离京之后宫中的最大变化,是由于慈禧权势欲的不断扩大加重而引起她母子之间的不和。同治成婚亲政以后,这种不和每每溢于言表,成为朝野皆知的公开秘密了。皇上要办一件事情,不先问问西太后,根本行不通。随着同治皇帝年龄的日渐增长,母子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深。皇上每天例行的请安,到东太后那里,还留下说一会儿话;到了西太后那里,竟连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儿皇帝长大以后,知识渐开,对于他母亲的事事过问和自己有名无实的皇帝身份越来越不满意。反过来,慈禧也对日渐成长的儿子感到碍手碍脚。因此,对于同治的患病卧床,她不单不认为是一件坏事,反而认为是一件好事。从她的内心来说,就是儿子不病,还想给他找一场病来生生才好呢。不过,她希望的只是儿子长期卧床不起,无法临朝,一切权力就可以统统归到她的手里,却绝不希望儿子真地死去。因为随着儿子的死去,她的身份就将由皇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她的听政也将从此终止,一切权力就将落到她很不满意的儿媳妇手中去了。
    同治的皇后,是侍郎崇绮的女儿。她出身名门,自小受父亲的调教,颇懂得做儿媳妇和当正宫娘娘的规矩和道理。不论是伺候婆婆还是“母仪天下”,都没有越礼失仪的地方。也许是小两口儿过于亲密的原故吧,慈禧总怀疑儿媳妇跟儿子在合着反对自己。因此,不单不喜欢她,还设下许多耳目,专门监视儿子和儿媳妇的言谈动静。她也有对儿媳妇满意的地方,那就是成婚几年来,并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没有孙子,表面上看来是坏事:一旦儿子死了,岂不是没有人继承皇位了么?但是凡事有一弊也就有一利,没有孙子,她也就成不了太皇太后,只要变变戏法,依旧可以垂帘听政,仍然可以玩弄权术,只看这戏法怎么个变法就是了。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载淳病势日重一日,慈禧的心事,也就越来越重,迫使她提前考虑选择谁来入继以及是继承奕詝还是继承载淳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她把近支亲族中的几个孩子都默数了一遍:要是为载淳立嗣呢,当然只能从“溥”字辈的晚辈中挑选一个,无异于宣告自己的引退;要是为奕詝立嗣呢,则不妨从“载”字辈中加以选择,自己的权力就可以保持不变。于是乎范围缩小了一圈儿:除了载字辈的孩子之外,别的一概不加考虑了。
    一提到载字辈而又年幼的孩子,她马上想到了自己的亲妹妹——醇亲王的嫡福晋。她妹妹自从咸丰十年奉旨跟奕譞成婚以后,直到同治十年六月,才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载湉,这时候刚满三周岁半——难怪金太爷带来的玉谍中没他的名字了。不管怎么说,自己亲妹妹的儿子,总比外人的儿子要亲些。再说,一个刚会说话的娃娃,总比已经懂事的大孩子要好摆布一些。经过反复琢磨,主意逐渐拿定了,当天就下了一道懿旨,加恩赏给三岁半的载湉以辅国公俸,作为入嗣的先声。
    福晋——满语译音,“妻子”的意思,有“贵妇”的含义。一说即汉语“夫人”一词输入满语后的音变。清制:凡亲王、郡王、世子的正室,都封为“福晋”,侧室则封为“侧福晋”。需要特别指明非侧室的,称“嫡福晋”。
    十二月初五日酉时,同治皇帝终于“龙驭上宾”,成了“大行皇帝”。当天晚上,慈禧在养心殿西暖阁宣布同治弥留时,遗诏立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即日起由府邸移居禁中。慑于慈禧的淫威,王公大臣们除了三呼万岁、叩头谢恩外,谁又敢说些什么呢!
    文宗显皇帝——咸丰帝奕詝的庙号。
    同治皇帝死了,光绪皇帝登基;看起来这是两代皇帝,其实,同治朝和光绪朝都是慈禧朝,摆样子的儿皇帝换了,真正主事的女皇帝并没有换去,因此满朝文武撤换得并不多。只要奕譞不倒,他门下的亲信徒众们当然也不会有太大的牵动。金太爷的老子,不单稳坐在军机达拉密的宝座上安然无恙,而且更其受到信赖和重用了。
    死了皇上,驰送哀诏的驿差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先从京师驰送各省城,再从省城抄送各府州县。从北京到缙云,跋山涉水,路隔四千多里,中间换文又耽搁了一些时间,尽管缙云县在处州府的北面,驿传先到缙云后到处州,但是“水大漫不过鸭子去”,抚台衙门不能直接给缙云县转发诏书,而必须先送到处州府再转发。无怪乎十二月初五日同治驾崩,诏书辗转送到金太爷手上,已经是大年三十儿,比起他老子晚几天发出的直传加急密信来,仅仅早到了一天。
    “咔嚓”一声,金太爷怀里的广竹烟枪落在黑漆描金的烟盘子上,差点几把烟灯打碎碰翻。这一声,把正在京师听他老爷子讲述清宫秘闻的金太爷又唤回到缙云县内衙正楼的烟榻上来,却把倚在烟榻上伺候抽烟的春梅吓了个面色铁青,手脚无措。在往常,自命为“贾宝玉”的金太爷在丫头们面前并不怎么端架子,嘻皮笑脸之外,还常常动手动脚,有时候当着金太太也不避讳。丫头们在他面前,好话赖话也不妨随便浑说,何况春梅是跟他多年的通房大丫头。可是自从接到那个晦气的蓝马封以后,金太爷一反常态,脾气变得十分暴躁,稍不如意就沉下脸来发作一通,两个通房大丫头都领教过了,就是连从来没有受过他一句重话的金太太,早起为了没来得及替他换上纯素的槟榔荷包儿,惹得他把几个彩色荷包儿全都扔进火盆儿里烧悼了。金太太见他正在火头儿上,又是国丧期间,摸不准他到底是什么心思,也只好忍气吞声,当时连一句嘴也不敢顶,直等他穿齐了丧服到万寿宫去哭庙,才一个人坐在床沿上噘着嘴儿生了半天闷气。这会儿春梅见金太爷猛吸了几口姻,愣了一会儿神儿,竟至烟枪掉下来差点儿砸了烟灯,不由她吓了一大跳,急忙伸手去扶,没留神儿一把抓在烫手的灯口上,猛一抽回手来,又把烟膏子打翻在自己新做的宝蓝软缎丝绵坎肩儿上。这一吓,更其非同小可,傻了似的愣在那里,只等主子发作。没想到金太爷这一回不单没有发火儿,反而一骨碌从烟榻上蹦起来,抓住了春梅的手一边摩挲一边连问烫疼了没有,把个春梅都弄迷糊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
    这么一折腾,金太爷的烟瘾儿好像也过足了,精神空前饱满,掏出耷拉表来一看,还不到巳时,离上午香还有一个多时辰,就问春梅书房里的火盆儿生着了没有。春梅回说:自打封印以后,老爷有事儿没事儿都在楼上呆着,书房里就再也没有生过火。太爷点了点头,就传话叫小跟班儿的到书房里去把文房四宝拿到楼上来,准备在午饭以前,给他老子详详细细写一封回信,下午就交到驿站里去,赶明天一早的那班驿传按快件送出。
    笔墨纸砚送到,春梅赶紧接过来铺放好了,就站在桌子旁边细细地研起墨来。金太爷要给他老子禀报和商议的事情太多了。他要参的人,也颇不少:下自梅守备,上至白知府,连告老还乡二十多年的古稀老人李隐吏也不放过。这些人,只要给他们揞上一个“通匪”的罪名,把他们全都划到“叛匪”的伙儿中去,就可以叫他们倒台的倒台,革职的革职,受戮的受戮。此外,他还要破格保举少有的将才林炳出任守备,带领兵将去踏平白水山头,活捉胆敢举旗造反的吴石宕人和雷家寨人,以便在这新皇上登基、人事大变更的关键时刻,做出一些成绩和奇迹来。
    随着春梅那只捏着墨锭在砚台上旋转着的纤纤玉手,金太爷又愣了神儿。在沉思中,一些不太愉快的往事,在眼前渐次浮现。
    近一年来,他在缙云县正堂这把交椅上坐得颇有些不太稳固。尽管有他老子在京里替他撑腰当戳杆儿,先后多次拨落从背后射向他的各种暗箭,但是总有一种岌岌可危的感觉。回想去年的今天,自己和爱妻宠姬在后花园儿嘻嘻哈哈地赏花赏雪,乐曲声中烤着狍子肉,再加上有翠花儿来凑热闹,真是妙趣横生,乐不可支,“虽南面王不易也”。可是曾几何时,风云突变,安安静静的江南山乡,顿时间人喊马嘶,刀枪齐举,劫走了站笼里的囚犯,捅死了心坎儿上的情人,怎不令他痛心疾首,哀哀欲绝呢!
    使金太爷最挠头的,要算是顶头上司处州府太尊白多明了。这个人,语不惊人,貌不压众,文无才干,武缺韬略,本来是他一向瞧不上的庸人;这一次,居然大显神通,不知从哪儿挖到了他姓金的那么多隐私,一宗宗,一件件,全给端了出去。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所参条款又都是他的心病,而且还有据可查、有把儿可抓呢?不过,也还有一句俗话,叫做“强者还有强中手”。白太尊的奏折转到军机处,落到了金达拉密手中,三批两驳,转眼间满天云雾散,什么大罪小错统统化为子虚乌有:贪赃枉法,是道听途说,查无实据;私设非刑,始于京师,上行下仿,有例可援,只消嘱其不得滥用就是了;激起民变,乃是匪徒作案在先,官府用刑在后,变不因激,不激亦变,本末倒置,情理不通;隐匿匪情不报,实因事关重大,且又株连甚广,因此不宜声张。一应匪情,缙云县早已密报军机处,道府地方无庸过问可也。处州府于下属严饬详察,办事尽力,忠于职守,深堪嘉许。如此云云,给了几句好话就打了回来。奏折还没有“恭呈御览”,就“留中备查”了。
    留中——指奏折存档备查。
    笔墨官司的第一个回合,白太尊没得胜,金太爷也没吃亏,不过下的还不是和棋,而是双方处于互不退让的僵局之中。
    这边奏章还没有批复下来,那边紧接着真刀真枪的全武行又上场了,县里开去剿捕的二百余名官兵隶卒给杀得片甲不留,只剩下梅守备单刀匹马败阵归来。这件事情,金太爷不敢据实上报,只说由于“道路不明,地理不熟,发兵征剿,不克而还,兵卒辎重,少有损伤”。可是不知怎么一来,全军覆没的实底儿又叫白太尊给摸走。这一回,白太尊没有拜本启奏,却把损兵折将的前后经过详细写成禀帖,上报巡抚衙门。禀帖中特别指明:雷家寨不明圣教、敢于作乱的畲民,不过十余家数十人而已,加上吴石宕因冤激起变故的叛民,充其量不足百数;今绿旗营以两哨训练有素之强兵,击不足一百乌合之山民,居然除主帅之外片甲不回,可见该军平时兵骄将惰,整饬不严,仓促临阵,至有此失,归根究底,实皆缙云县之过也。
    这样少见的败绩,连抚台也动了火儿,下令责成金衢严道就近查明实情上报。这种差使,本来是既能吃喝玩乐又有铜钱银子的美事儿,道台大人接到了钧旨,刻不容缓,当即冠带袍服,鸣锣开道,一顶八抬大轿,三班丁壮皂隶,直投缙云县而来。一路上游山逛景,晚行早宿,二百里路足足走了四天,方始到达缙云城镇,也不声张,就在驿馆里歇宿。
    当天夜里,驿站管事的从亲随扈从们口中探听到道台大人远道而来,专为查办缙云县的什么劣迹,不敢怠慢,连夜报进县衙门来。金太爷不知他要查的是哪一宗案子,真是防不胜防,堵无法堵,急得坐立不安,一夜不得消停。没奈何,第二天一旱只好冠带整齐地备了手本去驿馆恭候进谒,费了不少口舌,才把道台大人迎进内书房来权且下榻,由丁拐儿师爷张罗作陪。又花钱雇来一个年轻貌美的小粉头专门伺候做泡烧烟,一行上下二十多人,按品级分为三流九等,每日里烟茶酒果、鸡鸭鱼肉地供奉孝敬。
    道台大人一住三日,只谈些古玩字画、风土人情,绝口不提公事。丁拐师爷是个久住衙门精明强干的人,一见此公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虽百般诱导,绝不透露片言只语,心知不是量小之辈,想花三五百两银子是很难催动他起程的。最后,还是花了二十两银子从道台大人的心腹亲随口中买到了一则消息,才知道奉命查办的到底是一桩什么事情。为了保住今天的纱帽翅儿和明天的锦绣前程,金太爷忍痛把一串价值千金的琥珀朝珠叫丁拐儿师爷献了上去,道台大人这才微微一笑,下令借重金太爷的民壮,把双龙村和舒洪镇的地保以及剿山时负伤的绿营兵统统传来,胡乱问了几句话,就起驾返回任上去了。有那一串琥珀朝珠顶着,道台大人笔下留情,只报了个“误中埋伏,伤亡较重,现经休整,不日重剿”;抚台据报批了个“缙云县守备梅得标不善用兵,误中埋伏,至使堂堂官军败于草寇之手,着革职留任,戴罪立功,克日荡平股匪,另俟升迁”,天大的罪过,都由梅得标顶了去了。
    这第二场笔墨官司,白太尊尽管没有打胜,金太爷却输掉了一串琥珀朝珠,加上零星花销,不下一千三百多两银子,还有好几个白天黑夜提心吊胆,睡不踏实。丢了千多两银子,依旧可以从官司上弄回来,不算是什么伤筋动骨的事情,但是惊魂稍安之后,痛定思痛,反倒觉得格外心疼肝儿颤似的。更何况,眼下城防吃紧,绿旗营里却少了一半儿兵丁,梅守备又称病不出,大小事务都得金太爷自己去分拨处置,劳心分神暂且不去说它,万一有失,这干系就全是他一个人的了。因此,金太爷把个白太尊恨得牙痒痒的,只是一时间摆布他不得,无法可想,只好忍气吞声,憋着一肚子气,另寻机会发泄。
    令人生气的事情,还不止于此。金太爷收买了多少双眼睛,看住了为朝廷所侧目的李侍郎,从中发觉老隐吏与黄龙寺正觉和尚之间的关系密切;注视老和尚的结果,又发现他手下的一对儿小沙弥,居然与上次县前砸站笼一案有所牵连,从而证明老隐吏确实与叛匪有勾结,也可见朝廷的猜疑并非捕风捉影,派一个五品翰林到这里来监视他,也绝非多余。而最使金太爷认为有隙可钻的,还是老隐吏到太尊府上去作客而又一去不归这件事情。尽管没有确切的证据足以证明白太尊敢于动本弹劾是由于这个老隐吏在里面作怪,但是把叛匪这条“延长线”从老和尚画到李隐吏那里,再从李隐吏画到白太尊那里,却是颇能顺理成章的。而要把这三个人同时归到叛匪一边儿去的关键,则完全在老和尚的身上。可惜的是,当他意识到这层关系,派人到黄龙寺去抓这一老二少的时候,早已人去寺空了。不过从锁着的寺门和整齐的菜园这两者看,主人大概不会在外面住得太久。
    果不其然,三月初一日夜里,留在黄龙寺附近单盯老和尚的差役来报,说是正觉在当日下午回到了寺里。金太爷当机立断,决定立即拘捕,但遗憾的是,逮回来的只是一个老和尚,两个小沙弥连影子都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问了几堂,老和尚一口咬定只有一个人在黄龙寺修行,残灯破庙,也没有香火,只靠种园子度日,从来没有也无力收徒弟的。验看度牒,又没有丝毫破绽,找因头,更没有一点儿碴口。问来问去,反被老和尚问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好暂且收监。
    到了第五天,李隐吏忽然从天上掉下来似的打处州府回来了。一乘小轿,径直抬到衙门口才落肩。门子见是这位老寿星来到,不敢怠慢,慌忙报了进去。金太爷明知他为谁而来,却也无法躲他,硬硬头皮,只好接到仪门外面来。一见面,老隐吏也没有那么多的浮礼繁文,开门见山头一句话就直插中心,诘问金太爷为什么把他的老朋友正觉法师收进了监狱里。金太爷跟李隐吏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深知这个倔老头子不是那么好惹的,干脆也就吐了真话,说是老和尚手下的两个沙弥,是砸站笼劫犯人的同伙叛匪,因此事关重大,不得不着落老和尚身上要人。李隐吏闻言哈哈大笑,连称怪事,说他的老朋友是个云游和尚,向来没有什么徒弟沙弥之类的跟脚孩子;再说县里砸站笼的那天,老和尚正在吏隐草堂作客,第二天又一起到白太尊衙里盘桓了半个多月,刚一回来,县里就把老和尚给拿问了,真是从何说起?说着,从怀里摸出一张纸来,递了过去。老隐吏开门见山就问金太爷为什么把他的老朋友正觉法师收进监狱里。
    金太爷接过来一看,见是一张保状,上面写明:一,正觉和尚从来没有收过徒弟,黄龙寺里也没有行者沙弥;二,县前站笼遭砸的那一天,正觉和尚正在吏隐草堂作客,绝无不法情事发生。他日查明如有不符,唯保人是问。下面的落款,竟然是李隐吏和白太尊联名同具的。拿着这样一张保状,还能不放人吗?照金太爷想,只要这两个人敢来取保,往后一经查出正觉和尚的不是来,这两个保人就一个也跑不掉了。这样一想,登时就从牢房里取出人来,当面开释发落。
    送走了客人回到内衙,这才越想越不对头:抓到正觉,一共不过才四五天,当时李隐吏还在处州府作客,两地相距九十里,走路得一天,要不是当天或第二天就有人赶到知府衙门去送信儿,怎么能够写好了保状回来要人?这么看起来,白太尊在缙云县一定安有耳目。想到这里,头发茬儿不由得一根根全奓煞起来。继而又转念一想:李隐吏是个有家有业的人,跑得了正觉和尚跑不了他,正好借此机会放长线钓大鱼,多安上几双眼睛,倒要仔细看看这两个老头子到底要搞些什么名堂。
    但是很失望,耳目们传来的消息,都说老和尚保释之后,回了一趟黄尤寺,把东西归置归置,干脆搬到吏隐草堂来,两个老头儿做一处住下了,每日里除了谈今论古纵情诗酒书画之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制订一种什么缙云话罗马字上头。隔长不短儿的,老隐吏的儿子李继文还带着耶稣堂传教士卢益世回家来参加议论,四个人经常争得面红耳赤,意见不能一致。
    事情牵扯上洋大人,金太爷觉得麻烦和啰唣都增加了。以前老头子搞什么切音土字,就引起学里教授们的非议和反对,最后惊动了学政大人,经过详加考察,总算没有闹出什么大不了的漏子来。这一次,又掺和上一个洋和尚一个土和尚,搞的名堂又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看起来,倒像是与官家皇上的干系不大,除了写过一次禀帖细细报与军机处之外,对他们这些笔墨上的官司、文字上的生涯,渐渐地也就放松注意了。
    真正叫金太爷挂心的,还是雷家寨人真刀真枪的造反。自从梅守备剿山失利兵败回城以后,尽管雷家寨没有乘胜追击,发兵打进城来,但是单单城里城外的街谈巷议,就已经大长了别人的志气,灭尽了自己的威风了。头一件,绿旗营、小队子和快班民壮一下子死伤被俘二百多,简直就无法得到补充。太平时节,当兵吃粮,本是游手好闲的青皮光棍儿们山穷水尽当光卖绝之后所能走的活路之一;如今雷家寨一举旗,人人都知道招兵就是为了往山里去送死的,还有谁神志那么不清楚,天堂有路偏不走,地狱无门倒要撞进去呢?特别是雷家寨祭旗大典之后放下山来的那几十名释俘,除了少数几个因种种原故不得不回队投到之外,绝大部分都领了山寨资助的盘费,连夜取了家小远走高飞另营别业去了。这些人分散到了四方八处,通过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把山寨的仁义描绘得比梁山泊还梁山泊,把首领们的神机妙算描绘得比诸葛亮还诸葛亮,把义军里的男女小将们描绘得比罗成、穆桂英还要勇武三分,这就难怪招兵的榜文在城里城外贴了好几个月,去应征投军的人竟然如此之少了。
    第二件,往常在衙门里,除太爷、老爷之外,其余人等不分班辈儿,大小头目全是“大爷”,隶卒兵壮全是“二爷”,见人高一等,逢人长一辈儿,说起话来吆五喝六,见了乡下佬哪有好声气?但是自从城里城外两次叫人杀了个喜送不送之后,这些大爷、二爷们的气焰居然也收敛多了。每逢市日赶集,城门路口盘查行人的隶卒兵丁稍为蛮横一些,胆大的乡下人居然也有敢于顶嘴回敬的,什么“就会欺侮老百姓”啦,“见了雷家寨的山大王就像是耗子见了猫,屁都不敢放”啦,如此等等,居然也会脱口而出。昔日耀武扬威的大爷、二爷们,一下子都成了孙子辈儿,好像兔子吃了山药蛋,一个个全闷了。
    这种变化,颇使金太爷忧心忡忡,感到既不利又不安。城里空虚,兵力不足,会给山寨里造成可乘之机,而一旦敌方以飞兵奇袭,城里兵丁一无主将二无斗志,势必一击即溃,到了那个时候,身家性命是否能够保全,就很难说了。
    为此,金太爷向知府、兵备道、巡抚衙门一连发出了三封告急文书,要求温处总兵驰援征剿。但是此事经白知府一参、金衢严道一查,上下皆知“叛匪总数不足一百”,文书送上去,也不过批复“些许毛贼,着该县火速剿灭”几个大字,又退回来了。
    梅得标依旧称病,不打算把这把老骨头扔在白水山头。除他之外,县里只剩一个哨官和几个千百把总,打不出旗号去,也挑不起班子来。想来想去,经与丁师爷密商,决定保举林炳出任守备,办理守城、招兵、剿匪诸般事务。荐书上去,白太尊那里就没通过。自从清兵入关,入主中华,顺治皇帝登基以后的头一道圣旨上谕,就给汉民定下了三条规矩:一是垂辫,二是低薪,三是不得在本籍为官。不要提林炳缺乏资历和功劳了,单就他是土生土长的缙云人这一条,就阻碍他坐上缙云县守备的宝座。他怎么会想到,当年本良因为取不到缙云县的籍贯而名落孙山,今天他却正因为多了这么个籍贯而进不了守备衙门呢!
    在这一年的较量中,不论是明争还是暗斗,金太爷都感到了顶头上司压力的沉重。他虽然还不肯认输,却不得不承认力不从心,不得不借重一下他老子的权柄反过来压一压白多明,自己才能喘过这口气儿来,挽回眼前的残局。
    这时候,春梅已经把墨磨浓,金太爷也早就打好了腹稿,在靠窗的一张条案上坐下来,拂纸吮笔,蘸饱墨汁儿,不用再费心机苦苦思索,提笔一挥,果然不愧为翰林学士出身,洋洋洒洒数千余言登时草就。书中除问安套语之外,恳切陈词,极言一年来处境之难,所遭欺压之苦,设若朝廷不弃缙云县这一片金瓯,不弃他金某人这一片丹心,那就应该善恶昭彰、是非清楚、赏罚分明,及速除去白多明这种庸碌之辈、包庇匪类之徒,立即处决已捕匪首吴本良,破格任用奇才林炳,并请镇台发兵一千,会同守备进剿匪窟,务求一鼓荡平。如若不然,金某人只好为国尽忠,望阙谢主隆恩,做一个不孝之子矣。
    写完了书信,自己又从头到尾细读了两遍,心想老爷子看了如此恳切的言词,就是为了皇上、为了大清朝二百三十年的一统天下、锦绣江山,也应该有所动心、有所作为了吧?更何况现任军机达拉密还是他的生身之父呢!
    出于金太爷意料之外的是:老爷子的回书驿传而至,说的是国丧期间,京中动乱,人事倾轧,新权贵们身后到底都有哪些人,一时还弄不清楚,不宜过早有所举动,万一牵一叶而动全枝,对人对己反都不利。书中劝慰金太爷必须暂且忍耐一时,静观其变,不可计较一人一事之得失,以至因小而失大。至于当地叛匪猖獗,县城缺少守将,兵力不足,拟擢用本籍绅董出任守备以御强寇事,是否可行,还要等待商之于兵部以后另函告知。总之,目前老爷子不是为他自己就是为跟他有关的人正在奔走忙碌之中,儿子的处境还没有到了山穷水尽濒临悬崖边缘,做老子的鞭长莫及,一时间无法也无力顾及了。
为您推荐